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


【日期】= 1999.09.16
【期号】= 1902
【标题】= 甘做奉献的实干家——记“利津县人民奖章”获得者朱继德
【版次】= 02
【版名】= 综合新闻·广告
【作者】= 牟卫田  马成金
【专栏】= 人民不会忘记庆祝建国五十周年
【正文】=
 

甘做奉献的实干家——记“利津县人民奖章”获得者朱继德

牟卫田  马成金  (1999.09.16)

   甘做奉献的实干家
    ——记“利津县人民奖章”获得者朱继德
    今年65岁的朱继德,是利津县第一批学工业的大学生。1961年,
他放弃了大城市的优越条件,毅然回到家乡,在利津县工业界一干就
是三十多年,先后参与了县机械厂、化肥厂、纺织厂的筹建和重大技
术革新工作。1993年从县经委退休后,又被聘为利津县石油化工厂总
工程师、副厂长,开始了他的“第二次创业”。
    在技术上,朱继德精益求精,勇于探索,有着崇高的敬业精神。
他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专一行,不计时间,不计报酬,被称为
“工作成癖”的人。在他的帮助下,县化肥厂从原设计能力为3000吨
,到1980年扩建为5000吨,1994年再经改造又达到10000吨合成氨能
力,规模与效益成倍增长,仅对合成塔、铜洗塔、凉水塔进行改造,
就使液氨产量日增4吨,全年增产1000吨,净增利润80余万元,在麻
纺厂、石油化工厂的建设中,他创造性地进行技术指导工作,设计的
静电植绒纬向展开机构、项目地基的粉喷桩处理,锅炉“油一汽”联
合烧嘴工艺等,都大大提高了工效,降低了消耗。他的智慧和汗水洒
遍了利津县大部分工业改造项目,以其崇高的敬业精神和高超的技艺
,成为利津县工业发展中不可多得的人才。
    正是因为他是全县工业权威,为筹建石油化工厂,县里就决定请
他“出山”担任总工程师。可1993年退休的朱继德,身体不太好。县
领导虽然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但建设这样大的工业项目少了老朱总
感觉心里没底,于是就决定谈谈看,他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并且坚持
不要奖金,不要补贴,没讲任何条件。老朱的原则是,工作退休了,
但是党员没有退休,只要组织需要,就随时准备接受新的任务。
    石油化工厂是县里投资最大的新项目。也许是“第二次参加工作
”有个新鲜劲,不管是白天黑夜,还是节假日,他始终坚持与施工人
员干在一起。土建施工中,遇到了寒流,他就率领施工人员冒着刺骨
的寒风,用帆布把工地围起来干;吃饭都在“露天餐厅”,风沙一大
难开口,碗底沉下的是一层泥。看到这战天斗地的精神,他把“退休
”二字全忘了,越干越来劲。
    在石油化工厂的大规模技术改造和筹建期间,他身患广泛性心肌
梗塞症,厂里要他上半天班,他却坚持全天上班。1997年,化工厂新
上制药厂项目,由于过度劳累,他又得了视神经萎缩症,医生建议他
休息,可工程正处在即将投产的关键时刻,他不顾领导的劝阻,天天
住在工地上,老伴只得每天煎好药,给他往工地上送。亲朋好友劝他
,年纪这么大了,别再干了。朱继德却对他们说:“年纪大了,干一
点赚一点。”同事们都说,老朱干工作忘过家,忘过他自己,但却一
点也忘不了他的科研工程。
    作为党的一名老知识分子,朱继德工作近四十年,筹建的工厂一
个接着一个,搞的革新一项连着一项,所挑的担子一个比一个重,但
他毫无怨言,甘当“一块砖”,任党东西南北搬。有了成绩,做了贡
献,朱继德却从不计较自己的得失,他生活十分简朴,不讲究吃穿,
全家六口一直生活比较困难,但多年来从未因生活上的事向领导提过
要求,全家住在仅有45平方米的旧房中十多年,县经委四次调房,他
都一一谢绝。
    朱继德同志在岗位上默默工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得到了广泛的认
可。1995年,他获得了“利津县人民奖章”;1996年,被评为东营市
“劳动模范”;连续多年被县政府授予“优秀知识分子”、“科技兴
业带头人”等荣誉称号,并获得了国家特殊津贴。
          (牟卫田 马成金)

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