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


【日期】= 1998.04.03
【期号】= 1484
【标题】= 周恩来总理听了北大学生的外语课后说:“知识这样贫乏,怎么行呢?”
【版次】= 03
【版名】= 文海拾贝
【作者】=
【专栏】= 朝花夕拾
【正文】=
 

周恩来总理听了北大学生的外语课后说:“知识这样贫乏,怎么行呢?”

  (1998.04.03)

   周恩来总理听了北大学生的外语课后说:
    “知识这样贫乏,怎么行呢?”
    70年代初,章含之等外语教师参加编写的外语教材,被当时的军
宣队指责为抹杀阶级性、政治性。比如,只讲父母兄弟就是模糊阶级
性;讲早餐、午餐、晚餐,必须要加进政治内容;提到面包、黄油,
也被指责为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甚至把意见分歧也说成是阶级斗争新
动向。章含之只得离开湖北沙洋干校,到北京寻求“援助”。
    当时我的目的是希望周总理说一句话,要军宣队尊重知识分子,
不要乱扣帽子。
    周总理当时正忙于接待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但他却要亲自
听取争论双方的汇报。
    当时,北京的高等学校差不多都下放到“五七干校”去了,只有
北京大学招了一部分新生在北京上课。周总理布置我们去北大西语系
听英文班的课。
    周总理接待完叶海亚·汗总统后,每天召集我们双方在西花厅开
会,他竟花了整整一个星期的时间认真地听取教师代表和军宣队的意
见。而后,周总理说他想听一听北大的课,但他没有时间去北大,就
调了北大西语系英语组的一个班级和老师到西花厅去上了完整的一堂
课。
    周总理亲自抽问学生。他问的都是最为简单的世界地理、历史知
识,而学生这方面常识的贫乏是令人吃惊的。例如,周总理问一个学
生智利在哪个洲,学生犹豫不决地答:“在欧洲。”周总理紧蹙双眉
,不做声。学生看出周总理不悦,于是又说:“在亚洲!”周总理请
那位学生坐下,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我们培养的外语人才将来要
担任重要的外交工作,也有的要为人师表。知识这样贫乏,只会喊口
号,怎么行呢?”“问题反映在学生身上,但根源是在教学本身。”
    经过十多天的调查研究之后,周总理明确表态了。他认为外语教
学要遵循客观规律,军宣队应当团结知识分子,而不是排斥他们。
    (摘自章含之著《随风逝去的岁月》)

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