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


【日期】= 1998.01.05
【期号】= 1419
【标题】= 乡村好医生杨桂美
【版次】= 01
【版名】= 要闻
【作者】= 郭兴建 顾国岭 宁德华 张吉山
【专栏】= 构建展现东营人创业奉献精神风貌的人物画廊
【正文】=
 

乡村好医生杨桂美

郭兴建 顾国岭 宁德华 张吉山  (1998.01.05)

   乡村好医生杨桂美
    ○郭兴建 顾国岭 宁德华 张吉山
    一个阳光明媚的子子,我们一行来到利津县汀河乡北码二村采访
杨桂美。出乎我们意料的是,村里人听说我们是来采访桂美的,竟忽
地一下围拢过来,你一言,我一语,打开了话匣子。不一会儿,群众
里三层外三层把我们围在中间,列数桂美的事迹。一位女教师等了我
们一个多小时,就是想和我们唠唠桂美帮她看护孩子的事儿;邻村一
位老大娘卧床在家不能动,便打发自己的小孙子来叫我们,她要把自
己的心里话全倒出来……采访中,我们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好闺女
啊!大好人啊!许多群众介绍桂美的事迹时,讲着讲着便哽咽了,激
动得再也讲不下去了……
    她每天背着这只药箱,骑着一辆自行车走村串户,给病号打点滴
。她不仅把药液滴进了病人的血管里,她还将自己的一份炽爱和情意
“滴”进了父老乡亲们的心田上
    利津县有个铁门关。紧挨铁门关遗址有一个小村:汀河乡北码二
村。北码二村有个乡村女医生:杨桂美。
    桂美也没有想到,短短4年间,乡亲们给予她那么多的厚爱。自
从1993年医专毕业嫁到李家,她和丈夫、公公一起开了这家诊所。也
就是从那天起,她和附近十几个小村的群众算是结下了再也撕不开扯
不断的情谊。每天一大早,人们看见她背着这只红药箱,骑着一辆破
旧自行车到各村巡回出诊。方圆几十里内,谁不熟悉这个瘦小孱弱的
身影?不管白天黑夜,寒风酷暑,这个身影从未在人们视线中消失过
,这一圈儿转下来,少说也得二三十里路,一天三圈儿,从不间断。
上午主要是给患者打针挂吊瓶,下午将药针起下,晚上再去给病号量
体温、做诊断检查。平常只要有病人来叫,她都是随叫随出诊,半夜
三更出急诊对她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大年三十晚上,正当人们一家
人围坐在电视机旁观看精彩纷呈的春节联欢晚会时,她不放心邻村的
一位患心脏病的老人,一个人悄悄出门,安顿好老人回来已是凌晨4
时。刚刚躺下一会儿,本村一位青年又来砸门,急火火地喊:“桂美
,你快去看看,俺那孩子突然发起高烧……”桂美二话没说,背起药
箱迎着除夕的鞭炮声消失在夜幕里……
    农村不象城市,有病可以住院治疗。老百姓心疼那份子钱,也耽
搁不了恁多工夫,平常有个头疼脑热感冒发烧什么的都愿让桂美瞧瞧
,即使在医院开了药也愿拿回家来让桂美打针,倒不是单单为了节省
那个小钱,更多的是冲着桂美那份热心周到来的。附近光前、裕后、
中和、前关几个村患脑血栓、肺气肿、高血压的老人不下十几人,全
让桂美一个人给“包”了,他们无力到医院治疗,只好长期在家挂吊
瓶。桂美对待老人,乡亲们有口皆碑。一个二十六七岁的女子,还是
爱美爱整洁的年龄,谁愿意整天围着这些吃喝拉撒离不开床的瘸子瘫
子、半痴半呆的老人们转?可桂美不嫌弃,不光给他们治病打针,还
主动为他们洗脚梳头,擦洗身子,端屎端尿。前年,村里长期患脓泡
性牛皮癣的李介增老汉浑身糜烂,身上脓水外溢,掀开被窝,异味扑
鼻,令人作呕。此时又值夏天,别人都不敢靠近。桂美不在乎,用酒
精棉球仔细给老汉擦洗消毒,一天定时来打三针,还陪着老人说话,
给老汉做饭,清扫房屋。介增老人临终前拉着桂美的手久久不愿撒开
,感激之情不知如何言表。
    她心里始终想着他人,唯独想不着自己;她整天忙着为别人接生
,自己的孩子却夭折了
    裕后村李光荣大嫂从年轻时就患心脏病,后来又得了哮喘和糖尿
病。“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不久,5岁的小女儿又患了癫痫病,
使这个本来就很脆弱的家庭雪上加霜。桂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
