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


【日期】= 1996.03.02
【期号】= 1017
【标题】= 垄上长歌行——市直机关包村工作队在利津
【版次】= 04
【版名】=
【作者】= 王方晨
【专栏】=
【正文】=
 

垄上长歌行——市直机关包村工作队在利津

王方晨  (1996.03.02)


<日期>=1996.03.02
<期号>=1017
<标题>=垄上长歌行——市直机关包村工作队在利津
<版次>=04
<版名>=
<作者>=王方晨
<专栏>=
<正文>=
  (报告文学)
  垄上长歌行
  ——市直机关包村工作队在利津
  ○王方晨
        序言:由凤凰说起
    凤凰,一种吉祥鸟。世代生活在滔滔黄河以北、茫茫渤海以南的
一个并不十分出名的小县的人们,出于一种美好的愿望,相传久远甚
至确信无疑这种神鸟曾经栖息于此,因而他们也便神情自若地把他们
并不十分美丽的县城称作十分美丽的凤凰城。民间有言,凤凰无宝处
不落。这块凤凰落过的土地自古就富有渔盐之利,曾几何时,大清河
尾的铁门关码头逐渐发展为我国北方的一个重要商埠。南来北往的商
船画舫与岸上连绵数里的货栈勾栏相互交织出一派繁华景象。但是,
一条大河威风凛凛地来了,它吃掉了大清河,吃掉了那穿梭般的船队
,也吃掉了一个著名的古渡。海在日复一日地退却,大河威风不减,
而这块土地却成了穷乡僻壤。昨日辉煌已成旧梦,凤凰也只能存在于
古老的传说中。
    提起穷,除去那个极不正常的年代,肯定没有一个人会引以为自
豪。事实上,一个开明的政府最终不会回避什么。从建国之初,时至
今日,我们的政府在农村工作中进行过无数次的偿试,名称各异的农
村工作队应运而生。但也许只有到了最近几年,我们才真正地关注起
那些早应关注的一度被我们在频繁的运动中不经意地回避了的问题。
且不说天之涯地之隅,只说在我们有限的视野之内,就还有不少贫困
的乡村和众多做梦都想脱贫致富的饱受饥寒的父老乡亲。向他们伸出
援助的手,扶植引导他们走上富裕之路,这再也不是一种设想,而是
一种行动。遥远的凤凰的鸣声又依稀响在了他们的耳边。为呼应这激
动人心的凤鸣声,利津大地的一草一木都显示着新的生机和希望。十
多个贫困村的沧桑巨变,凝聚着一大批从市里来的包村干部所付出的
辛劳和智慧,同时也印证了他们每一个人的高尚品格。
              第一节 垄上人家
    在旷野深处,你会觉得自己正接近着一种在喧哗的都市生活中久
违的东西。天高地阔,一切都是那样的古朴,特别是在冬天,苍老的
黄土,干枯的野草,还有那些长不大的树,一切都让人觉得时光已倒
流了几百年。但是,蓦然有一些低矮的泥巴屋在旷野尽头静静地出现
了。它们杂乱无章地散布在一起,这就是一个村落。村子里的人生老
病死,绵绵不息。它几乎不能够提醒你现在是哪一个世纪,只有你走
近它,从那些墙上的标语、村头木杆顶上的大喇叭和那些在土堆边玩
耍的孩童所穿的廉价的化纤服装上才能看出,我们的时代是一个什么
样的时代,导弹、飞机、商品经济、电气化已不是一些新名词。
    来自东营市农牧局的几名包村干部在公元一九九四年冬天的某一
日所看到的东洋江村就是这个样子。但是他们所走访的每一个人都笑
着说:“穿新衣,吃白面,这样的好生活以往哪见过?”淳朴的感情
溢于言表。东洋江人辈辈都很知足。这个村的地全是盐碱地,含盐量
多数在3‰—5‰之间。一个人均摊五亩多地,一年到头也能打下不少
粮食,而且他们还听说乡里要在附近办工厂,乡里还要把黄河水引到
村里来,乡里还要修一条平展展的柏油路。这些美妙的前景在他们内
心扎下了根,怪不得他们一笑就笑得如此灿烂。但他们更多的时候是
喜欢沉默的,包村干部所受到的最高的礼遇就是他们的明亮的笑容。
这些笑容足以让每个心地善良的外来人感动。正因为受了这种感动,
市农牧局的三名年轻人才在同乡亲们和畜同吃坑塘里的经年雨水时连
