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


【日期】= 1998.09.08
【期号】= 1596
【标题】= 好一派江南风光
【版次】= 02
【版名】= 综合新闻
【作者】= 王圣锋 王学义
【专栏】= 纪念改革开放二十周年 庆祝建市十五周年
【正文】=
 

好一派江南风光

王圣锋 王学义  (1998.09.08)

   好一派江南风光
    本报记者 王圣锋 本报通讯员 王学义
    初秋时节,站在万亩水库大堤上,但见烟波浩淼,顿觉清风送爽
。放眼四野,排排蟹池齐整划一,方方藕田绿荷摇曳,花开映日。稻
田象黄绿地毯向远处铺展而去,望不到边际,那扬花抽穗的点点金黄
羞涩地躲在片片绿叶中,田中管理的农民不时说笑着。真是:稻花香
里说丰年,听取笑声一片。
    这里就是目前国家投资最早、开发规模最大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垦利县水稻农场。如今,又有谁能相信,9年前这里还是寸草不
生的盐碱地呢?
    垦利县270多万亩土地中,就有66万亩寸草不生的盐碱地。“晴
天一片白茫茫,雨天一片水汪汪”,是其真实的写照。可荒芜沉寂多
年的土地终于迎来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1989年,黄河三角洲被列
入全国农业开发区,国家计委决定在垦利县永新路两侧的荒碱地上进
行投资2400万元的“6万亩水稻开发试验”。
    “向荒滩进军,跟碱地要粮”。也就是在这年冬,沉寂的荒滩变
成了沸腾的热土,3万多干群齐上阵,200余台机械在轰鸣,顶风雪,
冒严寒,苦战一个冬春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凝聚成了建筑物1100多
座,渠道1000多条,总蓄水500万立方米的水库两座,工厂化的育秧
大棚40个。搬动土方500多万立方米,完成了6万亩稻田的骨干工程和
两万亩开发面积的配套工程,建成了引水可靠、蓄水充足、灌排畅通
的水利体系,达到了引蓄灌排、沟渠路林桥闸的全面配套。1990年,
当年插秧种稻2万亩,平均亩产稻谷400公斤。这方热土给人的回报是
那金灿灿的丰厚。1991年水稻种植面积超过4万亩。至此,垦利县水
稻农场真正树起了水稻生产规模化、标准化、系列化的示范样板。国
家计委、山东农业大学的专家、教授在考察验收时感慨地说:“在这
么大面积的荒碱地上改碱种稻,一举成功,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正当他们雄心勃勃转向大规模开发的时候,黄河水短缺严重,稻
飞虱虫害大爆发,水稻种植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种植面积急剧下滑
,1994年竟不足万亩。1994年冬,受命于危难之时的杨同柱场长开始
了新探索。他四次登门求教于天津农科院水稻专家牛景教授,真诚打
动了牛教授,他把自己的最新成果“金珠一号”优良稻种交给垦利水
稻农场试种。1995年推广种植2.05万亩“金珠一号”早熟稻种,5月
份育秧,7月中旬插秧,正好躲过黄河春季枯水期,当年获得平均亩
产425公斤的好收成。探索出了一条汛期种稻的成功经验。“山重水
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初那些对汛期种稻持怀疑态度的农
民,捧着金灿灿的稻谷,开始信服科学种稻了。
    紧接着,他们着力去探索适合自己实际的经营模式,那就是“大
场带小场,小场带农民”,推行大户承包、规模经营。现在,垦利县
水稻农场下设8个分场,800多个家庭农场,总场对承包户实行统一供
种、统一供水、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产品收购销售,为了提高总场的
综合服务、带动能力,他们建成大中型水库5座,总蓄水能力达到200
0多万立方米。同时,适当调整种养结构,现在全场有水稻2.5万亩,
水库养鱼2万亩,其中太湖银鱼5000亩,蟹池藕田3000亩,旱田7000
亩。今年可创产值5700万元,利税2900万元。
    邻近水稻农场的永安乡六村,曾是全县有名的穷村。承包种植水
稻4300亩,人均10亩,1997生全村仅此一项人均纯收入5160元,这个
村已跃进垦利县十大经济强村之列。还有下镇乡的李屋村、西宋乡的
小高村、永安乡的牛圈村也在这里靠种稻、养鱼、养蟹致富发了家。
崔登国从1994年在农场的带动下,承包蟹池搞养殖,年养殖收入达10
多万元。从1996年起,他又把自己养的和收购来的河蟹空运或客运到
上海、温州等地,每年着实赚回不少的票子。
    “碧水荡漾鱼蟹肥,稻香荷丽令人醉”。昔日的不毛之地,如今
变成了江南鱼米乡。置身这稻浪之中,闻着这沁人肺腑的芳香,你还
真的以为到了江南水乡呢!
(附图片)
    垦利县水稻农场:荷花盛开、稻谷飘香    (徐兆鹏  摄)


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