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


【日期】= 1996.07.28
【期号】= 1081
【标题】= 一个社会主义企业经营者的人生追求——记华泰纸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李建华
【版次】= 01
【版名】=
【作者】= 李建华  刘文忠
【专栏】=
【正文】=
 

一个社会主义企业经营者的人生追求——记华泰纸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李建华

李建华  刘文忠  (1996.07.28)


<日期>=1996.07.28
<期号>=1081
<标题>=一个社会主义企业经营者的人生追求——记华泰纸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李建华
<版次>=01
<版名>=
<作者>=李建华  刘文忠
<专栏>=
<正文>=
    一个社会主义企业经营者的人生追求
    ——记华泰纸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李建华
编者按:
    李建华是山东华泰纸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
经理。十几年来,他带领全厂职工励精图治,拼搏进取,争创一流,
使一个仅有几十人的小厂,发展成为全国造纸行业璨灿夺目的一流企
业。为了进一步弘扬李建华拼搏进取、无私奉献、以人为本、争创一
流的社会主义企业经营者的精神,市委宣传部组织力量对李建华进行
了深入采访,撰写了这篇通讯,最近,市委还要做出决定,在全市范
围内广泛开展向李建华学习的活动。本报今天刊登这篇通讯,旨在在
全市营造学先进、赶先进、当先进的浓厚氛围,推动黄河三角洲开发
跨世纪工程的顺利实施,推动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干就干一流事业”
    1995年5月1日下午3点,北京,人民大会堂。全国劳动模范和先
进工作者表彰大会隆重举行。
    来自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的3000名劳动者的优秀代表济济一堂,
聆听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报告。其中有一位来自黄河三
角洲的代表。他,就是华泰纸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兼总经理李建华。
    当天晚上,李建华辗转翻侧,难以成眠,创业的酸甜苦辣一起涌
上心头,往事历历如在目前……
    1983年初春,大王公社党委开会研究社办造纸厂的厂长人选。议
论最多的是当时担任副厂长的李建华。
    1976年5月,大王公社筹建造纸厂,在生产队当会计的李建华被
选进厂,当了一名工人,尽管条件非常苦,但李建华身上仿佛有使不
完的劲,没白没黑地干,成为造纸厂的第一位车间主任。
    1976年8月30日,当两排简陋的厂房在后屯村的墓地上拔地而起
之后,李建华便带领25名职工赶赴寿光县造纸厂学习,为了多学点造
纸技术,李建华带领25名职工利用休息时间,到师傅们家里帮着干这
干那。师傅们则拿出真功夫,手把手地教他们学习技术。
    从寿光造纸厂学习回来,济南造纸西厂更换下来的1092纸机也同
时进厂,李建华又带领职工们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设备安装工作中。没
有运浆机,就用小推车往打浆机里推草浆,别人一天推30车,李建华
要推满50车。草浆需要在盛有石灰水的地下池里搅匀,当时,厂里没
有搅拌设备,为了保证质量,李建华第一个跳进去。李建华的家离厂
二里多路,在安装设备的3个多月里,他只回过两次家。1977年5月1
日,1092纸机一次试车成功,当年赢利11万元。
    1981年初,李建华被任命为副厂长,主管生产。为了不辜负领导
的期望,他铺下身子,努力掌握企业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当时,正赶
上家里盖房子,多需要他里里外外、前前后后地张罗,而李建华仅回
去瞅了一眼。
    在李建华的带领下,纸厂从1981年起,制定了职工学习培训制度
和奖惩条例,实行了岗位责任制,提出了在当时颇为有效的“三整顿
”、“三高一低”的企业经营管理思路。
    在纸厂,还有谁比李建华更适合当厂长呢?
    李建华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厂长。企业决策、市场营销、企业管
理……面对责任和压力,高中毕业的他开始感受到自己知识的贫乏。
    1984年初,国家轻工总会在华南工学院举办造纸行业工程师专训
班,学习造纸技术和企业管理,李建华立即报名前往。在华南工学院
,李建华以超过常人几倍的努力如饥似渴地学习。近一年的专训中,
李建华最大的收获是真正“认识”了蔡伦。他至今深深铭记着陈嘉祥
教授在上课时讲的一番话:“东汉末年蔡伦创造的辉煌已成为历史。
而今,飞速发展的西方造纸业,已把我们拉在了后面”。
    1984年底,大王造纸厂从一破产厂家买来一台1575纸机。当时李
建华正患面部麻痹症,但他经不住1575纸机所能带给纸厂产量成倍增
长的诱惑,不顾天气寒冷,贴上膏药,带上口罩,指挥设备的搬迁,
筹划项目的建设。寒冷、劳累、肌肉紧张,李建华实在说不出一句话
,他就铺开纸,以笔带口,指挥1575纸机的筹建工作。240天过去了
,1575纸机投产试车成功,创造了山东省造纸业史上的新纪录。
    1986年,纸厂完成产值707.5万元,利润113万元,均比1984年翻
了一番多。
    李建华认为,干事业,就要敢于争创一流,认准了的目标,拼上
豁上也要实现。
    1994年,是华泰集团发展史上最不平凡的一年,投资5000万元的
热电项目和2400板纸项目以及200米/分1760万吨纸机项目要在一年
内全部投产。这是建厂以来规模最大的投资,压力非常大。2月20日
晚6点,李建华组织全公司工段长以上领导干部在职工礼堂举行决战
九四誓师大会。看完了电影《英雄儿女》,李建华带头立誓:“三大
