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


【日期】= 1997.01.09
【期号】= 1161
【标题】= 从小事做起育新人——大连走向现代文明纪实之二
【版次】= 01
【版名】= 要闻
【作者】= 阎平 王振宏 赵华
【专栏】=
【正文】=
 

从小事做起育新人——大连走向现代文明纪实之二

阎平 王振宏 赵华  (1997.01.09)

   从小事做起育新人
    ——大连走向现代文明纪实之二
    新华社记者 阎平 王振宏 赵华
     在大连的公共场所很少听到吵架、骂人声,一些大连人的诚恳
热情真让人感动。在大连采访时听同行讲起一件事:一次,在中山广
场举行一场大型文艺演出,数万人把广场围得水泄不通,不少人站到
了草坪边的台阶上,第二天,管理人员却发现,草坪丝毫未损。有两
位记者听说这事不信,来到中山广场,他们刚迈进草坪,就有好几个
过路人送来责备的话语。他们找到了草坪未损的答案。
    这些小事象征着一个城市的文明。
  从基本的社会公德做起
    前几年有这种说法,大连山美水美人也美就是语言不太美。对有
些大连人来说,不说脏话是件很难的事。一次,一位外籍华人坐公共
汽车要到人民广场,可乘务员报站太快,他没有听清,一直坐到解放
广场才下车,他还问乘务员:“这是人民广场吗?”乘务员却说:“
脑有病。”他以为这一站就叫“脑有病”,等后来弄懂了“脑有病”
的意思时,大为恼火,告到了市里有关部门。事实上,这位乘务员的
骂人话在大连的不文明语言中就算是客气的。
    大连向语言不美宣战了。市里向全体市民发出“六讲六不讲”倡
议:讲文明话,不讲低级下流的脏话;讲优雅话,不讲野蛮庸俗的粗
话;讲谦虚话,不讲恫吓放肆的野话;讲客气话,不讲恶语伤人的刺
话;讲普通话,不讲影响文明的土话;讲和蔼话,不讲强词夺理的气
话;讲热情话,不讲态度蛮横的冷话。
    同时,又分出层次,在各行各业推广行业文明用语,在学校、机
关、窗口单位推广普通话,在社会上举办文明用语系列报告会,在报
纸、电台、电视台进行文明用语讨论,开办文明用语节目,进行文明
用语知识竞赛等。
    大连并没有要求所有的市民马上达到很高的文明要求,但对人人
都要遵守的社会公德,要求具体严格。与此同时,大连积极创造一种
良好的氛围,鼓励人们积极进取,完善自身,奉献社会。在大连,各
行各业的先进典型、见义勇为的英雄,受到了社会的尊重和效仿。目
前全市已有7万个学雷锋小组,30多万名青少年志愿者活跃在城乡。
从去年年初起,大连在党政机关干部中开展星期六义务奉献日活动,
每月一个主题,如送温暖活动日,绿化滨城活动日等等,现在已进行
一年,相当多的市民受到感染,也自发地参与星期六义务奉献。为不
断提高大连的文化品味,大连多次举办京剧艺术、交响乐、芭蕾舞等
高雅艺术欣赏会,中山音乐广场每晚播放世界名曲和民族音乐精品。
  从小抓起不搞“一阵风”
    1993年,大连市在中小学德育教育中实施了“八八二工程”,让
孩子们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接受系统的文明养成教育。
    “八八二”指的是勤、俭、智、恒、奋、勇、群、重八种心理素
质,仁、义、孝、敬、公、廉、忠、诚八种道德素质和公民意识、爱
国意识。“八八二工程”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提出
不同的德育要求,如勤对小学一年级学生的要求是能洗自己的小手帕
、自己系鞋带,对高年级学生的要求则是收拾房间等等,这些要求都
是学生们稍加努力就能达到的。这样反复数次,学生们逐渐养成了良
好的习惯。周水子小学曾作过这样一个测验:一次,校长孙静华让每
个班出4名学生到操场集合,事先,她让老师在学生必经的走廊和大
门口扔了一些碎纸、桔子皮等杂物,她和另外一个老师在收发室里看
学生反应。结果,除了极个别的学生大大咧咧从杂物上跨过去,奔向
操场外,绝大多数学生走到杂物面前都弯下腰拾起来。
    大连实践着一个道理:培育文明市民要经历循序渐进的过程,要
持之以恒,从小抓起,让人们在反复的教育中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
目前,大连市内已全面普及了12年教育。
    文明养成教育对大连成年人来说,同样适用。大连市从1988年开
始实施十年道德工程,至今已坚持了8年,其中职业道德教育进行了3
年,家庭伦理教育进行了3年,现在正在进行的是从1995年开始的社
会公德教育。
    大连计划用3年时间对全市所有16至60周岁的市民进行一次社会
公德教育,为此,他们编写了《社会公德常识》一书,培训了上千名
播撒文明火种的小先生,一些单位还开展了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
不断强化人们的公德意识。目前,全市已有100多万市民接受了社会
公德常识培训,20多万人通过了社会公德知识的统一考试。
          拥有自己的精神品格
    沙河口区长兴街有一条不起眼的小胡同,胡同里住着50户人家,
其中有30户婆婆媳妇多年住在一起,家家都是婆婆住好房间,电视也
放在老人屋里,有什么好吃的,总是先让老人尝。居委会的干部向我
们介绍说,这条街从五六十年代就有这个传统,以后每有新媳妇过门
,头几天居委会的大妈们都要领新媳妇到各家看看,人们会把婆媳互
敬互爱、友好相处的传统讲给她们听。78岁的高桂枝老人先后和5个
儿媳妇一起住过,没有一个红过脸,“我没闺女,就拿媳妇当闺女了
。”现在和老人住在一起的小儿媳妇荣连玉是大连机车厂的工人,她
觉得自己做的理所当然:“我从没拿婆婆当外人,我的哥哥嫂子对我
妈也这样。”十几年来,这条街的旁边就是家具市场,可这条街上从
没有发生过治安案件。孩子们在这种环境下长大,也格外懂事。
    大连是个开放的城市,她吸纳着世界的文明,同时又把中华民族
的传统美德视为珍宝。
    大连建成了55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这些基地的过程,就是
对市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机会。旅顺万忠墓埋葬着甲午战争中惨
遭日军杀害的2万名中国死难同胞的遗骨。为唤起人们爱国情感,旅
顺区委、区政府发动群众捐款重修万忠墓,21万旅顺人民积极响应,
短短半年时间,共捐款320万元。大连港务局的港史陈列馆、金州区
的曲氏井、庄河的林永升塑像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在都免费向市
民开放。近两年,每到夏天的周末,大连市劳动公园还免费放映爱国
主义影片,常常有五六千人聚集在银屏前,不少市民携妻带子,远道
赶来。

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