眉头都没有皱一下。
    从利津县城向南走,离开公路干线就进入了原野。窄窄的小道向
前延伸着。如果你是第一次来这里,又没有向导,你肯定会糊涂自己
要到哪里去。南宋村就藏在黄河大堤下,一位近七十岁的孤盲老人赵
长吉就生活在这里。市财政局的包村干部们走进这位老人阴暗冰冷的
小屋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所看到的。老人患病躺在土坑上,
就象一堆破旧的衣服。如果他不动,你就看不出在那条又脏又黑的破
棉被下面会有一个人。屋内空空荡荡,徒有四壁,一张落满灰尘的塑
料布吊在屋顶下,这肯定是夏天为防漏雨的。再看他使的那口锅,早
就破洞连片,盛不住水了。后来,包村组长倪文华同志对人说,在他
头一次看到赵长吉老人时,他相信自己的感情是脆弱的。当时与他同
去的另外两名包村队员心里也忍不住一阵酸楚,差点掉下泪来。他们
将自己的棉被捐给老人,可是老人却说,他现在用的那条就挺好,他
是准备死在里面的。老人摸索着炕上的新被子,他真觉得自己盖有点
可惜。
    分布在利津县十一个乡镇的十八个工作组所遇到的类似的情景并
不少见。这种情景使每一个包村干部心头都深感沉重,他们似乎一下
子理解了市委领导“端正态度,铺下身子,脚踏实地为乡亲们做实事
”的嘱托的真正含义。是走马灯似的摆摆花架子,还是诚心诚意地当
一个有见识的“庄稼人”,包村干部们义不容辞地选择了后者。他们
要在这块盐碱地上扎下根,去努力营造一片幸福生活的绿荫。但是,
改变乡村旧貌的出路在哪里呢?他们思索着、观察着、寻找着每一次
可以给乡村带来福音的机遇。
      在总结第六批下派干部包村工作宝贵经验的基础上,他们认识
到历年来制约这些贫困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不光是来自它们的自然
环境。当然,对于大多数的贫困村来说,地处偏僻、盐碱化程度高、
水利不兴等依然是经济发展中难以逾越的障碍。但是,更为关键的应
该是人们的思想意识。那种半封闭状态的乡村生活,虽然保持了淳厚
的古风,但也窒息了人们的创造力。外界突飞猛进的文明发展,在他
们听来纯属天方夜谭。县城是他们心目中遥远的首都,那座并不遥远
的新兴的石油城市在许多人看来如同是在另一个国家。当笔者问及一
位老农为什么不把自己生产的蔬菜运到东营售个好价时,他的回答是
:不敢。对一个长年固守一方的老人来说,那通往远方的道路上理所
当然地充满了凶险。他们畏于那莫须有的抢劫和敲诈。况且,他们仍
然慈祥地对他们的子孙说:你们是生在福窝里啦。陈旧的观念总是很
容易代代相传。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古老的耕作方式也依然保持着
旺盛的生命力。但是,随着时代不停地进步,它肯定要受到猛烈的冲
击。“发展‘两高一优’农业”、“改进单一种植模式”,种种说法
早就开始向人们头脑中渗透。结果呢?老人们听说前村一户人家种大
棚菜赔尽了家底,听说后村一户人家养虾虾死,养鱼鱼烂,满塘的毛
蟹臭在水里。而且,就在他们本村,东头盖了红砖大瓦房的小建子家
第二茬西红柿不也是眼看着要收获了又坏在枝上了么?总之呀,过去
的一套牢靠、保险。老人们安然若素地说,年轻人可以安然若素地听
,但他们的心里却在强烈地向往。
    在明集乡郑家村,由于许多历史原因,宗族之争从未间断。一些
年轻人致富不成,又苦于人际间各种盘根错节的矛盾,渐渐养成游手
好闲的习惯。一些人好吃懒做,惹事生非,闹得村子里人人自危。鸡
鸭猪羊被盗,行夜路挨了闷棍,房顶上落下砖头,这类事并非鲜见。
他们内心积聚着无限烦恼,时时都有可能爆发出来。包村干部主动找
他们交谈,他们也似乎很乐意向包村干部们倾诉自己的苦闷和想法。
在进一步了解了他们的内心之后,我们的包村干部深感焦虑。是的,
要引导他们走上正路,但他们自己又何尝愿意象这样活着?