项目成功与否,公司兴衰在此一举。我决心以身作则,为企业甘愿舍
小家、顾大家,象王成那样,拼上、豁上,苦战、决战,保证三大项
目成功”。
    三大项目的按时成功投产,带给华泰集团的是迅速的飞跃。1995
年,华泰集团实现产值2.5亿元,实现利税6337万元,跃居全国同行
业利润额第5位,全省同行业利润总额第2位,成为造纸行业一颗璀璨
夺目的明珠。
    李建华在国家有关部门的组织下,先后三次出国学习,所见所闻
对他触动很大。他暗下决心:打破旧的思维定式,把自身的发展融于
国际间经济技术的交流与合作中。向国际市场挺进。
    1987年7月1日,1092五号卫生纸机投产,产品销往东南亚及欧洲
等国家和地区。
    1992年4月17日,华泰集团与香港协发卫生纸业贸易公司合资成
立了东营协发纸业有限公司。
    华泰人靠纯朴的挚诚,靠科学的管理,靠一流的产品质量,赢得
了用户的信赖,也令国外的大公司刮目相看。美国安宏公司、美杰公
司,日本恒河公司,荷兰奥斯龙公司等纷纷前来,同华泰集团广泛开
展了合作。
  面对成绩,李建华没有满足。陈嘉祥教授的那番话时刻响彻在他的
耳畔。他把蔡伦的雕像矗立在厂区内,追求的就是重铸曾让世界瞩目
的造纸业的辉煌。
    也正是永不满足,使华泰人在发展道路上加快了步伐。
    李建华深知,中国造纸业的落后,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的落后。所
以,他对科学技术的钟情,简直如醉如痴。从1984年到现在的十几年
的时间,华泰集团就投资1.3亿元,进行了20多项大型技术改造,从
而使一个乡镇小造纸厂,一跃成为全国闻名的拥有总资产2亿元,年
利税近6500万元的国家大型(一)企业集团。
    1992年10月1日,华泰集团成功地试验产出了HSC——高级超级压
光纸,同年获墨西哥世界展览会金奖。这是华泰技改画卷中最精彩的
一笔。
    1993年9月21日,当时的山东省省委副书记、省长赵志浩来华泰
视察工作,欣然题辞:鹏程万里。面对未来,华泰人充满信心和希望。
      “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企业,绝不能削弱和忽视党的建设。”
这是李建华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的脑子里始终绷着党建这根弦。
    为便于党组织开展活动,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李
建华把党支部建在生产车间,把党小组建到生产班组,把党员充实到
生产一线。他积极探索党建工作的新途径,在华泰集团实行了党委成
员、党支部书记、党小组长生产与党务一肩挑,两项工作同部署、同
检查同考核。
    李建华深知,企业要发展壮大,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离不开精
神文明建设。十几年来,华泰集团投资近千万元,建起了一系列文化
娱乐设施,并成立了多支文娱队。华泰集团充分利用上下班会,对职
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艰苦奋斗教育、爱岗敬业教育、法制教育,使
“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团结拼搏、求实创新、无私奉献、精益求精
”的华泰精神成为干部职工的共同意志和自觉行动。
    坚持不懈的精神文明建设结出了累累硕果,二十年来,华泰公司
未发生一起刑事治安事件,职工无一人违法犯罪,在社会上树立了良
好的形象。
    在大王,人们都愿把子女送进华泰公司,他们说得好,“这不光
是为了挣几个钱,也是为了让孩子多受教育,不走歪道。”
    李建华常说:“华泰的追求目标是,不但要生产出合格产品,而
且要培养出合格公民”。
    众所周知,造纸行业环境污染比较严重。李建华为此寝食难安。
十几年来,华泰集团先后投资近千万元,解决环境污染问题。1996年
,华泰集团又投资4300万元新上碱回收项目。李建华知道,这一项目
不会有什么经济效益,甚至会亏损,但他认为这笔钱花得值。他常说
:“一个社会主义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对社会负责,
对人民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谋求发展是最大的乐趣”
    一部华泰发展史,就是一部艰苦创业史。其中的每一篇、每一章
,无不浸透着李建华的心血。
    华泰发展至今,经历了三次大转折。三个里程碑上,铭记着李建
华的过人胆识,展现了李建华开拓进取、永不满足的精神。
    1983年,整个造纸行业“山重水复疑无路”:前所未有的市场疲
软,把一家又一家造纸厂逼入了绝境,有的压产,有的停产,有的破
产,一片惨淡景象。当时的广饶县造纸厂,只有两台旧纸机,180多
名职工,161万元固定资产,年生产能力仅为1000吨,缺资金,缺技
术,缺人才,原料无来源,产品无销路,在市场冲击下摇摇欲倾。在
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李建华担任了造纸厂“一把手”。
    怎样才能使厂子摆脱困境,度过难关?李建华苦苦思索着。联想
起社会上对乡镇企业的偏见,联想起讨原料、求资金时受到的种种奚
落和责难,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干出个名堂来,争口气。没原料,四
处“抠”;没资金,八方筹;没市场,想法找。为了使造纸厂尽快“
活”起来,李建华衣带渐宽终不悔,使出了浑身解数。
    就在这一年,邻县两家造纸厂相继下马,急于卖掉设备。李建华
审时度势,果断拍板:买下来。
    消息传出,职工们议论纷纷:“这么做太冒险了”、“怕就怕花
钱买个‘包袱’背”、“厂里刚有起色,还是稳当点好”……
    李建华明白职工们的担心不是没有根据,但他自有他的道理:乡
镇企业最大的优势在于机制灵活,“船小好掉头”。但船小难经大风
浪,只有千方百计造大船,造好船,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
败之地。而促使他下最后决心的,是一个很朴素的想法:厂里的旧纸
机能盈利,有了好设备,岂不更能赚大钱?
