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


【日期】= 1998.05.01
【期号】= 1504
【标题】= 减肥消肿与机构改革
【版次】= 01
【版名】= 要闻
【作者】= 方瑾
【专栏】= 周末茶馆
【正文】=
 

减肥消肿与机构改革

方瑾  (1998.05.01)

   减肥消肿与机构改革
    方瑾
    油水多了,体内脂肪增加,人就发胖。按生理变化规律,一般是
中年发福(肥胖),而今从少年到青年到壮年到老年,发福者多多也
。这是国人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质量趋好的标志。
    追忆往昔,五十年代与六十年代相交的三年经济困难期间,由于
食不果腹,油水更缺,水肿病竟一时成为流行病、常见病。
    肥胖、水肿虽然都使人身体膨胀,却是截然不同的生理现象,一
是营养多了,一是营养少了。当今随着发福者的增多,各级政府机构
似在急剧“发胖”又似严重“水肿”,莫非生理现象与社会现象形影
相随?
    机构之所以越来越臃肿,官员之所以越来越膨胀,众说纷纭——
    有人观察机构是挤肿挤胀的:本来只有科级、处级、厅级、省级
……之类的等级机构,这些年来又插进了副科级、副处级(副县级)
、副厅级、副省级等“准”字级机构。干部的级别之间也打进了“准
”字级官衔的楔子。人往高处走,官往高处当,哪里有官位就往那里
挤,难怪有的跑官、要官、买官者不遗余力、不惜血本了。
    有人分析机构是拉肿拉胀的,本只一正两副的官位,竟出现多正
数副的众生相。官名排满了,则动用数学里的括弧,其姓名之后注明
“相当正科级”、“享受正处级待遇”等等小括弧、中括弧、大括弧

    有人指出机构是压肿压胀的:过去多次进行机构改革,压缩机构
,压缩岗位,压缩人员,结果越压越庞大,进入了“精简——膨胀—
—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叹曰:“机构在精简中膨胀。”
    还有人说……
    机构大,官员多,国库必然开大支付的口子,各级财政收入大部
分被官场“人头费”吃掉了。某省一位人大代表说,一个400多万人
口的城市,其中吃“皇粮”者近12万人,按每人每年1万元计算,一
年要吃掉12亿元,而全市的财政收入才27亿元。机关多,官员多,人
浮于事,扯皮的事也多,向国库伸手的也多,用公款吃吃喝喝的也多
。一个乡政府,年年赤字财政,乡官竟一年吃喝报销10多万元。
    机构改革势在必行。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央政府机构
改革方案,堪称顺民意、得民心的治国方略。新任总理朱镕基答中外
记者问,“本届政府决心精简机构”的铿锵之声振聋发聩。凝视电视
荧屏上人民代表称道中央政府机关率先垂范改革机构的镜头,竟联想
起了减肥消肿的事儿,不禁笑了。

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