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


【日期】= 1999.01.02
【期号】= 1682
【标题】= 浓情
【版次】= 01
【版名】= 要闻
【作者】= 张吉山 张泽国
【专栏】=
【正文】=
 

浓情

张吉山 张泽国  (1999.01.02)

   浓情
    张吉山 张泽国
    1997年10月6日这天,利津县集贤乡像迎接客人一样迎来了三位
干部模样的人:吕连岭、孙保利、杜金岗。他们不是来当客人的,而
是来当主人的。
    已近不惑之年的吕连岭早已经历过了人生的坎坷,对世间万物人
生沉浮不再有过多的幻想与困惑。他在油田工作过,建市后到了市人
事局、市财校,下派前是市财政局的人事科长。这次来乡工作他是第
三次主动请缨。去年市里组织下派第九批包乡工作组,他再次找到局
领导,要求到农村去“锻炼锻炼”,这才如愿以偿。
    进驻集贤乡后,工作组长吕连岭挂职乡党委副书记。上任伊始,
他说,农村工作我是外行,这次是来向大家学习的。听起来是客套话
,也是他的心里话。在此之后,他没有急于开展工作,而是深入基层
、深入工厂、深入农村了解情况,召开座谈会、征求意见会,向老同
志求教,向乡党委政府请教。十几天下来,他对整个乡里的工作有了
一个大概的了解。
    一连十几天,吕连岭带上自己的助手孙保利蹲在酒厂。作为集贤
乡的骨干企业、乡财政的支柱,黄河口酒厂为乡里做出了贡献。近几
年,黄河口酒扬名在外,产值利润扶摇直上。1997年,全乡财政收入
实现224万光黄河口酒厂就102万元,几乎占据了乡财政收入的半壁江
山。调查了解中,他们发现,企业基本属于粗放管理,内部管理存在
着许多漏洞。从会计核算到统计报表也极不规范,企业包袱越背越重
。显然,体制不适,是造成这些弊端的最根本原因。
    他们及时将调查的情况向乡党委政府作了汇报,并提出建议:对
酒厂进行全面清产核资,先摸清家底,然后寻求对策。
    集贤乡党委政府非常支持,指定由工作组具体负责酒厂的清产核
资工作。为了准确地摸清企业的资产情况,他们到市国有资产评估事
务所求援,对企业进行彻底清理。发现体制问题和管理问题是目前企
业存在的症结,酒厂改制,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体制是“本”,
管理是“标”。是不疼不痒蜻蜓点水“只治标,不治本”,还是壮士
断腕脱胎换骨“标本兼治”,酒厂面临着抉择。
    那晚,“三人小组”一同找到乡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整整一夜
促膝长谈,剖析改制与不改制的利害关系,开诚布公交换意见。这天
,乡党委政府果断做出了一项重大决策:对酒厂进行改制,撤销集贤
酒厂,组建黄河口酒业集团,同时,建立科学规范的内部管理体系。
    工作组要对酒厂“动手术”。一时间,在集贤乡引起轩然大波。
那段日子里,工作组几乎把全部精力放到了酒厂的改制上,孙保利干
脆全身心地伏在了酒厂。
    企业归还财政占用费需要钱,吕连岭千番周折协调来50万元资金
,算是堵上了一个大“窟窿”。年底进入生产销售旺季,企业缺少周
转金,他又求亲告友,依靠个人关系想法借来50万元,解了企业的燃
眉之急。1998年4月20日,黄河口酒业集团正式成立。那一刻,他们
眼里噙满了泪花。
    组建集团三个月,已生产商品酒250吨,实现产值345万元,销售
收入185万元,实现利税37.3万元。
    集贤乡是一个传统的农业乡。伴随着全县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全
乡初步形成了一批产业化基地,尤其是食用菌、大棚蔬菜、畜牧等发
展较快。但是,也不容回避,产业化层次较低,产品质量上不去,大
部分属粗放经营,效益比较低。
    为了实施农业产业化,工作组一连拉上乡直部门领导和部分村两
委成员及群众代表到聊城莘县、北京新发地和安丘、蒙阴等地参观学
习食用菌、长毛兔、小尾寒羊的种养技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听了人家的介绍,看了人家的现场,才真正找到自己的差距。
    近几年,集贤乡得到一个启示:喊给农民听不如教给农民干,教