别的忙帮不上,只能尽自己最大努力解除病人的痛苦。从4年前接手
这个病号起,她就成了这家的“常客”,常年累月给大嫂治疗打针。
糖尿病是一种非常顽固的慢性疾病,长期治疗花费较大,李光荣的家
庭越显拮据,上千元的医药费只能长期拖欠着。有时自己都觉得不好
意思再去叫桂美来打针,可桂美从来不提医药费这码事儿。平常只要
听说大嫂犯病,总是主动过来为其治疗。1996年冬上,大嫂病情再次
发作,在东营治疗半月,花去医药费2000多元,最后不得不回家来,
发誓生死听天由命,决不再治。回家的当天夜里,病情就开始恶化,
生命垂危。这天正是入冬后的第一场大雪,桂美得知情况后,当即用
铁锨铲着大雪过来给大嫂打了三针强心剂,连夜进行抢救、输液,一
连三天两夜守护在大嫂身旁,不敢离开半步,困了就歪在炕沿儿打个
盹儿,一直到大嫂完全脱离危险才肯离去。回到家,桂美浑身像散了
架似的,第二天便爬不起来,大病了一场。
    光前村石桂英大娘患有胆结石,前不久引起感染,发高烧达40度
久退不下,30多天吃不下东西,生命到了最后关头。在此之前,石大
娘已欠了桂美1000多元的医药费,这次自己在家生病瞒着掖着,说啥
也不肯让桂美知道。桂美从邻居家得知这一情况,急匆匆过来伏在大
娘床前:“大娘,您把俺当外人了!”石大娘含着眼泪说:“闺女,
大娘已是土埋到半截儿的人了,实在不忍心再去……”说到这里,大
娘和桂美早已抱成一团哭成泪人。之后,连续治疗50多天,桂美不离
左右。她就是凭着自己过硬的医术和对乡亲们的炽爱之情再一次把石
大娘从死神手里夺了回来。
    接生,是桂美的“绝活儿”,这在十里八乡早已扬名。1994年11
月23日深夜,入冬以后第一场寒流袭来,光前村陈成花即将临产,家
人急忙派人来叫。这时的桂美已怀有4个月的身孕,望着窗外漆黑的
夜晚,家人真有点不放心,可来人又催得急,容不得丝毫犹豫。桂美
准备好手术包,一路上跌跌撞撞,一连跌了好几个跟头,来到产妇家
已是精疲力尽。孩子顺利产下,家人露出满意的笑容。可就在这时,
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产妇突然大出血,情急之中,桂美跪在
床上给产妇打了止血针……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桂美在一分一秒
地坚持,豆粒大的汗水从额头上淌下来,衣服也被血水和汗水渗透。
就这样,桂美一动不动地在床上跪了足足一个半小时,手都麻木了。
经过一番紧急抢救,天亮时产妇终于转危为安。而此时,从晚间到天
亮已整整8个小时,或许是过度劳累,桂美只觉得头“嗡”地一下便
晕了过去。
    这次,别人的孩子保住了,不幸的是,自己肚子里的孩子却没能
保住。
    她从来不提“钱”字,却又离不开钱。催帐的天天追着要帐,她
却一次次免费治疗,将“爱心”献给那些困难户
    “有钱没钱先治病”是桂美一贯恪守的行医原则。不论家里多么
困难,她从来不向病人提“钱”字。
    来桂美的诊所看病、拿药,如果你手头上不凑手,只须打个招呼
即可,至于什么时候还,请便!不管时间多长,桂美绝不催要。接生
不收手术费,只收医药费是她定下的规条,特困户连医药费都不收。
平常打一针只收取两角钱的注射费,这一价格大概也是最低的。至于
医药费更是以最低价格收取,这一点,乡亲们更是公认。难怪一些外
乡外地的群众本村有药房却舍近求远专门来桂美的诊所取药呢!群众
说,桂美的药,俺用着放心。
    其实,桂美也不富裕。开药铺办诊所离不开钱,乡亲们看病拿药
十有八九先欠着,秋后再说话。更有一些长期病号久拖不还,有些孤
寡老人甚至根本没有偿还的能力。至今乡亲们欠她的药费足有2.3万
元,而药材部门的人却三日两头找上门来催账,催得急了,桂美只好
东拼西凑向亲戚朋友借点儿,即便去贷款,也决不向病号催要。
    俗话说:能挣万元钱,一病穷到底儿。桂美有一颗善良的心,眼
看着那些长期患病的特困户日子过不下去,她不知流下了多少同情的
泪水。本村李子英患肺结核多年,几年来,跑遍了各大医院,病情一
直没有得到根治,经济上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是桂美天天给她打针