    后来的事实证明,李建华这步棋走对了。买回的设备当年投产,
当年见效,企业生产能力一下子扩大了5倍,这是造纸厂从艰难迈向
成功的第一次转折。李建华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风险蕴藏机遇,胆
略赢得成功,不敢闯,不敢冒,就永远干不成大事业。
    从1985年起,造纸形势开始好转,造纸厂的
  “雪球”也越滚越大。到1987年,产值已达787万元,利税207.5万
元,分别比1983年增长3.1倍和3.8倍,成为造纸行业的一颗新星。
    家底厚了,李建华的目标也更高了。他已不满足于在国内市场显
身手,开始酝酿着“冲出国门,走向世界”。
    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头脑。1987年,通过多种渠道,李建华了
解到国外卫生纸市场缺口大的信息。他心里一动,立即赶到省外贸公
司咨询。接待人员望着面前这位衣着简朴,不善言辞的乡镇企业厂长
,脸上写满了问号:“销路不成问题,只是……”里面的潜台词,李
建华听得出。
    100天后,当李建华拿着无论物理指标还是外观指标均达到出口
标准的样品再到省外贸公司时,接待人员脸上的问号变成了惊叹号:
这个乡镇企业不简单,这个厂长更不简单!并当场订了250箱。李建
华疲惫的脸上露出了笑容。老职工们至今还清楚地记得:那100天里
,李建华日夜靠在车间,经常是困了和衣躺一会儿,饿了啃口凉馒头
……
    当年,造纸厂出口卫生纸250吨,创汇46万元,成为东营市第一
家产品出口的工业企业。从此,造纸厂实现了从单一品种到多品种,
从国内市场到国外市场,从一条腿走路到两条腿走路的根本性转变。
    1989年,国家治理整顿,许多企业纷纷坐等政策调整。李建华又
做出了惊人之举:投资650万元,上一条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短长网1
760生产线,实现造纸厂的第二次转折。
    许多人为李建华捏着一把汗:这样做会不会违反政策?资金从哪
里来?李建华则充满了自信。自信源于素质的提高。担任厂长后,他
把业余时间全部用在了学习上,并先后参加了广州华南工学院专修班
、西北工业大学函授班的学习,决策水平提高了,对党的方针政策也
有了更深的领会。
    尽管如此,李建华心里仍然很不踏实:因上大项目拖垮了厂子,
在省里不是没有先例。万一搞砸了,怎么向党组织交待,又怎么向全
厂600名职工交待?
    一向关心、支持造纸厂发展的大王镇领导李培义代表党委送来了
“定心丸”:“建华,你大胆地干,成功了归造纸厂,失败了镇里担
着!”一股暖流涌遍了李建华的全身。
    第一道难题是资金。贷不到款,李建华就发动职工集资。他和妻
子东拼西凑,动员双方老人把多年积蓄也拿了出来,把5000元钱第一
个交到了财务科。短短20多天,全厂就筹集了230万元。资金缺口仍
很大,李建华四处奔走,总算把钱筹足了。
    按常规,完成这个项目需要三年,李建华带领职工从土建到投产
只用了217天,创造了全省造纸行业建设史上的记录。项目投产后,
造纸厂人均利税跃居全省同行业首位。1991年,市场形势逐渐好转,
李建华抓住机遇,投资1500万元,新上了一条国内同机型最先进的长
网多缸1760生产线。造纸厂跻身全国行业百强企业,被评为山东省经
济效益排头兵。
    “人生乐趣有多种,谋求企业的不断发展是我最大的乐趣。”这
是李建华恪守的信条。
    三大项目是对这一信条的最好诠释。
    1993年,李建华在深入调查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投资5500万元,
一口气上了热电站、2400板纸和200米/分1760万吨纸机三大项目,
并于94年8月全部投产。华泰从此跨入了中国大型造纸企业行列,199
5年晋升为大(一)型企业,实现了第三次转折。
    当时,不少人对李建华的做法不理解,认为华泰家业够大了,荣
誉够多了,守好摊就不错了,何必再上项目自讨苦吃。
    李建华清醒得很,几次出国考察,对他震动很大:和国外造纸企
业比,华泰差距不小,要真正走向世界,必须不断超越自我。
    针对干部职工中存在的自满情绪,李建华大会小会“泼冷水”,
使公司上下增强了紧迫感和忧患意识,在三大项目上形成了共识。
    应当说,李建华敢上三大项目,在于他深知华泰的领导班子有凝
聚力、战斗力,华泰职工关键时候能拼上、豁上。“十八勇士下江南
”,就是三大项目建设过程中涌现的动人故事之一。
    1993年11月,华泰与江苏无锡一家转产造纸厂签订了购买200米
/分万吨纸机协议,定于94年3月拆迁。
    土建工程动工了,情况却有了变化:无锡市政府准备出面干预,
要把设备卖给当地。李建华忧心如焚,权衡再三,决定立即派人突击
拆迁。
    12月23日,以副总经理魏立志、党委副书记郭义祥为队长的“十