给农民干不如干给农民看。由此,乡里创办了机关干部示范服务基地。
    示范服务基地有两大“功能”,一是示范;二是服务。工作组进
驻示范服务基地后,很快发现这两大“功能”远没有显现出来。就拿
食用菌来说吧,基地几乎是清一色的平菇。品种单一、落后,档次低
,价格自然上不去,这样的“示范”也只能引导农民走向低效益生产。
    工作组帮助基地从外地引来双孢菇、金针菇等新品种,决定新投
料全部改良为新品种。农民听说示范基地新上了双孢菇,无不纷纷效
仿。基地给他们购来菌种,积极为他们提供服务。今年全乡仅双孢菇
食用菌投料达到300万公斤。原来有3个平菇专业村,最近又扶持新建
了2个双孢菇专业村。
    吕连岭是个细心人。走到村子里,他发现,集贤人喜欢拉院墙,
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大庭院,且大都闲置着,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
吕连岭猛然一喜,脑海里立时闪出四个字:庭院经济。第二天,他把
四个市下派包村工作组长招之麾下,道出了自己的想法:“栽下‘致
富树’,富我集贤乡”。凡有庭院的,每户植5棵金丝小枣,先在驾
屋、郭五、新农、李呈四个驻工作组的村实施。他算了一笔帐,到了
采果期,按每棵树产50公斤、每公斤2元计算,每户光庭院枣树收入
就不下500元。
    随后,四个包村工作组马不停蹄,四处求援,很快协调来4000多
元资金,从沾化购进2760棵金丝小枣树苗。约合枣粮间作184亩,栽
上了第一批“致富树”。
    1998年8月26日这天,新落成的乡敬老院里洋溢着一片喜悦的气
氛。没有锣鼓,没有彩旗,有的只是老人们脸上抹不去的欣慰和笑容
。孙华修老人眼盲看不见,他紧紧拉着吕连岭和杜金岗的手不愿撒开
,激动得不知说啥好。
    老人们怎能不激动?如果没有工作组,这20间新砖瓦房、崭新的
被褥和家具不会从天上掉下来。
    1998年春节,工作组来到敬老院慰问老人们,进得院内,他们一
下子呆住了:7间破危房,由于年久失修,遇到大雨,随时都有倒塌
的可能,屋里潮湿阴森,破烂不堪,厨房里更是进不去人,4位老人
,有3位盲人,生活极为不便。
    他们给老人们送来了面粉、鸡蛋、猪肉等食品,这些都是他们用
自己的工资买来的。
    筹建敬老院。谈何容易!初步匡算,须投资15万元。
    干!吕连岭一旦下了决心,即使三头牛也拉不回。短短十几天内,
硬是争取来10多万元的资金。
    敬老院建设工程终于动工了。老人们得知这一喜讯后无不欢欣鼓
舞。
    吕连岭突然产生了一种想法:组织一次“心连心”扶贫活动,一
方面救助一部分贫困户;另一方面教育干部职工。他们选择了较贫困
的皂坝头村,从村里找出8户特困群众作为重扶对象。1998年6月30日,
两辆面包车开进了皂坝头村,财政局中层以上干部几乎全来了。他们
挨家挨户地走访慰问。这些昔日生活在城市高楼大厦里的机关人,一
下子走进乡村低矮土屋,面对连基本生活都没有保障,甚至连吃水都
成问题的农民朋友,他们的心灵震颤了。
    1998年春,工作组到二选村搞调研,他们无意间走进小传宝家。
今年只有9岁的小传宝是二年级小学生,父亲死于车祸,母亲改嫁,
一个人只好跟着70多岁的爷爷奶奶过活,生活艰难。
    面对眼前这两老一少,他们的眼睛湿润了。这就是我们的人民群
众,这就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待人民重如山!绝不是一句空话,不能
只喊到嘴上,写在纸上,更应该落实到行动中去。吕连岭什么话也没
说,从口袋里掏出仅有的200元钱悄悄地放到炕沿上。这时,他忽然
觉得自己肩上的责任又重了许多。
    在集贤乡,人们都知道,工作组上的人都是热心肠。工作近一年
,他们已为乡里无偿捐助和协调资金达235万元,个人捐献每人都在5
00元以上,吕连岭先后四次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900元钱。他们的心
里装着的是集贤乡的13000人民,他们想的是怎样让他们走上富裕之
路过上幸福的日子,他们以默默无闻的努力实现着心中造福一方的理
想。

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