吃药,4年来从未间断,为她垫付了多少医药费她自己也说不清楚。
经过长时间的治疗,李子英的病情得到控制,可由于长年患病,欠下
了大量债务,自己又无劳动能力,家境处于极端贫困状态。桂美深表
同情,想方设法帮她寻找致富门路,思来想去,觉得食用菌生产周期
短,技术好掌握,可以试试。于是,桂美给她送去1000元钱,帮她一
起买来4000多斤棉籽皮,发展起了食用菌生产,一季儿下来,纯收入
1000多元,在桂美的帮助下,李子英不但摆脱了病痛,还去掉了贫穷
这块心病。
    村里有一个叫韩俊玉的青年妇女,本人能吃苦受累,却又胆小怕
事,做生意怕亏本,家庭很困难。一天,她找到桂美,让桂美帮她考
虑一个风险小,又能在家经营的项目。桂美根据她的实际状况,建议
她买一台挂面机压挂面,并送给她800元钱购设备,这样白天可以下
地干活,一早一晚加工挂面,即方便了群众,又增加了收入。现在,
韩俊玉又买上了三轮车,经常外出换挂面,日子一天天富裕起来。韩
俊玉逢人就说:“如果没有桂美帮俺,俺还真没勇气买挂面机,也没
有今天的好日子”。
    邻居陈国英1995年种棉花手头紧,桂美当即给她送去800元钱,
帮她种上了4亩棉花,当年棉花获得了一个好收成。后来,桂美又鼓
励她做布匹生意,还利用到外地购买药材的机会给她联系生意。从此
,陈国英一家成了村里数得着的富裕户。
    桂美帮贫扶困的事例俯拾皆是。近3年中,她先后帮扶和资助贫
困乡亲30余户,无偿为乡亲捐资3000多元,借款及免费医疗达25000
元。她的事迹被东营市电视台作为“巾帼扶贫”系列活动和“精神文
明风采录”的典型作了报道;前不久,她又光荣地出席了全县妇女“
帮贫扶困手拉手”活动经验交流会,在大会上作了典型发言。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光做好事。平凡的人生
,平凡的事迹,一件件,一桩桩,数不清,写不完。她用自己的实际
行动谱写下一曲平凡的人生之歌。
    从小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杨桂美象田野的庄稼一样朴实无华,
父辈的教诲和熏陶使她从小就具有了勤劳、善良、正直和助人为乐的
思想品德,她是在乡亲们的呵护关怀下成长起来的,所以,她要用同
样的方式报答乡亲们。
    在她还上小学的时候,祖父患肺气肿离开了人世,看着祖父那张
痛苦扭曲的脸,她发誓将来学医,把技术学到手,解除乡亲们的病痛
。初中毕业的她果真考取了县职业中专西医师专业。在班里,她一直
是学习尖子,担任了学习委员、团支部书记。日常生活中,对别人的
关心帮助和爱护,更使她赢得了“活雷锋”的美誉。性情温和的同班
同学李义华被她那份热情深深地打动了,相同的志趣、美好的向往和
共同的事业很快使这一对年轻人走到了一起。一对小夫妻立下志愿:
为了父老乡亲们的身体健康,甘洒热血与汗水,不惜自身苦与累。
    嫁到李家是桂美的福分。这是一个文明之家、平等之家,公公李
殿荣在村里行医多年,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德高望重,还是连续五届
的县人大代表。说起公公李殿荣在村里的威望,从下面这件小事儿中
可见一斑:去年秋收季节,群众收庄稼的大小车辆挤在唯一通向村里
的小路上,把道路堵塞了,这时,李殿荣驾着马车从乡里回来,群众
见此情景,纷纷为其让路,有许多群众不惜把自己的庄稼掀翻在地也
要让李殿荣先过去。平常李家的人简直不敢出门挑水,村里的青年人
只要发现李殿荣家人挑着水桶走出门口,定会抢夺过去。丈夫李义华
自然而然地继承了父亲的医术和医德,同样赢得了乡亲们的尊敬和热
爱。
    桂美进门后,公公发现儿媳如此聪明好学、勤劳善良,便毫无保
留地把医术传给了桂美。桂美呢,也真不赖,学啥啥会,一点就通。
为使桂美掌握更多的医学理论和技术,全家又让桂美去泰安医学院深
造。在这座旅游名城,风景之地,她却无暇游览泰岱风姿,一门心思
钻进医学的海洋,虚心学习,不放过每一次机会。两年中,她几乎没
有休过星期天和节假日,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为了准确地掌握技
术,她不惜在自己身上作试验,毕业回来后,婆婆发现她两只胳膊上
扎满了针眼,心疼得直抹眼泪。每天吃饭桌前,桂美将当天病号的病