八勇士”踏上了征程。
    那是怎样的拆迁场面啊!为起出浇铸在水泥里的基础部分,他们
用锤子砸,用撬杠撬,手磨破了,血水染红了锤柄、橇杠;为拆卸缸
罩,他们钻进去,蜷缩着身子,一个螺丝一个螺丝地拧……
    当初安装这台设备,用了整整5年;如今拆迁这台设备,18人靠
双手、板手、钳子、锤子,只用了短短25天。630吨设备拆走了,连
一个小螺丝,一块小垫铁也没留下。十八勇士留下的,是一座丰碑,
一段佳话……
    大王公社造纸厂——广饶县造纸厂——东营市造纸厂——华泰纸
业集团有限公司。名称的变迁是腾飞的写照。奋斗正未有穷期,李建
华带领华泰人踏着时代的鼓点,正向着更高的目标奋进:到本世纪末
年生产能力达到12万吨,产值10亿元,利税2亿元,形成集造纸、印
刷、化工、热电、机械加工、商贸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
  “质量是我的生命”
    美日等西方发达国家认为,他们先进的工业三分靠技术,七分靠
管理。
    华泰公司从一个乡镇小厂发展成山东造纸业的“巨人”,最近连
续5年保持同行业人均利税第一名。究其奥秘,也可以说是三分技术
,七分管理。从国家二级企业、山东省企业管理优秀奖、山东省管理
示范企业、山东省AAA特级信誉企业等这些称号看,李建华在企业管
理上确实下了苦功。
    ——实施全面经济核算,李建华将市场机制引入企业内部,对12
个生产车间、8个外围工段、6个后勤科室的工时、产量、消耗、费用
,根据其在经济活动中的最佳效益,确定定额标准,一切经济活动全
部用厂币结算。这就使过去的“供领”关系转变为“买卖”关系,使
“价值”这一概念,在每一克火碱、每一两麦草、每一张纸上得到体
现,极大地增强了职工的经济意识,成本损耗有效下降,企业内部机
制逐步健全。
    ——在分配中,李建华创造性地推行“三三四”全员浮动百分考
核工资制。“三三四”即根据“工资依据贡献定,收入跟着效益走”
的原则,将质量、产量、消耗与效益直接挂钩,实行“质量工资、产
量工资各占30%,消耗工资占40%的全员全浮动工资制。在全员全浮
动百分考核工资制更为完善的1995年,华泰集团公司的产量超产5280
吨,产品质量一等品率达到94.8%,成品率98.2%,同时,吨纸浆全
程综合耗能达到938公斤标煤,低于国家标准412公斤。
    ——在财务管理上,李建华实行集体决策、集体监督、集体签字
制度。凡公司的一切资金开支,购进原材料的价格,产品出厂价格,
均执行两名以上经理签字。购进的大型设备,大的基建项目均实行招
标承包,不一人说了算,今年春天,李建华的一位老朋友找到他,要
用几米旧管焊个炉子。为了照顾老朋友的面子,他写了个批条,然后
自己悄悄到财务科为老朋友交上20元钱。但是,就是这个批条,也有
其他两位副总经理的签字。
    ——在干部管理上,李建华实行优胜劣汰的管理办法。从选拔开
始就引入竞争机制,公开报名,演讲答辩,民主评议,择优聘用。每
年终了,对工段长以上领导干部实行民主评议,若良好票达不到50%
,便自动取消下一年度竞争资格。若良好票达到50%以上,再进行新
一轮演讲答辩和聘用,唯才是举。
    ——在管理手段上,大量应用计算机等现代技术工具。微机化管
理在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劳资管理、人事管理、物资管理及经营管
理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生产控制微机已应用到抄纸机定量、水份
控制中。电视监控系统的应用,形成了现代化生产系统调度的格局。
    从传统管理到科学管理再到现代管理,李建华带领着造纸厂用10
年时间,走完了工业企业管理学的世纪历程。不懂就学,不懂就问,
从不懂到懂,再在实践中成功地运用,李建华在一次次凤凰涅盘式的
奋斗中升华了自我,从一个作坊主式的管理者变成了一个自如地运用
现代管理理论领导现代化大企业的企业家。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李
建华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找到了一套适应华泰发展的“严细实”管理
模式。
    “严”就是严把质量关。走进华泰的车间厂房,处处可见一个个
黑体字标牌——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质量是我的生命”、“今天的质量就是明天
的市场,放松一份质量等于放弃一份市场”……这是李建华的口头禅
,被人们镶嵌到车间厂房的墙体上,镶嵌到广大职工的心坎里,镶嵌
到华泰的事业中。
    1995年,在牛皮挂面箱板纸及涂布箱板纸面市初期,因抄纸生产
出现误差。生产出50吨不合格纸品。产品在市场上紧缺,潍坊一客户
又主动上门揽货购买,有人说:“萝卜快了还不洗泥呢?!”
