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


【日期】= 1999.10.04
【期号】= 1917
【标题】= 盐碱滩上起新城
【版次】= 01
【版名】= 要闻
【作者】= 冯孝亭
【专栏】= 辉煌铸就一挥间
【正文】=
 

盐碱滩上起新城

冯孝亭  (1999.10.04)

   盐碱滩上起新城
    本报记者 冯孝亭
    伴随着新中国前进的脚步,东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公路干
线四通八达,城市环境日益改善,座座平原水库碧波荡漾,美丽的小
城镇如群星璀璨……一个具有浓郁时代气息的现代化石油港口城市正
崛起在渤海之滨,崛起在黄河三角洲这片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上。
    每个生活在东营的人无不深深地感到,东营变了,变得更美、更
绿、更亮了!新颖别致的各式建筑、赏心悦目的城市绿地、幽雅洁静
的住宅小区、设计独特的雕塑,处处透露着浓厚的城市文化气息,飘
溢着一个现代化城市的文明氛围。
    几年来,我市始终把城市建设摆上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位置
,以创建现代化文明城市为目标,以城市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
住宅建设为重点,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促进了城市现代化
水平的迅速提高。新世纪广场是我市第一个高水平的城市广场,目前
已成为我市的标志性建筑。她作为我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点睛之笔
,以其独具匠心的构思、宏伟壮观的气势、一流的施工质量而得到了
广大人民群众的赞扬,也使我市城市建设“不求最大,但求最好”的
原则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成为全省有名的精品广场。我市严格按
照城市规划,不片面追求城市规模,而是着力提高城市建设的品位和
档次。在城市建设中,广泛采纳国内外优秀规划设计作品,提高了城
市规划设计质量;依法严格城市规划管理,防止了由于规划审批的随
意性和工作失误而造成的遗憾问题。我市实施的城市形象工程,高质
量、高水平的完成了一批精品项目。建成了全国一流的城市中心广场
;完成了海河路、青州路的拓宽改造工程;占地36公顷,建筑面积28
万平方米的欧式风格的商贸城,成为东营的商贸中心和建筑精品,展
现了新兴城市的风采。在胜利油田矿区建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西城
,从1994年起按照油地共建、共同发展的原则,对其进行大规模改造
建设,拆迁各类建筑物11万平方米,改造完善了五台山路、海河路、
胜华路等21个路段,建成高标准城市道路30多公里,配套完善了水、
路、讯等基础设施,一举改变了“污水到处流,垃圾满天飞”的落后
面貌,使一个矿区小镇变成了一座初具规模的现代化石油城。
    现代化城市不能没有绿色,但我市的自然条件恰恰是绿化困难,
生态环境恶劣。我市抓住这一薄弱环节不放,舍得花钱,舍得投放精
力,大力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实施了东城水系与环境工程,开挖并
衬砌了5条人工河,建设了11座仿中外世界名桥,形成了独特的城市
水系景观。水系的建设,为城市绿化提供了空间,改善了土质,沿水
系形成了43.3平方米的绿地,绿草坪、组团乔木、大色块花卉等先进
园林艺术,使水系工程真正成了城市的形象工程。我市以环城保护林
绿化、城市街道绿化、公共绿地绿化、庭院绿化、生活小区绿化为重
点,实行专业绿化和群众绿化相结合的办法,每年组织义务劳动,动
员全社会为城市绿化做贡献。目前,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已达33.09%
,中心城人均公共绿地8.5平方米(东城人均公共绿地24.7平方米)
,均超过省级园林城市标准,“大空间、大绿地、大水面”的中心城
总体格局以及“浓荫遮碧水,绿树抱白楼”的风貌特征已初步形成。
    “全国公路好在山东,山东公路好在东营”,这是许多人对东营
公路事业的由衷赞叹。今天,一个以公路为主体,铁路、水运、航空
和管道等诸种运输方式齐备的立体交通网在我市已达到了一定规模。
到1998年底,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5200多公里,公路密度达62.5公
里/百平方公里,综合好路率达85%以上,水运、空运事业也得到了
长足发展。当前正在建设中的利津黄河公路大桥和东青高速公路等一
批重点项目,为我们勾划出交通事业美好的明天。
    遥想建市之初,我市的交通状况是多么令人尴尬,时常出现的车
辆大堵塞,让担负运输主力的公路不堪重负,让东营人着实汗颜。就
是在这种情况下,东营人下决心开始向交通落后宣战!从1986年底开
始,大规模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在东营大地上如火如荼地展开。数条
高等级公路相继建成通车,把东营与外面的世界紧紧联在了一起,为
方兴未艾的黄河三角洲开发大业架起了一条条大动脉。1987年10月,
国内第一座双钢箱斜拉公路大桥飞架黄河南北,使东营人多年的梦想
终于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
    东营港的建成,则打破了千百年来黄河口不能通航的禁区,结束
了我市有海无港的历史。与此同时,我市的铁路运输也得到了很大的
发展。“乘车难、行路难、过河难”的叹息声,从此永远留在了许多
老东营人的记忆里。
    城市建设、交通环境的变迁,只是我市十几年来基础设施建设巨
大成就的缩影。作为基础设施重要组成部分的水利、电力、邮政、电
信等事业也取得了辉煌成绩。我市狠抓了以蓄水为重点的水利设施建
设,集中力量兴建了一批引水、蓄水、节水、排水工程,到1998年底
,全市一次性蓄水能力突破了7亿立方米,确保了全市经济发展和社
会稳定。电力事业从零起步,在“高起点、高标准、高速度”的方针
指导下,多方筹集资金,加强电力基本建设,建成了独立的东营地区
电网,真正成为了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先行官”。邮政通讯
事业迅速发展,邮件传递速度大大加快,礼仪专递、商业信函、邮递
广告、企业明信片等新业务不断被开发利用,7月份全市40个储蓄网
点联入全省邮政储蓄大网,实现了省内邮政储蓄通存通兑,东城邮政
枢纽工程也正在紧张地建设中。目前,全市电话交换机容量已达22万
门,城市电话普及率达20.04台/百人,通讯能力位居全省前列,分
组交换网、数字交换网、数字数据网及计算机国际互联网已经建成使
用。
    超前的基础设施建设,使东营的城市面貌大为改观、投资环境日
臻完善,中外客商纷至沓来。东营,这颗镶嵌在祖国东部的明珠,正
以其耀眼的光彩吸引着世人的目光,迎接着新世纪的朝阳!

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