情作一介绍,和公公、丈夫一起研究治疗方案,饭桌变成了会诊办公
桌。公公也没少言传身教:医术要紧,医德更重要,做啥事儿都要对
得起老少爷们儿,别让人家戳脊梁骨。长辈的谆谆教诲在桂美思想上
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这种环境下生活的桂美无时无刻不把乡亲们的
冷暖放在第一位。桂美明白公公的良苦用心:公公年迈,早晚她要把
这副担子接过来,平时有病号总是主动出诊,让公公在家坐诊。4年
中,她写下了3万字的笔记,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待
每一个病例她都仔细诊断,对症下药,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才能。
    诊所太小,碰到流感时,大人孩子挤满了诊所,她就把自己的卧
室让出来供病人输液。有时难免病人孩子在床上拉了尿了,她从不嫌
脏,帮助清洗尿布,给病人端屎端尿。今年夏天,村里一位长期在外
跑买卖的村民,家里幼小的孩子患上了痢疾,一连十几天久治不愈,
眼看孩子顾不上,生意也撂在外面,客户追着要货,急得团团转。桂
美一看,干脆把孩子留下来,让其放心地去处理生意,自己一家人帮
助看护好孩子,给孩子治病。当这位村民处理完生意回来接孩子时,
孩子已习惯了这个家庭环境,喜欢上这一家人,竟久久不愿离去。一
次,一位20岁的小伙子不幸触电身亡,早已惊呆了的家人说啥也不相
信一个活蹦乱跳的小伙子顷刻间会死去,央求桂美一定要医活他的儿
子。桂美理解此时家人悲痛的心情,为了安慰他的家人,硬是在死人
身上做人工呼吸。随后,又耐心地做死者家人的思想工作,帮助料理
后事。还有一位遭遇车祸身亡的青年,脸上挂了一个大口子,面孔十
分可怕,其它医生都不敢去缝合,桂美不怕,仔细地为死者做了缝合
手术,最后还用酒精清洗了面部,感动得家人不知如何表示谢意才好

    桂美一家看病从不收礼,不在病人家吃饭,这是老一辈传下来的
规矩。公公常说,病人生了病本来已经很困难,再收人家的礼于情于
理都不容。多少痊愈的病号带着礼品前来答谢,均一一被他们好言劝
回,即使病人扔下一盒烟卷,临走时也没忘记给人家带上。
    在家庭里,桂美也是公认的好媳妇,别看人瘦小,可家里的活总
是抢着干。婆婆种着4亩棉花,她一有空就往地里跑,抢着给棉花打
药治虫。对待84岁的老奶奶,桂美更是关怀备至,经常帮老人洗衣、
洗澡、梳头、料理起居,每天吃饭,她从没忘记将第一碗饭端到老奶
奶跟前。老奶奶心肺不好,半夜里常常咳嗽得睡不着觉,她陪到深夜
不肯离去,照顾老人。老人住砖房不习惯,她就和老人一起睡土炕,
老人家逢人便夸自己的孙媳妇。在四邻八舍,桂美是个热心人,乡亲
们谁家夫妻闹矛盾、婆媳不和什么的都愿让她出面调解。邻居李永利
、于小莲小两口吵了嘴,妻子一气之下回了娘家再也叫不回来,丈夫
一个人在家干着急没办法,桂美看不下眼,一连三趟到80里外的女方
做于小莲的思想工作,解除思想疙瘩,终于把于小莲劝说回来。
    近几年,桂美的名声在外,她的诊所每天挤破了门坎儿。为了给
乡亲们多提供方便,今年她又扩建了卫生所,在前院建起一排病房,
增设了病床,拓宽了服务项目。尤为可喜可叹的是,今年春天以来,
在桂美身怀有孕的情况下,她仍然想着众乡亲,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
,抽出身来为大家伙治病。她觉得,为群众服务是一种福分。1994年
以来,她的诊所先后被东营市卫生局授予甲级卫生室,被山东省卫生
厅授予先进行政卫生所。今年,她家又被山东省评为“文明家庭”,
被东营市评为“十佳文明户”。
    三月桃花迎春,八月桂花飘香。在她身上,实在找不出什么惊天
动地的壮举,她的人生追求就是做一个平凡的人,她所做的事也都是
些极其平凡的事。然而,社会需要杨桂美,需要千千万万象杨桂美这
样的“活雷锋”。正如她的名字一样,桂美,桂美,她就象八月盛开
的桂花,美丽了人生,美丽了田野,也美丽了我们的这个社会。
(附图片)
    杨桂美(左)正在为患者诊治。


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