    李建华坚决不同意,责成那名当事职工及车间主任当众锯断那20
多个纸辊,重新打浆生产,斩钉截铁地说:“宁肯损失二十万,也不
能砸华泰的牌子!”
    在场的那名潍坊客户感动了,再三说:“我们厂宁肯停产三天,
也要等华泰的纸品!”
      “严”就是严肃纪律。1995年3月,一名工段长在办公室吸烟
,被当场罚款200元,并向全公司通报;不到一个月,又有一名喝酒
误事的副总经理在全体后勤管理人员会议上受到严厉批评。李建华说
:“我宁可平时严一点得罪人,也决不放松管理酿大祸。”一名业务
员在报出差费时,多贴了十几元的车票,被当场免职;另一名业务员
私自向业务单位借钱,李建华限他三天把本息还上,并罚款1000元,
全公司通报引以为戒。
    “细”就是进行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把锻铸一流的职工队伍作
为现代化管理的首要内容,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李建华经常说:“
一切工作首先要解决好思想问题,思想不痛快,别说工作,就是玩也
不痛快。”十几年来,他坚持加强党的建设,加强职工思想政治教育
,对职工进行民主法制教育,爱岗敬业教育。每天的上下班会是雷打
不动的,领导干部提前40分钟至1小时到企业,职工提前40分钟到企
业开上班会。在上下班会上领导干部既总结布置生产任务,又抓职工
的思想,好的表扬,存在问题就批评,始终把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这根
弦绷得紧紧的,统一到企业发展中来,并且创造性地形成了企业、家
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体系。一次,一位职工在饭店喝醉酒,砸坏了
饭店的东西,公司知道后勒令其停职检查,并罚款500元。这位职工
的父母找到李建华一再道歉,并要求公司好好教育,一再表示
  “不为挣钱多少,为的是让孩子走正道。”“在企业是主人,走出
企业代表企业形象”,“在企业当个好主人,在社会当个好公民”的
观念在华泰深入人心,成为广大职工的自觉行动。1994年,公司新建
热电站定于7月20日试车,但通往电站的路还没修。找筑路队已经来
不及了。公司二千多名干部职工冒着连绵阴雨踊跃参加了义务劳动。
白班的晚上修,夜班的白天修,用2天2夜的时间将1000多米路基全部
修好。
      “实”就是深入实际,到生产一线进行现场管理。在长期的管
理实践中,李建华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竞争在市场,基础在现场。
他始终把现场管理作为参与市场竞争的基础。他将人员、机器、物料
、工艺、环境融于现场管理综合考核之列,缺一不可,突出产品质量
这个重点。1984年8月份2400板纸机投产后,3个月亏损120万元。面
对严峻形势,李建华亲自指挥,每天组织生产、技术、设备、财务、
供销主要领导人召开现场办公会。人员技术素质差就由生产车间内部
加强练兵,提高操作水平;设备存在问题就研究进行小改小革;原料
配比不当就改革工艺。两个月过去了,这一项目终于扭亏为盈,第三
个月盈利50余万元。
    日本人曾把引进技术与引进管理喻作他们经济腾飞的两个“轮子
”。华泰集团后来居上,跻身全国同行业经济效益前5名,管理工作
居功之伟。漫步华泰花园般的厂区,置身华泰一尘不染的车间,参观
者屡屡为李建华的治厂艺术所叹服。1993年8月29日,著名作家、全
国作协副主席陈荒媒老人来华泰考察,感慨良多,当乘车离开时,尚
觉意犹未尽,匆匆下车挥毫泼墨,为李建华和华泰公司题写了“精益
求精、走向世界”八个大字。
        “精益求精,走向世界”这八个字既是陈老对李建华的祝愿
和嘉勉,也道出了李建华埋藏在心底的鸿图大愿。“廉洁加勤政,企
业无不胜”
    伴随着“华泰”的崛起,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李建华的人生履历
表中写下了凝重的一笔:1995年5月1日,荣获“全国劳模”称号。19
87名华泰员工为李建华颁发了最高“奖赏”——1987张写着“优秀”
的民主测评表。自1986年实行职工民主测评车间工段长以上领导干部
,李建华已连续十年保持了优秀票100%。
    作为一个企业经营者,李建华何以能够赢得职工的如此拥戴和信
任?接触过华泰公司的每一个人心里都十分明白,李建华不仅具有超
前决策、科学管理、勇于开拓的领导才能,更有着崇高人格的感召力
。他正是靠着这种人格的力量凝聚了“华泰”的人心,塑成了华泰人
