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


【日期】= 1997.06.06
【期号】= 1267
【标题】= 天边有群男子汉
【版次】= 01
【版名】= 要闻
【作者】= 陈崇喜
【专栏】= 周末大特写
【正文】=
 

天边有群男子汉

陈崇喜  (1997.06.06)

   天边有群男子汉
    陈崇喜
    沿黄河而下,靠近黄河入海口处,是一片无边无际的草原,河南
岸叫做垦利县大汶流草场。
    草原的前方是一片茫茫的大海。
    外来者走进这片生长着数十种野草也生长着无限寂寞的新土地,
如同走进了遥远的天边。然而,一群透着青春活力的男子汉,已在这
里反复阅读了十几个荒原春秋。
    1987年7月,为了封育大汶流草场,王广豪带领四、五个人,推
着自行车,趟着齐膝深的沙土,来到了这片荒原。他们先进行植被、
群落和衍栖规律等本质调查,然后在农业部、省畜牧局和上级有关部
门的指导下,利用飞机播种、人工补播等手段逐渐改变植被情况,增
加豆科植物。当时生活条件十分简陋,只有两间伸手摸到顶的小土屋
,大多时间是喝凉水,吃咸菜。风沙和蚊子不停歇地围攻他们,老鼠
也常来凑热闹,将他们吊在梁头上的食品搬运得一干二净。
    最挠头的是当时有的群众不理解,认为国荒,可以随便耕种,为
此,他们不得不四处苦口婆心地做工作。有一年,王广豪的一位亲戚
带着几个邻居在保护区内偷偷耕种了几十亩地,被他叫到站上进行教
育并做了罚款处理。至今,这位亲戚还耿耿于怀。更有甚者,个别不
法分子,用猎枪向他们的小屋射击,并打恐吓电话威胁他们的家人。
在治安情况严峻之时,每到星期天傍晚,家人们早都站在大门口提心
吊胆地等候他们。
    四月的春风从海上吹来,小草在风中舞蹈。远眺封育线外那泛着
白碱的土地,我的心中却郁结着丝丝惆怅。
    三十多年前的黄河口,曾是百草丰茂的绿洲,初来拓荒的人们,
走进深深的草丛和树林,必须随手挽一把草拧成疙瘩,作为记号,以
免寻不到归来的道路。相隔十几米,就只闻声不见影。谁要细心,拨
开草丛,三五成堆的鸟蛋四处可见;成群结队的野兔更是无忧无虑,
来去自由。但是,随着人口增长,村庄密集,土地碱化,资源受到严
重破坏,当年的景色已难再现。近几年,通过采取封育草场等措施,
资源才得到有效保护。
    住在草场,正赶上草场管理站与有关部门联合行动,对进入保护
区内乱挖滥采的车辆和人员进行堵截清理。一辆辆载满赶海人的拖拉
机在工作人员的劝说下,很不情愿地返了回去。草场管理站站长徐茂
水告诉我们:最近几年的春季,每天都有七、八十辆车、几千人到保
护区内的海滩乱挖滥采,有的还捎带干一些破坏保护区植物生长的事
情。为此,他们已连续集中行动了三天。天色很晚,他们才回来,我
听见有人动情地哼唱《小草》一歌。
    惊心动魄的时刻毕竟很少,更多的时间是在荒原上巡查,重复着
同样的日子。一位黄河口的诗人曾这样描述过这里的自然环境:这里
很少刮风,一年只刮两次,一次刮半年……白天还好过,到了晚上,
草原上一片死寂,附近黑乎乎的没有灯光,只有一台模模糊糊能收到
两、三个信号的黑白电视机与大伙说说话。然而,就是这种单调的娱
乐方式在夏季也大都被剥夺。
    孤岛蚊子大似鹰。这话虽有夸张,却说明这里蚊子个头大、凶猛
。徐茂水站长深有体会地向我们描述着夏季的情景。每年六月中旬到
十月下旬,是蚊子最多的时节,白天,有风时,人可以到处走动,如
果没风,蚊子便自由来往,隔着衣服往人身上叮。到了晚上,蚊子筛
糠般飞舞,伸手一抓,手里粘乎乎的。牛出来放牧,身上如同扬着一
身麦糠,啃上一会儿草便往棚里跑。夏季,这里的牛都要住在当地牧
民用纱网专做的“蚊帐”里,不然,就难以生存下来。
    不管是青年人还是老人,最怕的不是吃苦受累,而是寂寞。常常
看到草原上最小的男子汉小宋,对着道路的远方发呆,当问他想什么
时,他竟回答:盼着有人来这里。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工作生活在这种环境里,每个人竟有如此
平静的心态。没有怨言,没有牢骚,有的只是对草原的眷恋,就连回
家探亲,还牵挂着这里的一草一木。他们早已把自己的一切融入了这
片年轻的土地,大汶流草场已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在草场新建的瞭望台上,我见到了王立东,他是1995年中专毕业
后分配到这里来工作的。我问他怎么想起到这么艰苦的地方工作?他
凝视着远方,淡淡一笑:“我不来,别人也会来,这里总得有人干。
”那语气象在回答我,又象在自言自语。通过交谈得知,小王已有了
女朋友,每次相见,面对她的询问,他总是把这里的一切描述得如何
壮美,生活是多么有趣。王立东不愿意让自己的女朋友为他担心。
    春去秋来,这群钟情于荒原的男子汉,终于把草场打扮得“花枝
招展”。经过几年的封育管理,大汶流草场的牧草由过去的369公斤
/亩,提高到6000多公斤/亩,覆盖率由原来的67.6%,提高到99%
,野大豆由原来的0.1万亩扩展到7万多亩。他们还投资6万元建起了
草粉加工厂,生产的野大豆草粉销往北京等地。目前,已有近200个
饲养大户按规定在这里承包饲料地,饲养牛羊2万多头(只)。
    因为我们一行是第一批吃住在草场的城里人,令他们感到格外
亲切。临别前,他们恋恋不舍地握着我们的手,感谢给他们带来了外
面的信息,消除了寂寞。车开出很远了,我看到他们还在向我们挥手。
    这些草原的护卫者们,如同荒原上的小草一样平凡,没有壮举,
缺少辉煌。至今,大家连他们中许多人的名字都叫不出来,然而,正
是这些平凡的小草和默默无闻的男子汉,染绿了天边的荒原。

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