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


【日期】= 1998.11.27
【期号】= 1655
【标题】= 爱的故事在传递
【版次】= 03
【版名】= 娱乐百花园·广告
【作者】= 李谠皑  肖远新
【专栏】=
【正文】=
 

爱的故事在传递

李谠皑  肖远新  (1998.11.27)

   爱的故事在传递
    1998年8月5日,正值暑假。学生都已放假离校了的辽宁省鞍山市
卫生学校寂静的校园里却传出了阵阵稚嫩的读书声。
    原来,这一天是鞍山天龙集团等单位举办的“爱心传递”暑假义
务补课活动开课的日子。这是一个特殊的“班集体”,学生是下岗职
工的子女,老师则是还未跨出大学校门的学生。
    一批身处逆境自强不息的大学生和一群求学若渴期盼成才的孩子
,共同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歌。
    故事还得从一年前讲起——我们只有一个要求
    1997年一则来自国家教委的消息石破天惊:高校招生实行并轨,
公费生全部改为自费生。这是一个时代的结束,大学公费生成为历史
。从此,天之骄子们要背着钱包上大学。
    正如国家教委财务司的一位司长直言不讳的那样:以后大学生要
跨进高等学府的门槛,不仅凭分数,还要有钞票。
    根据国家教委和全国学联的调查显示,全国高校在校生中,特困
生占6%。有关部门权威人士断言,我国将有60万大学生处于相对贫
困的状态。尽管国家和学校都采取了各种措施资助他们,但对于绝大
多数贫困大学生来说,仅凭国家和学校的资助是不可能完成学业的。
    此时,一个资助贫困大学生以确保他们顺利完成学业的计划正在
鞍山市天龙集团董事会酝酿着。
    天龙集团董事会经过周密、细致地研究、讨论,最后做出决定:
出资20万元资助10名品学兼优但家境贫寒的大学生,直到毕业。
    天龙集团的这一举措,得到了鞍山市教委的大力支持,他们为贫
困学生提供了申请救助的“寒窗基金”申请表,集团董事李响,从申
请表中精心挑选出20名资助对象,并亲自带人进行了艰辛漫长的走访
过程。
    刘洋,出生在台安县黄沙镇徐家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里。在他
刚刚来到世上100天的时候,他的母亲因患乳腺癌去世了。父亲又常
年在外打工,外祖父领养了苦命的他。
    随着他一天天的长大,他也一天天懂事了。他知道家里穷,供他
上学非常不容易,因此他特别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学习起来,相
当刻苦。
    1995年,刘洋升入了高二。他的外祖父却因患脑血栓住进了医院
,当时家中连医药费都付不起,更不要说供刘洋继续读书了。
    面对如此家境,刘洋含泪表示愿意承担家庭生活的重担,不再读
书了。这时他的班主任刘国坤老师向社会呼吁,并组织学生捐款。很
快,呼吁有了反应:县工会捐款500元,供电局资助750元,台安高中
减免了刘洋的学费……这大大激励了刘洋刻苦学习、勤奋向上的决心
。从92年到96年,刘洋先后多次在全国数学、化学、物理竞赛中获奖
,并被评为鞍山市优秀学生干部,被台安县授予“十佳希望之星”。
    1997年,刘洋在高考中以575分的成绩被天津大学环保工程系录
取,可面对每年3500元的学费,他不知该到何处去筹措……
    海城市南台镇周家炉村的王崇,有着与刘洋相似的经历,他几乎
没穿过一件像点样的衣服,倔强的孩子对贫寒的母亲说:“妈妈,您
的儿子除了吃和穿不敢与人比,其它什么都敢比!”
    学生徐庆泽,他的妹妹已经辍学,家中欠债2000多元,他的学费
靠父母一点一点地挣是不可能的,即使父亲拖着被砸伤的脚坚持工作
,也实在微不足道……
    走访了一家又一家,李响的心也一次又一次地被感动。跋山涉水
,风餐露宿,足迹遍及全市21个乡村,目的不就是要确保这笔资金能
投放到最需要者的手中吗?面对这一个个贫寒的家庭、一个个自强不
息的学生,天龙集团经过一番认真地讨论、研究,最后决定:出资30
万元,资助这次走访的全部20名学生,并成立“天龙学生之家”。
    就这样,本不相识的20名学生幸运地得以完成他们的学业,他们
组成了一个相濡以沫的大家庭,一颗颗原本陌生的心彼此又多了一份
真诚的牵挂。
    在大会上,集团董事长吴宏量说:“我们只有一个要求,希望你
们大学毕业后,用工资所得的一部分资助一名由于家庭贫困而面临辍
学的小学生,直到他们完成学业。”