“舍小家,顾大家,甘愿为公司奉献一切”的价值观念。
    1992年4月,华泰公司召开第4届职工代表大会。期间,全体职工
代表联名提交了一份议案,要把李建华捐献给企业的14万元奖金,再
以全体职工的名义奖给他。主席台上,李建华以少有的激动向职工代
表深深地鞠了一躬,动情地说:“公司的成绩和效益是大伙拼着命干
出来的,我只不过是个代表,荣誉和奖金理应归功于集体。我要的不
是个人的万元户,而是年利润千万元的企业。”
    李建华身为农家子弟,历经过许多生活磨难,饱受贫穷折磨,十
分懂得金钱的重要性,但他说:“搞企业如果光想着个人捞钱,那这
个企业也就离跨台不远了”。
    1989年3月,公司上短长网纸机,需配套安装6.5吨锅炉。一个安
装公司的头头趁李建华不在家,把一个装有5000元现金的包放在了他
的家里。李建华的妻子李顺爱发现后,马上把包交到了公司。李建华
找来那个安装公司的头头,诚恳中带着几分严厉:“我们上项目,一
律实行招标。造纸厂不兴这一套。”
    对经济领域中“吃回扣、送红包”那些歪门邪道,李建华深恶痛
绝,带头抵制。
    1992年,一位港商慕名来华泰公司考察商谈合资项目。港商主动
提出,项目谈成后可以从他的分成中拿出15万元送给李建华,被李建
华婉言谢绝。港商又拿出随身携带的一台微型电脑作“见面礼”。李
建华恳切地说:“企业是大家的,只要您能与我们合作,对企业有利
,比送给我座金山都好。”港商肃然起敬,紧紧握住李建华的手:“
李先生,就凭您这一点,我也要在这里投资。您这样的合作伙伴,我
放心。”经过两天的考察、磋商,那位港商在华泰公司投资56万美元
,办起了合资项目。以后又陆续追加了投资,效益十分显著。
    花香蝶自来。这几年,“华泰”的名气大了,外商纷至沓来,谋
求合作,李建华也先后多次出国考察项目,引进设备。面对外商各种
花样的许诺和各种方式的馈赠,李建华丝毫不为之所动,他说:“我
拿了馈赠,就不是原版的共产党员”。
    华泰公司在股份制改造前实行的是“宝塔式”承包责任制,按规
定,李建华应拿“顶层”工资,但他始终坚持和副职们享受同样的工
资待遇。他相继被评为市、省和全国劳模后,理应晋升工资和享受有
关奖励,他却宁愿“违犯”规定,也执意不从。论职称,李建华有高
级政工师、高级经济师的本子,他却从未拿过职称工资。就连上级奖
给他本人的20多万元奖金,李建华也全部捐献给了企业。然而到过李
建华家的人都不敢相信,堂堂一个国家大型企业总经理的家竟是这样
一幅状况:一套跟普通员工一样大的住房,没有任何一点装饰;房中
摆设着旧式家俱,单卡收录机,过了时的彩电……
    去年9月,考上石油大学(北京)的女儿燕燕就要开学了,可500
0元的学杂费家里却一时拿不出来。后来,组织上知道了这件事,垫
付一部分凑足数才把孩子送进学校。
      “华泰”目前有十多部轿车,但没有一部是领导专用车。在公
司中层干部大会上,李建华说:“企业发展了,需要改善工作和生活
条件。但干事业更需要保持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的好作风。一个
人的价值绝不是靠坐高档车坐出来的。坐车讲排场,讲享受,只能把
身价坐低,把形象坐歪,把人心坐散。”
    前些年,李建华的家在村里,离公司2里多路,公司提出用车接
送,他坚决不同意,并严格规定:“公司任何领导不配专车,不能公
车私用。”李建华带头执行,每天坚持骑自行车上下班。1992年夏天
的一个晚上,李建华外出回到公司,天下着小雨,司机小陈想到李建
华几天十分辛苦,非要开车送他回家,可李建华说啥也不肯,仍和往
常一样到厂区、车间转了一圈后,骑自行车冒雨赶回了家。
    今年5月,李建华要到北京开会,妻子李顺爱心想,正好可以搭
车去北京看望上大学的女儿。李建华看透了妻子的心思,对妻子说:
“我一路上还有好多事,你不如坐交通车自由方便。”明理的妻子最
了解丈夫的脾气秉性,只好无奈地点了点头。
    李顺爱还清楚地记得:那年她在青州住院,李建华托付一位亲戚
给她陪床。一天下午下班后,他放着公司的车不用,而借了辆“嘉陵
”骑着去看她。半路上摩托车坏了,李建华不会修理,天又下起了雨
,只好深一脚浅一脚地推着走了十几里路赶到医院。
    去年5月的一天,李建华搭公司财务部到东营办事的车,去市委
党校作报告。作完报告后,他推说要去一个单位办事,便离开了党校
。实际上,他是在路口等了半个多小时,才挤上了一辆去潍坊的长途
客车回到公司。今年4月,他和天津造纸机械厂的一名工程师到新疆
乌鲁木齐考察项目。出租车满街跑,他却视而不见,坚持挤公共汽车
,那位天津的工程师钦佩至致:“有你这样的总经理,企业咋能不发
达!”
