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


【日期】= 1997.01.10
【期号】= 1162
【标题】= 黄河不会忘记——人民治黄河史上的两次凌汛决口回眸
【版次】= 01
【版名】= 要闻
【作者】= 张吉山
【专栏】= 周末大特写
【正文】=
 

黄河不会忘记——人民治黄河史上的两次凌汛决口回眸

张吉山  (1997.01.10)

   黄河不会忘记
    ——人民治黄河史上的两次凌汛决口回眸
    张吉山
    人民治黄迄今已走过了它五十年的历程。今天,当我们挥毫书写
人民治黄辉煌成就的时候,总是习惯于用这样一句话来描述:“人民
治黄以来,确保了‘伏秋大汛’不决口”。既然是“伏秋大汛”,自
然不包括凌汛。
    不容回避,在人民治黄的辉煌乐章中,还跳动着两个不和谐的音
符……
    历史不会忘记!黄河不会忘记!
                        (一)
    利津,历史注定了这个县份与黄河的不解之缘。
    利津县有一个很著名的险工……王家庄险工。黄河在这里拐了一
个90度的大弯后突然调头东向。每逢大汛,洪水直冲险工而来。由此
,王家庄险工也就有了“黄河下游第一险”之称。
    1951年2月3日,这是一个在人民治黄史上再也抹不掉的日子。这
天,暴戾无羁的凌洪在王家庄险工冲决了大堤,肆虐的洪水裹着冰决
儿挟着凌花儿喷涌下来,将刚刚从艰难岁月中走出来的人民群众又一
次裹进了洪灾的深渊……
    1951年的冬春之交,天气异常,先是气温骤降,而后又回升,接
着又降。1951年1月7日,河口地区开始插凌封河。封河伊始气温平缓
,1月14日封至郑州花园口。1月下旬气温突然回升,上游逐渐开凌。
月底气温继续上升,开河速度加快,仅用了一天的时间,就从济南开
至利津。此时大河凌峰流量也由每秒830立方米猛增到每秒1160立方
米。水位也随之上涨,一夜之间竟涨了1.45米。1月30日晚,冰凌开
至王家庄一号坝,但是,由于温差的作用,加上此时气温又降,王家
庄以下冰凌仍很坚硬,河道依然固封,冰水突然受阻,从上游下来的
流冰上爬下插形成冰坝,水位急速上涨2.4米,大块大块的冰凌排山
倒海般拥下来,洪水的轰鸣声和“吱吱嘎嘎”插凌声交织在一起,令
人闻之悚然。
    据王家庄村的王明海老汉回忆说,当时大老远就能听到插冰的声
音,村里人都上去了。妇女小孩儿都不敢在村里住,搬到大堤上来。
满河道里都是冰,有的地方堆得象一座小山,根本看不见水。那冰翻
着个儿往上鼓,一会儿一个样儿,约摸有两天的光景就堆上来啦,黄
河上和队伍上的人没白没黑地在河里炸,可不等炸开就又封上。县里
的首长们也都蹲在这里,大冷的天守在大坝上谁也不敢离开。
    2月1日晚,东北风大作,气温再次剧降,河滩里的客冰也被冻结
,王家庄以上20公里河槽内冰量达4000万立方米以上,壅高水位上溯
达70余公里。第二天,利津站水位涨至13.76米,超过1949年大汛最
高洪水位0.83米,对岸宁海、东张一带离堤顶只剩下不足半米。个别
堤段已基本与堤顶持平。抢险队员们站在船上抬脚就能迈上大堤。宁
海以下全部抢修了埝子,大块大块的冰凌壅向堤顶,形势十分危急。
其中蒋家庄、扈家滩、东张、章丘屋子等处先后发生漏洞、渗水险情
。垦利县县长林青、修防段段长张立梓坐阵南岸指挥作战。利津县政
委林光、修防段长于涌泉则带领群众上万人坚守北岸王家庄,直接指
挥抢险斗争。惠民修防处副主任张汝淮巡回督查。每个汛屋配备防守
人员8至10人,麻袋100条,麦稂200公斤。全线进入一线战备状态。
    1月2日夜间23时,王家庄险工以下380米处背河土塘发现一个大
漏洞,还未来得及抢险,接着在附近又接连出现两个漏洞,最近的一
个距堤脚仅有10米远。一开始,洞口直径约有30厘米,水流喷涌而出
,不一会儿,洞口越冲越大。接到报警后,抢险队长刘奎三急忙带领
30多名抢险队员和300余名民工赶赴现场抢护。无奈正值天寒地冻,
