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


【日期】= 1997.08.01
【期号】= 1307
【标题】= 军马场:黄河三角洲上不倒的丰碑
【版次】= 01
【版名】= 要闻
【作者】= 陈谨之
【专栏】= 周末大特写有奖征文
【正文】=
 

军马场:黄河三角洲上不倒的丰碑

陈谨之  (1997.08.01)

   军马场:黄河三角洲上不倒的丰碑
    本报记者 陈谨之
    这无疑是座丰碑!
    当我第一次冒着酷暑倾心拜读军马场这部鲜活的历史,就立刻被
强烈地感染了。
    整整三十四个春秋,马场人在黄河三角洲这片共和国最年轻的土
地上,用热血和汗水谱写了一曲曲开发建设,拼搏进取的赞歌。几代
马场人为国家、为军队、为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献了青春献终身
,献了终身献子孙,创造出了“艰苦创业,开拓进取,团结奋斗,无
私奉献”的“老马场”精神,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他们中
有“活在马场、干在马场、死在马场”的老场长,有为救军马而壮烈
牺牲的烈士,有全国劳模、全军劳模,有生产经营的好厂长、好书记
……。
    奔腾不息的黄河将永远不会忘记这个日子,1963年12月1日,根
据上级领导机关的指示,济南军区军马场经过半年多的筹建、选址,
于这一天在原济南军区农牧场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以后又相继接收了
孤岛林场、青坨农场、同兴农场、黄河农场六分场,成为全军第二大
军马场。从此翻了开发黄河三角洲、特别是开发大孤岛的新篇章。
    据马场的老职工讲,军马场初建时期,条件非常艰苦。当时曾流
传着这样的歌谣:“大孤岛,到处是荒草,人过不停步,鸟来不搭巢
。”然而,面对如此艰苦的条件,一批又一批的共青团员、农场职工
、退伍军人、知识青年和解放军指战员陆续投入到建设军马场的建设
行列中来。他们在恶劣的环境中,在困难的条件下,怀着建设国防、
开发黄河三角洲的坚定信念,以“马场就是我的家”的主人翁姿态,
饲养军马,开垦荒地,植树造林,建造工厂,发展第三产业,把自己
的前途命运与脚底下这片土地和这番事业紧紧连在一起。
            1、万马奔腾黄河口
    从六十年代开始,军马场的发展主要是贯彻总后勤部制定的“以
骡马为主、农牧结合、多种经营”的方针,重点突出军马生产。军马
场建场初期,全场只有14匹马,为了加快军马生产步伐,军马场先后
从内蒙古、新疆等地引进基础马1518匹、使军马生产迅速发展,到19
83年军马场军马骡达到8800匹。随着我军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根
据上级命令,军马场于1989年停止了军马生产。从军马场建场算起,
济南军区军马场共为部队和地方提供马骡22088匹,圆满完成了为五
大军区生产军马的光荣任务。
    最让马场人骄傲的是1987年和1989年军马场两次与其他兄弟马场
共同完成了7200匹驮骡及配套鞍具的紧急筹措、调教、运输和移交任
务。1990年3月30日,总参谋部赠送某国陆军中国良种驴4对,也是由
军马场提供的中国优良品种德州驴。
    26年的军马生产生涯,使济南军区军马场涌现了许多全国闻名的
模范人物和先进集体。1969年10月,轰动全军的女子放牧班成立,后
来发展到12个女子放牧班。1983年春天成立的军马场马术队,先后参
加了四次全国性比赛,共获得4个团体名次和22个单项名次,济南军
区为该队记集体二等功。他们还在1986年受到了山东省委和济南军区
领导的亲切接见。
    1969年4月23日上午10点左右,位于黄河入海口的军马场上空,
黑云翻滚暴雨如注,11级狂风呼啸着卷着海嘲,排山倒海般向陆地推
进,一场百年罕见的特大海啸发生了。养马三队一班的大型双列式马
厩被海水冲塌,几十匹军马在下面挣扎嘶叫。身为三队副队长的潘正
元迅速组织职工、家属顶着暴风雨向倒塌的马厩冲去,他们在风雨中
扒砖掀瓦,救出了一匹匹军马,把它们转移到安全地带。随即又向也
被海水围困的养马二队奔去。二队的160匹军马在深水急流中团团打
转,潘正元和早已赶到的二队队长张景丰、牧工巴建民合力围赶马群
。当军马上岸后,潘正元和张景丰想上马靠岸时,无奈当时已精疲力
尽,加上水深浪大,谁也无法独自上马。潘正元毫不犹豫地拼足力气
把张景丰托上马,而自己却被巨浪吞没,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马场的
老人们说,潘正元现在仍然活在他们的心中。
    2、新生带上飞“绿龙”
    到过孤岛的人都会被黄河故道两旁茂密的刺槐林带而惊叹,这两