    盐泡碱浸了百年的疲惫的村庄,你要走向哪里去?有识之士回答
:它一定要到达富裕。但是,富裕离它究竟还有多远?包村干部们从
一进村更为关心的还是到达富裕的过程。一年余的包村时光匆匆而过
,他们已经明白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对他们的意志和灵魂的一次严峻
的考验。用人们惯常的说法来讲,他们向党和人民交了一份奇特的答
卷,风霜雨雪、汗水和果实就是这份答卷上的隽美的文字。有一个村
庄将会在以后的很多时候走进他们的梦里。
      第二节 最大的苹果和最小的苹果
    在利津县北部的罗镇乡龙王庙村,有一个八十亩的苹果园。金秋
时节,枝头硕果累累,满园飘香溢彩。果园的主人忙于采摘和接待顾
客。有一位专程从河口采油厂赶来购买龙王牌苹果的顾客一进园就觉
得眼花缭乱,那些鲜艳的大苹果让他赞不绝口。他忽然举起一只苹果
,兴奋地放在台秤座上。一斤三两!这肯定是一只最大的苹果。可是
,果园主人却不紧不慢地说,这还不是最大的,昨天摘的一只足有一
斤半重呢。同是一片果园,在前一年的这个时候又是什么样子呢?“
别提了,”果园主人摇摇头说,“俺一家人满园子找苹果,一亩地也
摘不了两百斤,还都长得跟颗核桃一样。”原是想着种果树发家致富
,没料到白搭上几年工夫,那一大堆个小质劣的苹果吃又不好吃,卖
又卖不出个好价,真让人丧气透了。
    今昔作比,龙王庙的果农们深深地领会了这大果与小果之间存在
的奥妙。合理运用科学技术不但可以创高产,更能够创优质。就在不
少果农由于果园连年效益差,早动了毁树返粮的念头时,市林业局包
村工作组来到了村里。工作组长段作亮虽然还很年轻,但几乎可以算
作一位资深的林果业专家。其他两名组员也是身怀绝技。在乡亲们的
指点下,他们一放下铺盖就往村西南的苹果园赶。到底是行家里手,
搭眼一看就瞧出门道来。果树的科学管理没有跟上,是龙王庙苹果园
产低、质劣的关键所在。三把剪刀在他们手中咔嚓咔嚓响,细枝滑枝
唰唰落地,可是那些长得足有胳膊粗的树枝也要被剪掉,做木工用的
锯子也派上了用场。果农们眼看着稠密的树枝变稀了,还真有点担心
。不过再看看他们那充满自信的神态,讲解时翻飞的手势,不由你不
服。虽然他们并不十分英俊,也谈不上十分潇洒,可是,那个样子往
果园里一站,从头到脚都是科学。一个月过去,苹果园大大地变了样
,就象一个好看的小伙子刚刚理了发,处处流露出一股活泼泼的精神
气儿。
    为更好地传播果树科学管理知识,工作组在龙王庙村成立了全市
第一个村级果树研究会。大牌子高高一挂,乡亲们感到又新鲜又兴奋
,工作组的宿舍也跟着热闹起来,前来借书的、请教的,每日络绎不
绝。苹果低产田开发、幼树早期丰产、品种更新改造、病虫害防治、
花果管理等实用技术都通过研究会得到了广泛推广。95年7月,龙王
庙村果树生产和管理达到了省级样板园标准,被省农业厅评为“山东
省果树管理样板园”。10月,东营市科委又授予龙王庙村“果树科技
示范村”称号。至此,龙王庙的果树管理名声大振,吸引了大批的参
观者。从这里回去后,他们大概都不会忘记那个最大的苹果和最小的
苹果的故事。
    要让果树结出的果实更大更多,离开科技是办不到的,而要从根
本上解决农业生产的问题,离开科技进步也是一句空话。市科委、市
劳动局包村工作组在北宋乡鉴刘村成立了全市第一个科技宣教中心,
先后邀请省、市农业专家举行了多次科技培训班。95年5月,全国棉
花顾问组副组长、省棉花顾问组组长、研究员宋沛文等专家应邀在这