    作为一个大型企业的总经理,找李建华办事的人自然少不了,遇
到一些人情面皮的问题,他都是
  “任尔东西南北风,咬定原则不放松”:“我是为集体经营企业,
不是给亲戚朋友当官。不能搞那些乌七八糟的东西,污染社会”。
    李建华有个表弟在华泰公司干装卸工,去年9月的一天因打架骂
人,被李建华撵回家。晚上,李建华特意来到姑家说明情况。一进门
,年轻气盛的表弟就脖跳青筋,扯起嗓门嚷嚷开了:“既然你翻脸不
认人,俺也权当没有你这门子亲戚。”李建华耐着性子解释:“就因
为你是我的亲戚,违犯了制度就可以放一马,那我还能在职工们面前
说得起话、挺得起腰吗?”一席入情入理的话说得表弟低头不吭声了。
    1993年的一天,李建华收到一封匿名信,举报公司车队有的司机
在路上偷着卖烧碱,并与他侄子有关。李建华的心不由地收紧了:“
侄子李向东刚踏入社会,是远在济南工作的大哥一手托付给他的,万
一有点闪失,怎么好向哥哥交待?”他当即责成公司有关部门按照那
封信上提供的线索,很快查清了包括他侄子李向东在内的5名司机偷
卖烧碱、牟取私利的事实,对5人进行了停职检查和罚款处理。之后
,李建华又对侄子进行了严肃的批评教育。后来,向东到济南工作,
李建华曾试探着问他“会不会因此而记恨叔叔”,李向东认真作答:
“是叔叔给我上了一堂教育课,教会我怎样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
办事,我感谢叔叔还来不及呢。”
    对自己的亲属,李建华向来是严加一等。他的亲叔伯弟弟李建顺
到公司七八年了,一直在动力车间推煤。几次找李建华要求调换个轻
松点的工种,李建华都没点头,他说:“正因为你是我的兄弟,更不
能搞特殊。要不,职工们会在背后戳咱的脊梁骨。”
      “廉洁加勤政,企业无不胜”,李建华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
做的。在华泰,李建华的崇高人格产生出了强大的感召力和辐射力。
华泰人自觉以李建华为楷模,“走进公司是企业的主人,走出公司是
企业的形象”、“在厂里是个好工人,在外面是个好公民”。华泰创
立二十年间,未发生一起经济、治安、刑事案件,无一人违法犯罪。
    透过“华泰”,人们看到的是一个社会主义企业的崭新形象。
    “华泰拴着他的心”
      “我也是有血有肉的人,有情也有爱,但在事业与家庭的天平
上,作为一名党员、企业领导人,应该把砝码放在事业一边!”一天
、一天……李建华饱蘸着对事业的执著,谱写着无私奉献的篇章。
    32本工作笔记作证。
    从1976年入厂后当了一名班组长,到1996年5月30日,李建华整
整记录了32本厚厚的工作笔记,上面记载着他的全部工作历程。在采
访中,李建华的妻子李顺爱对我们说,“20年来,建华难得在家呆上
一个囫囵天,华泰拴着他的心。”
    自1983年任厂长以来,李建华除出差外,每天早晨都是提前进厂
,详细看完昨日的外欠款、银行存款、发货量、库存量等报表,然后
挨个车间、岗位转一转,记早晨笔记,召开班前会,部署工作,解决
问题;晚上回家前,记晚笔记,回顾当天工作,制定明天工作计划。
    每次出差回来,不管是寒冬酷暑,还是风雨交加,即使天再晚,也
始终坚持先到生产车间转一圈。
    李建华有两个孩子,直到上小学四、五年级,对爸爸还是陌生的
。李建华除了出差,天天泡在厂里,连续一个月不回家是常事。在他
的日历表上,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即加使回家,也大都是在晚
上十点以后,早晨五六点钟,孩子们还在梦乡之中,他已小踏上了去
工厂的路。孩子们经常问妈妈:“爸爸干什么去了,怎么不回来看我
们呀?”纯稚的话语常使李顺爱泪湿眼帘。
    李建华把全部精力都倾注在厂子上,顾不了家。他当教师的妻子
李顺爱忙完学校忙家里,照顾老人、孩子,侍弄责任田,把家庭的重
担担在自己的肩上。1991年麦收后的一天中午,李顺爱领着女儿燕燕
和不满10岁的儿子亮亮去翻地。两个孩子手上磨起了血泡,扔下镢头
抹眼泪。看着炎炎烈日下两个泥水满面的孩子,李顺爱既心疼又焦灼
,一边流泪,一边狠命地干。邻居李嫂打这路过埋怨李顺爱:“看把
孩子累成什么样了,这建华也真够出格的,光顾厂子不顾家了。”李
建华感激妻子,更心疼妻子和孩子,有时回到家,他便抢着帮妻子干
点儿家务活,却总是无处下手,他连米面放在哪里都不知道。
    李建华的童年是不幸的。他14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哥哥参军
在外,姐姐已出嫁,又逢生活困苦的年代,母亲和他相依为命,艰难
地支撑着贫困的家庭,李建华深深地爱着母亲。李建华每天早出晚归
,无法孝敬老人,每次回家,他都先敲敲墙叫醒母亲,同她说几句话
,然后才回到自己房间。每次出差前,李建华总是来到母亲跟前,“
娘,我要出远门了,过些日子回来,你别操心家务,好好注意身体。”
    但是,令李建华终生遗憾的是母亲离他而去时,他却未能同母亲
讲上一句话!