条宽100—150米,长20公里的华北地区最大的人工刺槐林带便是军马
场几代人献给黄河三角洲最真诚的礼物。
    孤岛是退海之地,次生盐碱化比较严重,树木很难成活。几经探
索,马场人终于把刺槐作为主要树种来大面积种植。但是如果按照传
统的方法,先育苗,再挖坑,每年只能完成2000亩的造林任务。要完
成8万亩的人工林,需要40年的时间。时间不等人。经过多方科学论
证和探索,他们大胆采取雨季机械播种造林的方法,每年造林近万亩
,如今的孤岛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宝岛。
    当我们今天,在炎炎的烈日下惬意地享受孤岛这浓浓的绿荫时,
我们应该想起那些为改变荒凉而奉献出青春智慧的马场林业工作者。
    五十年代毕业于福建农学院林业系的孟宪广,不留恋城市的舒适
环境,抱着一颗报效祖国的赤诚之心只身来到满目荒凉的黄河三角洲
,扎根孤岛,为孤岛的林业生产立下了汗马功劳。8万亩刺槐林便是
孟宪广的最早设计,之后,他又提出在孤岛地区种植混交试验林,改
变单一树种,提高经济效益。三十多年的酷暑严寒把他从一名普通的
技术人员铸造成林业高级工程师。这期间,他过了18年的单身汉生活
,饱尝了“两地书”郁郁雾欢的漫长岁月。1986年为表彰他的事迹,
他被评为“山东省劳动模范”和“全军劳动模范”。1989年,孟宪广
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还有“全军劳模”石锡惠,“护林老人”
等一大批献身林业的马场赤子。可以说,军马场的每一片树叶都能折
射出他们的辛勤。
    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十四年的努力,孤岛地区披上了绿色的盛装
。1982年以来,军马场先后被东营市、山东省、济南军区和全军评为
绿化先进单位,1986年被评为全国绿化先进单位,1993年又被列为“
全国部门造林绿化300佳单位”。
    1986年以来,共和国的将军迟浩田、李九龙、宋清渭、张万年、
赵南起、张太恒、杜铁环等先后来到军马场,对马场人为绿化荒岛做
出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激励大家发扬成绩,永不自满,继续拼
搏,把孤岛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
        3、二次创业铸辉煌
    1989年,军马场停止生产军马,这体现着我军向正规化、现代化
又大大迈进了一步。
    1990年11月8日,鉴于军马场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济南军
区在军马场的基础上成立“济南军区黄河三角地区生产经营开发局”
,1992年12月15日,经中央军委批准济南军区军马场正式改为“中国
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黄河三角洲生产基地”。
    济军生产基地的成立,加快马场的转变进程,基地成立5年来,
基地党委坚决执行济南军区关于“抓住机遇、真抓实干、加快发展,
多做贡献”的指示精神,以转换经营机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为突破口,紧紧围绕生产经营这个中心,坚持依法经营、加速经济
发展,使基地开发建设又取得了新的进步。
    他们在保证农业继续增长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工贸业。在工业上
,他们抓重点,突破难点,以三项制度为突破口,积极稳妥地推进企
业内部改革,增强企业活力。在此基础上,他们瞄准市场规范制度,
推行名牌战略,向管理要效益。造纸厂生产的玉凤牌52G/平方米胶
印书刊纸,率先填补了国内空白。先后被评为省优、军优、国优产品
,荣获国家银质奖,1994年在中国纸张首届国际博览会上获金奖。酿
酒厂生产的54度欣马特曲在1994年山东省评比中获得了第三名的优秀
成绩,1995年又被评为山东省“百强白酒企业”。
    经济贸易过去对马场人来讲是陌生的,但今天却成为全场人时髦
的话题。从1993年开始,基地抓住时机,走出去,大力发展经济贸易
活动。几年来,他们相继成立了烟台、沈阳、杭州等九个办事处,并
筹借资金在深圳成立了工程大队,昔日的牧马人,今天走出了黄河三
角洲,汇入了全国蓬勃发展的经济大潮。
    我们相信,有马场的精神在,济军黄河三角洲生产基地一定会重
新在黄河三角洲这片土地上放射出崭新的光彩。

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