个宣教中心举办了“棉花高产栽培技术及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讲座
,北宋乡24个村的植棉大户和许多乡直机关干部都赶来听讲。大家空
前的热情激发了专家们的谈兴,专家们从这些渴求知识的听众身上看
到了当地棉花生产的希望。中科院教授王汝庸在市农委、市广播局包
村工作组的邀请下也成了明集乡郑家村的贵宾,他向群众讲授了水稻
种植的知识,拨云雾而见青天,一下子使乡亲们明白了许多,他们真
有点觉得王教授来晚了。
    大赵乡的东洋江村过去人均年收入只有六百元,群众生活非常困
难,有些人家甚至连温饱也没有解决。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贫困状
况呢?市农牧局包村组一言中的:小农经济思想!而现代农业的发展
是与此格格不入的。95年的5月12日,全市第一个村级科技服务队在
东洋江村成立了。这个科技服务队下设种植组、畜牧组和服务部。种
植组的主要责任是对全村土质化验分析、作物良种选择、科学种植、
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畜牧组的主要责任是对全村畜禽良种的引进、
饲料配方、科学喂养、疫病防治等;服务部则负责生产资料的购进。
看,东洋江村开天辟地有了自己的“科学院”了。村里人往日只知道
一辈辈的在土里刨食,可从没管过土质化验分析。种一葫芦收一瓢,
谁也没问过到底是咋回事。再说养活口吧,“养牛为耕田,养猪攒零
钱,养鸡换油盐”,也没谁指望靠这个发家。务农才是他们的本分。
正是这种陈旧观念作怪,畜禽饲养方法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一贯制,从
而使畜牧生产出现饲料消耗大、禽畜生长缓慢、效益微薄的状况。“
鸡生瘟,羊倒圈,兔子一死一大片”的事常有发生。因此人们对禽畜
养殖心有余悸,畜牧生产的发展受到很大影响。可是有了科技服务队
就不同了。经服务队的人一说,养猪养羊的门道还真不少。村里人忽
然明白了自己多少年缺少的是什么。市农牧局包村组在进行了普遍的
调查研究之后,决定首先推广肉牛冻精颗粒配种改良当地黄牛技术,
以带动肉食鸡的生产。设想向农民一公布,不少人还嗤嗤窃笑,天底
下竟然还有这种稀奇古怪的技术!包村组的同志一边向群众讲解有关
的科学常识,一边到外地专门培训了一批技术人员,并购置了液氮、
冻精颗粒、稀释液等物品。人工授精用的瓶瓶罐罐摆了一桌子,人们
睁大了好奇的眼睛。这是不是要耍魔术啊。工作队员小葛挽挽袖子,
二话不说,亲自为大家做了人工配种示范。事情也真怪呀,小葛在乡
亲们面前一点架子也没有,可是,他们怎么越来越觉得小葛令人尊敬
呢?通过杂交改良的当地黄牛,逐步由役用型向肉用型转化,牛的生
长速度加快,产肉量增多,牛肉的品质也得到了改善。一时间,该村
养牛成了热门,同时,包村干部也为又一项新技术被乡亲们接受、认
可而感到欣喜。
    一只鸡饲养两个月体重就可达五斤以上,你相信吗?市农牧局包
村干部对东洋江村群众说,多养肉食鸡吧,合算。东洋江的群众摆摆
手说,这不可能。既然如此,那就试试吧。包村组在村里确立了四个
养鸡示范户。他们向村民讲解肉食鸡的生长特点以及科学饲养方式,
又组织群众先后到寿光、广饶等地参观学习。这还不够,他们又聘请
专家到村里举办饲养技术培训班,传授养鸡知识,解答疑难问题。市
农牧局也非常支持他们的工作,在有限的办公经费中挤出一万元,为
村里购进了100多册养鸡专业书,100套料盘,150套大小饮水器,100