    他们决定用爱心回报社会
    20名学生如愿以偿地进入了“象牙塔”。他们通过书信互相勉励
、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刚入学仅几个月,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就已
担任了学生干部,并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得了一个又一个好成绩。
    学生刘洋在给天龙集团的思想汇报信中写道:而今,人才竞争越
来越激烈,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放眼全局确定自己的位置。我认为
一个人可以把自己的位置定得高一点,只有这样,才会动力十足,屡
创佳绩。
    暑假到了,这些自强不息的大学生们聚在一起,思索着为社会做
一些贡献。
    经过几天的深思熟虑,他们决定“为下岗职工子女补课!”大学
生与社会找到了结合点,一个爱心传递的方案就这样诞生了。
    消息传出,立刻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支持,鞍钢日报社承担了
联系教室、教材及组织报名的工作。
    鞍山市第三十一中学免费提供所需教材,并指派出优秀老师对大
学生的授课内容及方式进行把关指导;
    鞍山市卫生学校免费提供教学场地;
    天龙集团度假村负责了大学生的食宿,每天有专车接送……
    在短短的不到一周的时间内,各项准备工作就续了。
    7月28日,鞍钢热轧带纳厂职工李文贵就领着儿子第一个来到了
报名处。李文贵对儿子说:“你看那些念不起书的孩子,他们是怎么
学习的。”他又对笔者说:“我希望我的孩子将来学有所成后,也能
像这20名大学生那样回报社会,并把这份爱心发扬下去。”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来报名的学生已有112名之多。特别耐人寻
味的是,这其中有不少是领导干部和生活较富裕的职工的子女,他们
说:“送孩子来补课,不仅仅是为了学习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
这些大学生们身处逆境自强不息的精神和端正的人生态度。”
    爱心,在这里传递着一个没有结束的故事
    这112名学生被分成初一、初二两个班,分别在两个教室讲课,7
名参加讲课的大学生被分成了初一、初二两个组,各负其责。
    课程从每天早晨7∶30开始,从开始上课到结束,一切程序都是
那么正规,“老师”严肃,学生认真。听写、检查、讲评作业,然后
开始新的内容,一般应该上到9点钟就结束的课,由于“老师”讲得
津津有味,学生听得聚精会神,往往要拖到9∶30。
    一位“老师”深有感触地说,有时在课堂上讲起来,越讲越有兴
趣,特别是看到学生们那样好学,真恨不得把自己全部的知识都掏出
来,拖堂也就在所难免了。
    初二补习班的“临时班长”说,这些大哥哥大姐姐们很认真负责
,每天都会提前来到教室。有一天早晨,离上课只剩2分钟了,刘老
师才急急忙忙跑进教室,刚一进门,就对我们说:“对不起,路上塞
车,来晚了。”他擦了一下脸上的汗就开始讲课了。我很佩服他们,
更尊敬他们。我非常愿意跟他们说话,从他们身上我会学到很多东西
,我以后也要像他们那样考上大学,回报社会。”
    鞍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洪顺曾在开班仪式上发表讲话,他对这
项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
    他说:“天龙集团资助了20名特困大学生,这20名大学生又来帮
助112名下岗职工的子女,对他们进行义务补课,这本身就是科学文
化知识和爱心的一种传播。它的导向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我们就是要
通过这样的活动,来实现和倡导更多的人献出一份爱心,并把这份爱
心传递下去,传递到千家万户。”
    这样一个不同寻常、意义深刻的暑假已经过去了,这个暑假中的
故事也已经讲完了,可我们应该相信,“爱心传递”的故事没有结束
……
                (《广州青年报》 李谠皑 肖远新/文)

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