取土困难,背河抢堵不见效果。抢险队只好组织人力设法在临河处查
找洞口。年轻的抢险队员张汝宾、于宗五爬上堤顶一看,见临河全被
冰凌覆盖,不容分说,抄起铁镐冰镩一个箭步跳上冰层,企图破冰查
找洞口。此时东北风呼叫着,七零八插的大冰块异常坚硬,很不得手
,又是黑夜,无法查找洞口。背河洞口逐渐冲大,大股的水流开始往
外喷涌。在场的抢险队员全都拉了上去,这才勉强破开冰层,发现下
面有一个大漩涡。张汝宾及村长刘朝阳、民工赵永恩正准备用麻袋、
棉被抢堵时,忽听到身后“唿”的一声响,背河堤坡塌陷下去一大块
。还未等人们反应过来,接着整个大堤堤身“唿啦”一声塌陷下去足
有10多米。霎时,洪水泄出,一决而下,站在大堤上的工程队员于宗
五、刘焕民、王庭楷,乡长赵文举及民工10余人连同照明灯具一齐塌
入口门。正在临河抢堵洞口的张汝宾、刘朝阳、赵永恩三人尚未回过
神来就被洪水卷走,当场牺牲。摆脱大堤束缚的凌洪象脱缰的野马顺
势冲决下去。每秒600立方米的流量,冰借水势,水助冰威,一股直
泄东北沾化县境内,一股绕向西北八里庄,一路轰鸣着,咆哮着……
    大堤溃决,此时是1951年2月3日凌晨1时45分。
    在场的王家庄分段段长刘奎三被吓傻了。他深知身上的责任重大
,更没想到自己身为一段之长,竟没有把好自己这道“关口”,以至
丢了“城池”。当时刘奎三见此情景直想跳下去以身殉职,被大伙儿
死死拽住。
    王家庄决口泛区长40公里,两股洪水汇合于徒骇河入海,当即利
津、沾化两县122个村庄尽成泽国。决堤后,水利部刘钟瑞司长、黄
委会王化云主任、山东省河务局江衍坤局长、山东省政府孟东坡秘书
长、惠民专署专员陈梅川等急速赶赴现场指挥抗洪斗争,组织赈灾救
护,研究堵口方案。4月7日堵口完成,历时两个月零4天。这次决口
,受灾人口85415人,倒塌房屋8641间,死亡18人,淹地45万亩。
                      (二)
    还是在利津,事隔仅四年……
    由王家庄往上25公里有一个不起眼的小村——王庄。人民治黄史
上最后一次大堤决口就发生在这个不起眼的小村子边儿。
    1955年,这年天气好冷呵!元月份里,零下17度的气温一连持续
了数日。不足半月的时间,黄河从河口封冻至河南荥阳汜水。封河长
623公里。河内冰量超过1亿立方米。封河之迅速,为有史以来所少有
。由于天气异常寒冷,一般冰厚都在半米以上,河口地区冰厚超过1
米,冰堆高达2至3米。据老人们回忆,那年两岸人民赶集日可以驱赶
马车从冰上过往,形成一座飞架东西的冰上桥梁。
    从1955年1月23日开始,气温突然转暖,上游冰层开始融解。1月
27日花园口开河。第二天开至济南泺口。第三天下午即开至利津。流
量每秒3400立方米。此时利津气温仍在零下8.5度至11.6度之间徘徊
,冰层坚固,而上游渐暖,冰水齐下,水鼓冰开,势如破竹,水位也
随之猛涨。至王家庄险工,冰水在此受阻插封,形成一座高高的冰墙
,阻挡了冰凌下泄。一时间,王家庄以上30公里的河道内冰堆如山,
大块大块的冰凌壅上堤顶和险工坝岸,20小时内40公里河段全部漫滩
,30公里河段超过保证水位,河谷蓄水达2.1亿立方米。1月29日18时
,利津水位达15.31米,超过1949年最高水位1.84米,高出保证水位1
.5米,水面与堤顶高度不足半米,凌情万分危急。
    显然,此次凌汛与以往特点不同的是:水量大,冰量多,发展快
,来势凶猛,上下游温差悬殊造成工作极度被动。
    1月29日凌晨,在山东河务局会议室里,局长王国华连夜主持召
开了紧急会议达成以下一致意见:鉴于河口地区冰凌坚硬,不具备开
河条件,应立即炸开小街子(今垦利县内)减凌溢洪堰分洪。
    小街子减凌溢洪堰是专为凌汛减洪分洪于1951年12月建成的。据
时任山东河务局计划科长的包锡成同志回忆说“王国华局长于1月29
日6时打电话向中共山东省委舒同政委汇报了凌情的严重情况,要求
爆破小街子溢洪堰围堤分洪。省委指示:无论如何不能决口,决定开
