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


【日期】= 1997.10.10
【期号】= 1358
【标题】= 黄河故道新曙光——河口区民营经济发展纪实
【版次】= 01
【版名】= 要闻
【作者】= 陈谨之 薄文军 胡友文
【专栏】= 周末大特写有奖征文
【正文】=
 

黄河故道新曙光——河口区民营经济发展纪实

陈谨之 薄文军 胡友文  (1997.10.10)

   黄河故道新曙光
    ——河口区民营经济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 陈谨之 薄文军 本报通讯员 胡友文
    这里是共和国版图上最年轻的新淤地。
    这里有连接历史记录黄河三角洲风雨苍桑的黄河故道。
    河口,这个与我们东营市同龄的年轻城区,曾借改革开放的春风
和全区人民战天斗地的精神,创造过光彩夺目的辉煌。
    然而,当历史的车轮就要驶进新世纪的时候,往日心满意足的河
口人却受到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撞击。
    他们突然发现,苦心发展了十几年的河口区并不是一棵枝繁叶茂
的参天大树,充其量不过是一株难经风雨的幼苗。别的不说,建区十
几年了,连一处象样的工业企业都没有形成。
    怎么办?河口全区上下都瞪大了眼睛,他们在寻找启动河口经济
发展的支点。
    一、出门观花: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俗话说的好“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今年春天,河口区
的两位主要领导分别参加了市委、市政府组织的两次外出参观考察活
动。这两次参观考察的重点都是民营经济。考察中,不论是浙江四市
还是烟台等地经济蓬勃发展的势头和与河口区悬殊的距离,令河口区
两位当家人汗颜。
    他们猛然意识到,这不正是打开全区上下“怕、满、懒、软、散
”等思想的“金钥匙”吗?
    于是,区委、区政府因势利导,精心组织,自5月5日开始到6月
初,在全区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以“走出河口看河口,认清形势找差距
,制订措施抓落实”为主题的“看、挖、找、定”活动,利用三夏之
前的有利时机,组织了“千人考察学”活动。先后赴黑龙江、吉林、
浙江以及龙口、莱阳、昌乐、济阳、博兴等省市以及市内兄弟县区进
行考察学习。
    这次参观考察活动,规模大、层次多,是河口区建区以来的第一
次。特别是目的明确,针对性强,学到了他人的经验,看到了自身的
不足。温州人的胆识、南山人的气魄,确实让大伙自惭形秽。为了使
参观考察不流于形式,区委书记任树梓明确要求:“带着问题去,带
着经验回。”
    大河不择细流,泰山不让土壤。通过看、通过比,河口人再也坐
不住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民营经济发展热潮开始涌动。
    二、闭门思过:关键是思想睡大觉
    记得一位哲人曾经说过,认识自己比认识别人更难。
    这一次,河口区开始真正地认识了自己。
    “这些年,我们许多同志口口声声河口区优势多,津津乐道什么
财政收入好,土地优势大,油田市场广阔,但如果认真分析一下,就
不难发现‘三大优势’已经变成了‘三大包袱’,压得我们直不起腰
来。财政收入好,但缺乏自己的支柱财源;土地资源优势大,但缺乏
健康的开发机制;油区市场广阔,但缺乏有效的占有。我们没有理由
盲目乐观,沾沾自喜,已经到了幡然猛省,奋起直追的时候了。”
    河口区委书记任树梓的讲话掷地有声。他第一个带头向自己开炮

