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


【日期】= 1996.01.16
【期号】= 997
【标题】= 他,铺设棉农的致富之路——记东营区棉花办公室主任高级农艺师吴修佩
【版次】= 03
【版名】=
【作者】= 刘凤云
【专栏】=
【正文】=
 

他,铺设棉农的致富之路——记东营区棉花办公室主任高级农艺师吴修佩

刘凤云  (1996.01.16)


<日期>=1996.01.16
<期号>=0997
<标题>=他,铺设棉农的致富之路——记东营区棉花办公室主任高级农艺师吴修佩
<版次>=03
<版名>=
<作者>=刘凤云
<专栏>=
<正文>=
    他,铺设棉农的致富之路
    ——记东营区棉花办公室主任高级农艺师吴修佩
    他,吴修佩,20岁从济宁农校毕业来到黄河三角洲,从事以棉花
为主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一干就是三十三年,有人说:“是他铺设
了东营区棉农的致富路。”他先后干过农业技术员、农技站站长、乡
党委副书记、乡长。在偏僻贫困的滨海沿黄植棉区龙居乡一呆就是25
年。在这里,他探索出了许多盐碱地里种植棉花的经验,给东营区广
大的棉农带来了希望。日历翻到了1988年,由于长期农村工作的劳累
,吴修佩同志患了腿疾,上级领导为了照顾他的身体,把他调到区科
协任主席。1990年,东营区设立了棉花办公室,任命吴修佩任主任。
为了彻底改变东营区棉花生产的落后面貌,1991年他带着几名技术员
赴安丘、平原、河南、中棉所考察,学习外地的先进经验。在区委、
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当年引进良种60万斤,推广种植8万亩。并在
西范乡亲手搞了100亩的“三圃”良种繁育,他还求亲告友弄来了50
公斤原种,采取“121”(即一粒、两粒、一粒)的方法,点种了87
亩,为西范后来成为良种繁育基地打下了基础。而且,他利用早年亲
手在龙居搞地膜棉的经验积极推行地膜覆盖,东营区从这一年开始年
年实现地膜全覆盖,也是这一年全区棉花再创建国以来的第二个丰收
年。
    正当吴主任要总结经验为下年的棉花生产做出计划的时候,1992
年底,他却因急性肝炎住进了医院。在病床上,吴主任不断从前来探
视的人口中了解棉花生产方面的信息,并翻阅了大量的资料,作了详
细的笔记。出院后他没有回家,却直接去参加了正在召开的全区棉花
工作会议。
    在区委区政府和中棉所的支持下,吴主任和同志们依靠乡党委与
政府的帮助,在西范建起了棉花良繁区5000亩,正式营造了东营市第
一个名符其实的棉花良繁场,当年繁育出国内一流棉花新品种——中
12优质158—49良种80万斤。在棉铃虫防治方面,他和同志们一起研
究制定了“两新、三结合、四统一”的新对策,即防治棉铃虫要推行
新方法、新农药;实行科技指导、物资供应、行政干预“三结合”;
对农药运筹要做到统一购进、统一供应、统一轮换使用、统一时间喷
打。这一年中,全区防治棉铃虫打了一个大胜仗,区棉办被农业部表
彰为防治棉铃虫先进单位,吴修佩同志也被农业部表彰为先进工作者
。他还总结自己多年来用心血和汗水换来的治虫经验,写成《出路在
综防,关键在统一》的论文,被省棉花学会作为优秀论文刊载。这一
年,他晋升为高级农艺师。
    1994年,吴主任带着他的精兵强将承担了省丰收办下达的“棉花
优质高产结铃模式丰产栽培技术”丰收项目,当年单产皮棉到47.9
公斤,比前三年的平均单产43.9公斤增加4公斤;1995年单产皮棉51
.5公斤,比1994年计划指标亩增加5.1公斤,比前三年平均亩产增7
.6公斤。圆满完成了项目所要求的指标,并得到了有关专家的好评
。几年来,他主持和参与的从国家到省、市、区四级棉花科技开发项
目达十五项之多,其中,作为第一主持人,他于九三年获得一项农业
部丰收计划奖,这是东营市第二个、东营区第一个部级奖;九四年获
一项省级一等奖;先后获三项市级、两项区级奖。多年来,吴修佩还
特别注重科技人才的培养。1991年,他在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亲手
建起了一支“棉花农民技术专业队”。直接培养了22名棉花科技人员
,其中有8人成为助理农艺师,4人晋升为农艺师。现在,棉办的同志
已个个都成了业务骨干。
    曾记得有位哲人说过:“埋头苦干的人也许一辈子记不住自己干
的一件事,只顾索取的人干一件事会记上一辈子。”吴主任谢绝采访
,从来名不见经传的原因大概缘于他的记性不好吧。然而,他不倦的
追求,无私的奉献,还有他一项项科研成果的取得都是众目共睹的,
党、祖国和人民没有忘记他,给了他应得的荣誉。
    目前,吴主任正带领棉办的一班人为下一年的棉花生产操劳着。
他为自己钟爱的棉花生产事业,奉献着自己的一切。 (刘凤云)

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