    1992年5月1日,华泰集团投资1500万元的长网1760纸机试机出纸
。然而,由于技术问题头两个月就亏损120万元。由于上大项目未成
功而拖垮厂子,省内已有先例。面对压力,李建华亲自挂帅,同车间
职工一起详细检查每一个环节,研究每一道工序,分析每一项配料数
据。失败了,接着试验,再失败了,再试验。这期间,干部职工都是
吃住在车间,就连换洗衣服,都是家属送来。就在李建华忙得焦头烂
额时,锅炉吊煤设备又突然出现故障,李建华一边组织人员迅速抢修
,一边召集职工用编织袋人抬肩扛运煤。就在这节骨眼上,李建华80
高龄的母亲突患脑血栓。他多想回到家里守在母亲身前,弥补欠下多
年的孝心啊。但是,面对100多万元的亏损、面对职工们一张张惆怅
、焦灼的脸孔,李建华深知他的离去,会使克服困难的精神与毅力的
支架轰然倒坍。李建华恨不得一人分出三身,他回家作了安顿后,又
立即返回厂子投入了工作。农历7月22日,医生告诉李建华:你母亲
病情严重,回家看看吧。晚上十时许,李建华赶回家,陪在母亲的床
前,攥着母亲的手坐了一夜。第二天一早,李建华一步一回头,离开
母亲又返回了厂里。当天晚上,李建华心神难定,他急急赶回家,母
亲已溘然离世。李建华扑通跪在母亲床前,心痛欲裂,一声声哭喊着
:“娘,娘……”
    1760纸机在经过一个多月的调试后正常运转,当一张张整齐均匀
的纸张飞速吐出时,职工们控制不住感情,围着李建华哭着、喊着:
“我们——成功——了!我们——成功——了!”
    为了事业,李建华付出了太多,妻子理解他、心疼他,懂事的孩
子也更爱爸爸了。1996年5月7日,已在石油大学(北京)读书的女儿
燕燕在给家里的信中写道:“爸爸,我春节后返校时你没在家,现在
很想你。近来工作很忙吧,我知道答案是一定的,厂子离不开你,你
更离不开事业。爸爸,5月6日是你的生日,你大概又忘了吧,女儿祝
你生日快乐。”
    李建华给予职工的爱,远远超过了他对家庭的爱。他常说:“厂
长只有把心贴近职工,职工才能把心贴近企业。”
    1987年农历二月十一,正准备结婚办喜事的职工刘子钦不幸左脚
受了重伤,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刘子钦情绪低落。对于未婚妻高洪云
,这无疑也是个晴天霹雳,作为农家子女,她该如何面对冷酷的现实
?李建华牵挂着刘子钦的病情,更为他的婚事担忧,先后三次到高洪
云家做工作,对高洪云的父母说,“刘子钦是企业的职工,虽然脚落
残疾,但他的心没变,企业一定会好好照顾他。”高洪云的父亲动情
了,他对老伴和女儿说:“李经理说得在理,这门亲事咱不能散。”
婚礼如期举行。为了更好地照顾小刘,李建华又把高洪云安排在纸厂
工作。如今,生活幸福、美满的刘子钦和高洪云感激地说:“要不是
李经理,俺们哪能有这个家。”
    在华泰集团职工们的记忆里,李建华很少顾家,但是,一旦职工
出现困难,他可以把整个心窝掏给职工,让职工感受到华泰的温情。
    1992年腊月十八,女职工马国红在广饶县医院分娩后发生大出血
,接着又突患肠坏死,生命垂危。李建华亲自赶到医院看望,组织职
工献血,并派出专人专车在医院昼夜值班。李建华在手术室门口,拉
着外科大夫的手,“医生,只要能治好马国红的病,尽管用最好的药
,别考虑花钱多少,钱我们厂里出。”直到医生把马国红从死亡线上
拉回来,李建华脸上才露出笑容。
    1994年大年初一,厂里放假让外地职工全部回家过年。可谁知当
李建华给职工拜年时却发现五名外地职工还坚守在岗位上,李建华心
头一热,立即把自家的水饺端来……
    华泰集团从建厂至今,不断发展壮大,成为黄河三角洲上一颗璀
璨夺目的纸业明星。1995年,华泰集团人均创造直接经济效益居全省
第一位。职工们都说:“李经理把心掏给我们,我们应该把心交给企
业,干不出好成绩,对不起李经理”。
    为了华泰集团的发展,李建华20年来呕心沥血,兢兢业业地工作
着。李建华似乎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他老老实实做人,扎扎实实
做事,带领华泰集团一步一个脚印向前发展。1995年7月下旬,全国
政协部分领导同志在东营市考察工作时来到华泰集团,当听了李建华
的事迹后,他们感慨地说:“李建华所做的事,应是每一个社会主义
事业建设者都应该做到,而李建华真正地、不折不扣地做到了。”
    1995年5月8日上午,大王镇党委、政府组织机关党员干部在华泰
集团召开先模报告会,刚刚参加完全国劳动模范表彰大会归来的李建
华在会上作事迹报告。镇上各企业的厂长、经理赶来了,周围学校的
领导和部分教师赶来了,附近村里的群众赶来了……大会议室内,座
无虚席。
    会后,有的人说,“李建华不简单,为了企业的发展,他几乎倾
注了全部的心血。”有的人说,“华泰发展到这么大规模,在全省、
全国都很有名气了,李建华也该歇口气了,人毕竟不是铁打的。”
    当天晚上,李建华在工作笔记中写道:“人不是铁打的,但要有
铁的精神。党和国家培养了我,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作为一名党员
、一个社会主义企业的经营者,我应该为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贡献毕
生的精力”。
    这就是李建华!
          (撰稿:李建华事迹采访组 摄影:刘文忠)
(附图片)
    李建华在2400箱板涂布技改施工现场了解进度情况。
    这台1976年就进厂的老纸机至今还在“服役”,目的就是让年轻
的职工牢记艰苦创业的精神。
    李建华同德国客商洽谈。
    李建华每天到各个车间走一趟,检查产品质量,他告诫每个员工
:质量永远是第一位的。






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