    他在区委常委扩大会议上说,河口区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是思想
睡大觉,关键在区委,根子在他书记身上。
    任书记敢于解剖自己的勇气和态度,感染带动了全区上下进行新
的思想解放。
    这场自上而下、由表及里的河口区的思想大解放,使河口区全体
干部群众放下了包袱,轻装上阵。他们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结合河口
的实际,按照“工业强区、农业富民、企地结合,城乡一体”的总体
发展战略,将民营经济摆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对其重点进行了梳理
,规划和确立:一是民营经济纳入农业产业化的链条,实施城乡对接
、工农对接、产加销对接。二是围绕油田生产生活,做好为油田服务
的文章。三是坚持多业并举,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大户。四是围绕“
油洲加绿洲”的工作目标,采取优惠政策,促进企地联合,凡区委、
区政府出台的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一律适用于油田。五
是完善规划布局,建好两个市场、三条街、三个经济园区。即:四扣
建筑建材专业批发市场、六合蔬菜专业批发市场,海盛路、河滨路、
海宁路商业街,以工贸为主的经济试验园区、以旅游娱乐为主的经济
开发园区、以畜禽养殖为主的农业经济园区。
    与此同时,河口区委、区政府紧紧围绕加快发展民营经济这一主
题,在认真吃透上级指示精神的基础上,立足区情,借鉴经验,本着
胆子再大一点、办法再多一点、政策再活一点、运作再快一点的原则
,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意见》、《关于党政机
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领办、创办示范项目、示范基地、示范企业的意
见》等4个政策性文件。明确规定:放宽民营经济的经营范围、经营
方式,简化办证手续,坚持“先照后证”,“先发展后规范”;党政
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领办创办项目的,保留编制、原职、岗位,与
在职人员享受同等政治、经济、福利待遇,今年免除一切税费;对所
有个体私营业户实行税费基数管理;凡需进入经济试验园区检查或收
费的,须经园区管理办公室批准,一律不得擅自入内;建立民营经济
业户负担卡制度等等。
    三、破釜沉舟:先干起来再说
    为政之本在于实。
    为了切实推动全区民营经济的发展,河口区委、区政府做真功、
求实效,从作风建设入手,促进了工作的健康开展。一是切实加强对
民营经济工作的领导。成立了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的民营经济
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常委、区长分工情况和区领导包乡制度,进一步
明确了分工、细化了职责、制定了任务目标,实行严格的工作责任制
。建立了区级领导联系民营经济业户制度,规定每名区级领导都要联
系1—2个民营业户,帮助他们出主意想办法,排忧解难。成立了经济
试验园区管理委员会,组建了管委会办公室专门的干部队伍。建立了
督促检查制度和优惠政策承办制度,由督查局半个月组织一次检查反
馈,并经常性地进行不定期的督查。二是抓住机遇,全面启动。一段
时期以来,全区各级坚持从实际出发,民营经济发展已初步形成热潮
。新户乡依托渔业生产优势,大力鼓励渔业开发,狠抓民营经济与农
业化对接,今年对虾养殖净水面达到4万亩,新增5000亩,同时利用
华四原有厂房和水电气等基础设施,狠抓养殖小区,加工小区和商贸
小区建设,其中养殖小区建设已初具规模,现进园雏鸡1.3万只,猪1
00余头。义和镇制定优惠政策,大搞内引外联,仅今年上半年新增民
营经济147处,其中投资200万元以上的1处,50万元以上的5处,20万
元以上的11处,在镇驻地南部初步形成了以织布、油毡原纸等为主体
的民营经济产业群。四扣乡充分发挥市场优势采取多种投资形式,大
搞村级项目建设,其中六吕村采取股份制形式,投资200余万元,创
办中高档红木家具厂1处,已于7月28日投产,投资20万元,建设规模
7500平方米的花卉公司一处;八吕村皮鞋制作项目正在洽谈之中。今
年以来,全区各乡镇新上民营项目245个。
    截至8月底,全区共有372名机关干部参与了领办活动,共领办项
目121个,投资总额达到2064.5万元。
    河口区委办公室的“秀才”们不甘落后,率先“下海”竞风流。
他们办起了打印社、纯净水厂还嫌不过瘾,又在百货大楼租了房子,
开起了天元书社,秘书们轮流值班,每晚营业到10点,颇受读者欢迎
。负责经营的办公室副主任李德发很神秘地告诉记者,天元书社开业
三天,利润就非常可观。
    区委组织部与区水利局联合在王庄灌区一座闲置的旧院子里办起
了养鸡场。负责此事的张兆栋、徐文堂专程从广饶请来了技术员拜师
求教,他们边学习边实践,象伺候小孩一样认真。记者采访时看到,
他们养的第一批5000只肉鸡已经长到三斤多,不久便可上市,第二批
他们准备养8000只雏鸡。
    河口区文化局的四名职工发挥自身优势,分别创办了影视厅、家
电门市部、文化艺术服务中心和动感式壁画厂四个项目。
    采访中,记者来到了义和镇,镇党委书记房建民告诉记者,发展
民营经济是个路子,尤其是对于经济基础比较落后的乡镇。他结合义
和镇的实际说,义和前不靠山后不靠海,各种资源优势都不明显,要
想扭转落后局面,发展民营经济是付“好药”。他们在1996年元月份
就制定了发展民营经济的政策,只不过是底气不足,调子不高,开放
的力度不够大。今年借区委、区政府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东风,重新
修改完善了各种优惠政策,促进了全镇民营经济的发展。截至8月底
,全镇领取执照的民营企业已达80多家,投资额达到1685万元。现在
全镇已有面粉加工厂8家,织布厂8家,织机292台,养鸡养猪专业户1
4家。
    四扣乡党委书记王庆华对记者说,全乡16名副科以上干部每人一
个项目,总投资已达980万元左右。由王书记亲自引进的红木家具厂
是山东第一家,总投资380万元,仅区直、乡直、油田机关工作人员
入股资金便有228万元。今年四月份开始聘人才进设备,不到40天就
投产了。四扣乡还与温州市龙港镇结成了友好乡镇,并在那里设立了
经济信息办事处,及时搜集经济信息,为四扣乡外引内联提供服务。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河口区的民营经济还刚刚起步,但它毕竟是河口人长期探索后选
择。
    我们相信,经过新一轮思想解放后的河口区人民一定会把这星星
之火燎原全区上下。

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