0kg消毒品。这每一件物品都散发着清新的科学的气息,给那几千只
美国AA商品代肉食鸡创造着健康生长的环境。东洋江人终于相信一只
鸡在短短两个月内能长五斤重并不是什么惊人的神话。拨去他们心头
蒙昧的是科学,也是他们无比信赖和尊敬的包村干部。
    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农产品到底有多少科
技含量,农业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份额究竟有多大。科技兴农在
当代中国已不是一个崭新的观念,但它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位置永远
不可动摇。我们更应该关注的似乎不是提了什么,而是做了什么。市
农牧局包村组通过实践,探索出一条“抓科技队伍建设、搞科技培训
、促科技实用技术应用”的科技包村之路。这条路已在东洋江村的农
业发展中铺开,并向灿烂的远景延伸过去。但是他们的做法在利津县
十八个市直机关包村工作组中并不是一枝独秀。这六十名包村干部都
有着对科学技术的足够的认识,他们进入闭塞的乡村,就如同一粒粒
火种,各自闪烁着不同的光芒,将乡亲们头脑中黑暗的角落照亮。身
体的强壮并不代表人的强壮,只有“智”的“强壮”,才能使人的生
活更有力。市直机关驻利津工作队所包的十八个村全部配齐了先进的
电教设备,各类科教片也应有尽有。科技夜校、科技图书室都随着包
村干部的到来出现在远离城市的沉寂的村庄里。农闲时候,看录相、
听讲座成为所包村农民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科技知识通过各种途
径走进千家万户。据市直机关第七批下派干部驻利津县工作队初步统
计,一年来十八个村的工作组共举办各种学习班329期,培训人员980
0多人次,组织外出参观65批,1200人次。那些在致富的坎坷的道路
上苦苦奔波了多少年的父老乡亲无缘走进大学校门,可是,他们的村
庄,几乎也成了一所大学校啦。
    市林业局包村工作组曾组织龙王庙村的果农们远去胶东半岛的海
阳县参观。到了那里之后,他们惊奇万分。原来苹果还可以长那么大
,产那么多,红艳艳的就象一朵朵好看的花。正如包村组长段作亮所
预料的那样,龙王庙村的果农们想了很多。在最大的苹果和最小的苹
果之间也许还存在着更为深刻的启示。包村干部们仍然在不停充实着
一座座乡村“科学院”。
  第三节 点子加行动等于……
      在商品经济中,一个新奇的创意可以带来数以百万计的财富。
我们的乡村也并不是远在天外,它们理所当然地经受着一场猛烈的商
品大潮的冲击,只是那根深埋在它们传统意识里的神经还没有被真正
地触动罢了。对农村来说,工作队并不是头一次见,但是乡亲们很快
发现这一次下派的干部有着很大的不同。在包村干部的万宝囊中不仅
有政策,还有金点子银点子,甚至连小孩喜欢的糖果都有。他们一路
走去,什么都变新了,平常看不进眼里的东西忽然间都成了值钱的东
西。南宋村的支部书记牟宪荣说道:工作组一来,这遍地都是钱了,
现在就看你愿不愿弯腰去捡。
  此话并不为过。南宋村地处黄河故道,土地肥沃,这在整个利津县
都是少有的。沟沟叉叉里长满了野草,一到冬天,就烂在那里,一无
用处。庄稼秸秆也大多被烧掉或随处丢弃。94年12月,市财政局包村
组来到这里,看到的就是满街枯枝败叶的景象。在农户的院子角上几
乎无一例外地建有一个小猪栏。那些猪在方寸之地哼哼着,一不小心
