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


【日期】= 1996.07.11
【期号】= 1073
【标题】= 两个转变,托起现代农业的希望——农业系列述评之六
【版次】= 02
【版名】=
【作者】= 王圣锋
【专栏】= 两个转变篇
【正文】=
 

两个转变,托起现代农业的希望——农业系列述评之六

王圣锋  (1996.07.11)


<日期>=1996.07.11
<期号>=1073
<标题>=两个转变,托起现代农业的希望——农业系列述评之六
<版次>=02
<版名>=
<作者>=王圣锋
<专栏>=两个转变篇
<正文>=
    两个转变,托起现代农业的希望
    ——农业系列述评之六
    本报记者  王圣锋
    “八五”期间,我市农业创出了辉煌,去年粮食总产量达88.56
万吨,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24.41亿元,分别比1990年增长41.7%
和83.8%,分别年均递增7.2%和12.9%。铸造全市农业这一辉煌
的直接动因,是大规模的农业综合开发,而深层动因则是我们所积极
推进的农业的“两个根本性转变”。
    在某种意义上讲,我市农业的“两个转变”是逼出来的、是闯出
来的。党的十四大的召开,使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起来。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一些制约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
盾更加明显地暴露出来: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
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农民买难卖难的问题没有从根
本上解决;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加上后续产业利益
分配不合理,使农业在整个市场中处于不利地位,难以形成自我积累
、自我发展、自我调节的良性循环;市场法规不配套、不完善,缺少
规范约束手段,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农村经济难
以有序运转。其实,当初也没有意识到,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就是
在推进农业的“两个转变”。
    如何克服这些难题?怎样获得全市农业的新发展?这是几年来市
领导冥思苦想的最重要的课题。反观全市农业几年来的两个转变历程
,也是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双轨驱动下进行的,并一步一步接近了
市场经济规律。
    几年前,有些人曾为新上十余栋塑料大棚所产的蔬菜销往何处而
忧心忡忡,如今近4万栋白色大棚遍布全市,却没有出现卖难现象。
给人们思想和观念的冲击已大大地超出这一事实本身,更多的人开始
研究身边的市场,审视这一市场的容量究竟有多大。也逐步认识到市
场已演变成农业生产的轴心。全市农贸市场和专业批发市场很快发展
到227处,年交易额达11.95亿元。
    针对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民收入增加慢的现实,我市提出发展“
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战略。高产、优质只是对农业的质和量的
界定,而要实现高效,还有一个复杂的走向市场的过程。此时,农业
产业化作为一种新型的生产组织形式应运而生,农业产业化通过龙头
牵引、基地的带动,使更多的农户走向市场,成为市场的主体,从而
培育农村市场机制。同时,它通过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
经营、社会化服务,延长了产业链条,农业生产也由粗放转向集约。
产业化不仅是农业和农村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还是推进农业“两个
根本性转变”的有效途径。
    为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我市积极探索适度规
模经营,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按照明确集体所有权
、稳定家庭承包权、搞活土地使用权的“稳制活田、三权分离”的原
则,建立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机制,采用“两田制”、“有偿转包”、
“股份合作制”等形式,促使土地向经营大户集中,着力实施“114
”、“111”、“115”农业工程。目前,全市承包土地100亩的户有1
30个,承包土地50亩的有338个。与此同时,我市一些地方探索并推
广了粮食储蓄、土地储蓄、劳务储蓄、农村合作基金会等新形式,运
用新机制使我市农业的各种生产要素有效地流动起来,优化了农业资
源的配置。全市有20个乡镇建立了农村合作基金会,调剂资金额达1
亿元。
    而全市科教兴农战略的实施,大大地提高了科技在农业增产中的
贡献率,目前已达到40%以上。全市农业科技成果覆盖率已达70%,
良种覆盖率达80%,机耕率达80%。
    我市农业经过艰难的探索,逐步找到了发展自己的途径。理论研
究与实际工作双轨驱动所积累的在观念、思路、经验上的势能,促使
着农业的两个转变加快了。恰恰此时,我们强烈地意识到,农业发展
的深层次矛盾依然没有根本解决,我市农业的增长方式仍是粗放型的
,主要依靠增加各类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投入。农业的两个转变是一个
周密复杂的系统工程,依然任重而道远。
    前不久,江泽民总书记在河南省考察时指出,农业的发展也必须
依靠两个根本性转变。市委、市政府已把两个根本性转变列为今后一
定时期要着力做好做活的三篇文章之首,并制定了一系列农业“转制
变型”的方针、政策、措施。
    农业“转制”,就是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
变。大力培育市场主体,使千万个承包经营的农户成为真正的独立的
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积极完善市场体系,规范集贸市场,活跃批发
市场,试办期货市场,发育生产要素市场。加快培植市场中介组织,
组织和引导农民进入流通。建立健全市场运作规则,规范市场主体和
中介组织的行为,努力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农村商品生产、交
换、分配、消费诸环节上相互联动的运行机制。
    农业“变型”,就是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农业能否
尽快摆脱基础薄弱的境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增长方式的转变。按
照五中全会的要求,向优化结构要效益,向规模经营要效益,向科技
进步要效益,向科学管理要效益,努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
、劳动生产率、产品商品率和初级产品转化率。面对我市丰富的农业
资源,开拓生产的深度、就业的广度和农产品系列化开发程度;加强
管理,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变农业的“二元”种植结构为“三元”
种植结构,调整种、养、加各业之间的结构,大加发展农副产品的精
、细、深加工业,以转化求增值;提高传统农产品的质量,开发名、
新、优、特产品,增强市场的竞争能力。
    “九五”期间,我市农业可谓重任在肩,要初步建成高产优质高
效农牧渔业基地,2000年农业总产值要达到33亿元。两个根本性转变
将托起我市农业现代化的希望。

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