放小街子分洪,通知惠民地委在10时前做好一切工作,准备开放。不
久,王局长又传达省委指示。当时山东省黄河河务局的刘传朋副局长
随冰凌追击,在小街子溢洪堰待命,打电话请示开放时间。王局长告
诉他听惠民地委安排……”
    1月29日这天,利津王庄至王旺庄堤段全线告急,有20多处出现
漏洞。山东军区炮兵和河务局专业爆破队全部拉到一线实施冰凌爆破
,飞机接连在空中轰炸,可惜飞机大炮在这里全派不上用场,炸弹落
到冰上只能炸个小坑。虽经炸药炸、飞机轰、重炮击,都无济于事,
下游河道冰凌竟丝毫不见动静。惠民地委副书记江波、副专员李群、
利津县委书记王凤仁率领“随凌追击队”现场指挥抢险。18时,决定
使用溢洪区分凌,19时15分才炸开小街子溢洪堰围堤一小缺口,过流
极小,水位继续上涨。
    1月29日21时许,王庄大堤背脚出现漏洞,洞口喷水如注。驻守
民工赵荣刚、赵锡纯等人一边在背河用麻袋装土排压,一边在临河处
破冰寻找洞口。此处正是1921年宫家决口合龙处,堤下基础积有软料
等物,水极易渗出且不好抢堵,漏洞急速扩大,用草捆、麻袋装土堵
塞,随抛随被大水冲走。当赵荣刚、赵锡纯二人正待用玉米秸填堵时
,突然觉得脚下土块稍有松动,接着,未等二人撤出,堤顶“唿”地
一下子塌陷下去,当即塌出一个缺口,赵荣刚、赵锡纯当场塌进缺口
,英勇献身。随即缺口越冲越大,有人提议用船只沉堵,接连把两只
装有土坯的小船沉下,都被吸入缺口冲走,又用大船装麻袋秸料填塞
,也被大水冲走。至22时50分,口门扩大到10米以上。此时,七级北
风凛冽,16盏照明灯皆被大风吹灭,黑夜茫茫,天寒地冻,取土困难
,料物用尽,可谓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终于,23时30分,堤身
完全溃决,凌洪一泄而下,势不可挡……与此同时,村东200米处也
出现一个漏洞,当时因力量全部投入村西口门抢险无人相顾,遂于30
日1时溃决。两股水流在以下2公里处的王家村汇合,洪水洗劫了利津
、沾化、滨县3县360个村17.7万人,淹没耕地88.1万亩,倒房5355间
,死亡80人。
    王庄决口,有着极其深刻的教训。决口后,各级决策部门和有识
之士在总结经验时认为:由于决定使用小街子溢洪堰分洪时犹豫不决
、行动迟缓、爆破措施不力,致使贻误了战机。在1955年2月21日王
国华局长所作的凌汛决口情况的报告中指出:“开放分水工程,省委
授权给惠民地委决定开放,1月29日上午10时前对惠民专署、地委作
了指示,开放小街子溢水堰要河务局与惠民商量……当飞机轰炸无效
,本已应开放溢洪堰,12时刘夹河冰凌往下浮动,犹豫了一下。下午
2时又决定开小街子。惠民提出还需要2个小时……打渔张、王家院之
间又有冰动,惠民又犹豫。至18时30分才决定开始炸围堰,19时15分
才见出水……”
    山东河务局原总工程师包锡成同志在谈到个人体会时说:“如能
使用小街子及时分水,就可避免1955年凌汛决口……分洪是一项牺牲
局部、保全整体的非常措施。牺牲局部的决心非常难下,特别是地方
领导更为关心局部利益。从这次凌汛分洪的教训来看,分洪措施不能
由当地党委政府决定,应由省或省以上领导机关决定,以免贻误时
机”。
    编后语:人民治黄以来的两次大堤决口离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
张汝宾、刘朝阳、赵永恩、赵荣刚、赵锡纯等一代治黄英烈也离我们
远去了,但历史不会忘记他们,人民也不会忘记他们。正因为有了张
汝宾及其一代代黄河人的艰苦创业奉献牺牲,才有了我们的安宁。今
天,当我们欢呼人民治黄伟大成就时,我们也不该忘记,黄河洪灾还
没有得到彻底根治,黄河洪水还在威胁着我们。根治黄河,造福人民
,还需要我们甚至几代人的共同努力。

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