就会掉进蓄粪池里。包村组了解到这个村倒是有着养猪的习惯,但是
一家一头两头,赔了工夫也赚不了几个钱。既然农牧条件好,农户粮
食富裕,为什么不扩大规模科学养猪?点子讲出来,与村委会的人一
讨论,村委会的人也觉得不错反应并不是很强烈,因为他们也和村里
其他人一样,同是种地的,无可无不可。包村组干部心中有数,不论
村里人暂时持有什么态度,他们都要认准这个项目。组长倪文华工作
从不拖拉,他赶回市里,协调回四万元的周转金。插起招军旗就有吃
粮人。几排整齐规范的猪舍建好了,却只有一股股寒风往里灌。为什
么?村民们眼见得猪肉市场价格下跌,饲料价格上扬,谁也不愿意拿
血汗钱往猪舍里扔。倪文华那个急呀!一个人躺在床上偷偷地掉眼泪
。难道事情就这样泡汤了吗?不行!到底还是他有招数,琢磨来琢磨
去,倪文华决定先开开村民的眼界,让他们懂得市场经济就象那大海
的潮水一样,有涨也有落。包村组带领群众专程去广饶的几个养猪场
长见识,去的人也都是村里的有头脑的当家人。可是这些当家人风光
了一回之后却对那些不当家的人说:“养猪呀不是不能赚钱,谁想养
谁去工作组报名吧。”
    报名的自然又没有。倪文华也是有股倔劲儿的。他和副组长高良
文几次从南宋沿着高低不平的黄河大坝骑自行车到县城协调贷款,以
帮助农户解决规模养猪的投资问题。在这往返60里的路程上,他们越
是觉得路难行心里反而越踏实。淋一场雨,摔几次跤,痛快!12万元
的贷款下来了,包村组又与村里制定了优惠政策,凡是养猪70头以上
的大户一律划拨五亩饲料田。他们从市县两级畜牧部门请来专家举办
培训班,传授防疫、管理、科学饲养等方面的知识,并将定期进行防
疫和饲料配制。群众动心了,纷纷报名养猪,当家的来报名,不当家
的也来报名,生怕报不上。最后,五个饲养大户确定下来,三百多头
北京良种猪有了一个新家。100多万元的产值对南宋村来说就象从天
上掉下来的一样。事实证明,市财政局包村组发展养猪事业的点子是
对的,还有那座占地面积70亩、蓄水能力达12万立方的水库和那家日
益红火的水泥预制件厂的建设,也都闪现着市财政局三名包村干部智
慧的光彩。他们为南宋村创造的财富不仅是几百万元,重要的是他们
筑成了一条路,一条走不尽的通向兴旺发达的路。
    汀河八村庭院面积大,适于发展庭院经济。市审计局、工商局包
村组看准这一点,决定大力发展食用菌种植。组长李玉平通过朋友为
村里联系低价棉籽皮20万斤,一下子为菜农们节省资金二万多元。现
在全村40个食用菌棚,都产生了很可观的经济效益。八村盐碱地多,
草场广阔,包村干部决定重点扶持养羊项目。副组长刘吉昌听说鲁西
小尾寒羊经济价值高,首先托朋友从嘉祥县购进了4只。村里人还从
来没有见过个头这么大的羊,简直就象小牛似的。他们热情高涨,工
作组的同志也受到鼓舞,积极争取了10万元周转金,又从各自的单位
带回4.5万元无偿资金,用来扶持养羊户。春节一过,他们开车直奔
郓城,第三天凌晨三点才从郓城赶回八村,十九只小尾寒羊安然无恙
。以后他们又几下鲁西南,共引进小尾寒羊一百多只。不知是这些羊
本来就好,还是八村的风水好,羊们长得飞快,还不到一年,很多人
家的羊就由一只变成了八、九只,汀河八村成了远近闻名的东营市小
尾寒羊良种繁育基地。在八村北面,有一座波光潋滟的大水库,可是
由于水利工程不配套,八村近水利而不得利,千多亩土地旱不能浇、
涝不能排。包村工作组决心治水。组长李玉平带领组里其他同志设计
方案,勘察测量,又走乡跑县,协调关系,解决资金。95年一入冬,
他们一鼓作气,几千米排引水沟、近万米灌渠挖建、整修一新,数百
亩凹凸不平的涝荒地也变成了一马平川。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市直机关驻利津工作队的十八个包村组在
工作中如同八仙过海,各显神手。市政局的李英杰等三名包村干部帮
助集贤乡的皂坝头村搞了养牛畜牧场,一百多头鲁西黄牛落脚在黄河
左岸。他们为解决群众分散养牛造成的人力物力浪费,颇有创意地办
起了“托牛所”。有两个养牛大户一次购进22头黄牛“入托”,使畜
牧场的规模达到300头。罗镇乡罗家村原有荒碱地600多亩,因村里集
体经济比较薄弱,一直没有开发利用。市农机局包村组经过艰苦不懈
的努力,与大连圣连公司达成了联合开发荒碱地协议,签订了联合开
发250亩蟹池的合同,争取到了20万元开发资金。北岭乡坨上村有一
个五千只蛋鸡规模的养鸡场。但是,由于市场、服务渠道不畅,一些
问题暴露出来。买饲料难、鸡蛋销售难,影响了群众养鸡的积极性。
市计委包村组的三位同志四面出击,低价购进了8吨玉米,还专门在
东营市建立了坨上村鸡蛋销售网络。鸡场降低成本3万多元,积压的
三千多斤鸡蛋也全部销售出去,乡亲们感激不尽。市农委、市广播局
包村组发挥自身优势,为郑家村引进了插秧晚、生长期短、抗旱能力
强、产量高的“金珠1号”水稻。水稻当年喜获丰收,仅此一项全村
人均纯收入增加400元。淤西村紧靠公路干线和陈庄镇,市粮食局包
村组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引导村民多种经营,汽修厂、席梦思床垫
加工、客运、饮食店、三轮车货运等项目接二连三地发展起来,一年
可增加30多万元利税。
    市直机关驻利津工作队在95年期间为利津县十八个村引进资金65
0多万元,其中无偿资金170多万元,共完成生产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
80多个。包村干部们在工作中有点子,有行动,两者的有机结合创造
了——
    我们无法说这是不是所谓的奇迹,但它对这十八个幸运的村庄的
影响肯定还远没有结束。那根深埋在乡村的头脑中的神经已经被有力
地触动了吧。如果它是滚烫滚烫的,冬天也会变得非常温暖。
          第四节 情感是生命的光辉
      畜牧村是一个很小很小的村庄。在村里,人畜用水都取自一个
小坑塘。由于人畜不分,水质遭到严重污染,致使各种疾病时常在村
中流行,不少中青年过早地撒手人世。在南宋村,吃水条件也强不了
许多。全村678口人,加上乡直机关、企事业单位近2000多人,一直
靠一个小口径的水井勉强维持人们的生活用水。这口井不仅水浅,水
质硬度也极高,里面死鸡烂蛤蟆的什么都有。关心群众疾苦不是一句
空话,南苏、大赵、割草窝、南宋等八九个村相继安上了自来水。干
净、清甜的水拉近了乡亲们与包村干部之间的距离。他们简直无法表
达自己内心的感情,他们一定要给自来水井取个好名字,以纪念包村
干部的功绩。但是,在他们的思维中只有“幸福井”这个早被人念俗
、用俗的字眼。不过,也许正是这种俗而又俗的名称才足以表达他们
的感激之情呢。
    那位可怜的孤盲老汉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还会有这一天。他穿上
了笔挺的中山装、暖融融的毛衣毛裤,他喝上了芳香的奶粉、可口的
饮料,吃上了那么多叫不出名儿来的高级点心,听到了那么多热乎乎
的贴心话,他还有生头一次照上了像。他多想睁眼看看相片上的自己
是什么样子,可是他看不到,也看不到经常在他家走动,给他打水、
扫地、做饭的三个年轻包村干部。虽然他看不到,他还是满意地笑了
,似乎忘记了过去六十多年的黑暗的孤寂的岁月。他一生受了那么多
的苦,可是人一辈子该享的福在这一年里他都享了,他还乞求什么呢
?他知足了,但是他还留有最后一个愿望,那就是在这三个善良的年
轻人离开南宋村时,他可以伸手摸摸他们的脸,那样也就算他看见他
们啦。
    象这样得到包村干部悉心照料的还有龙王庙的残疾人陈月贤、汀
河八村的苦命孤儿范鹏鹏、鉴刘村的贫困学生鉴兴农。包村干部不遗
余力地给这些生活不幸的人以温暖,他们扶弱助贫,尊老爱幼,完全
是村里后生们眼看得着的做人典范。言传不如身教,包村干部行动在
前,又为村里制定了一整套“村级规范化管理制度”,开展起争创“
十星级文明户”活动,同时随着多功能文化大院的建立和设施的不断
完善,一种崭新的道德风尚在村中悄然兴起。人人互助互爱,你为我
,我为他,有力地加大了致富的步伐。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乡亲们把包村干部当成了一家人。市农牧
局的包村组长郑竹民在95年小麦春灌期间经常跟乡亲们一样赤脚堵决
口。他忙前忙后,已经有好长时间没有回家看看。当时他的妻子正生
病住院,护士见她一直没有丈夫陪伴,还误以为夫妻感情不睦呢。后
来还是村里的干部硬逼他离开麦田。紧跟着他们找到医院,把凝聚着
乡亲们深厚情意的五百元钱郑重地交到郑竹民手中。郑竹民也感动了
,他知道这并不仅仅是五百元钱的问题,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灵
的沟通。他想方设法把钱退了回去,又以加倍的热情投入了工作。
    这一年多的包村历程对许多包村干部来说既锻炼了自身扎实的工
作能力和过硬的思想作风,又多了一次深刻的情感体验。他们真诚地
付出了自己的情感,也必然地换取了乡亲们的情感。他们有一万分的
理由这样做,因为只有真正懂得生命且珍惜生命的人才会明白,感情
即是生命的光辉。
    父老乡亲们舍不得让他们走。人留,水留,大地留。
            尾声:一件特殊的背心
    市直机关驻利津县工作队曾发给每一个包村干部一件印有“为民
造福”四个红字的背心。他们穿着它在广阔的原野上奔走不停,而且
他们也很快就要再穿着它回到城市,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回到妻儿
、父母身边。他们会很珍贵地把它收藏起来的。再过多少年,如果他
们偶而再拾起它,望着那上面的几个字,想起已成为往事的包村生活
,会很安静地对自己说:
      “我已经尽我所有的力做过了。”
    工作队的每一个人都有权利这样说,因为他们每一个人都是这样
做的。在县队办公室负责宣传、联络的两名同志刻苦肯干,每天都要
忙到深夜。一年时间,薛荣建发挥自己的特长,及时组织撰写新闻稿
件近三百篇,极大地鼓舞了包村干部的干劲。当他的妻女同时过生日
而他前去市里做公务时,他想都没想顺路走进家门。他安心地回到岗
位。伍其东新婚不到七天也安心地从家里回来了。他们能够安心地想
起家人、面对家人的原因无非就是他们从来没有亏对过更多的人。
    那几个红字早已变成了一只燃烧的凤凰,这只火鸟正在利津大地
的上空翩翩飞舞,并以福音似的歌声滋润着乡亲们的心田。

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