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


【日期】= 1999.11.06
【期号】= 1946
【标题】= 红红火火的灶膛  红红火火的日子
【版次】= 04
【版名】= 文艺副刊·广告
【作者】= 尚凡华
【专栏】=
【正文】=
 

红红火火的灶膛  红红火火的日子

尚凡华  (1999.11.06)

   红红火火的灶膛  红红火火的日子
    ○尚凡华
    这句话,是儿时常听祖母念叨的一句话。生产队时,每当分了好
烧的豆秆、芝麻秸等,祖母总是精心地晒干,收好,等到年初一煮水
饺时才用。秸秆在灶膛里噼噼啪啪地响,映红了整个屋子。此时,祖
母总是念叨:“红红火火的灶膛,红红火火的日子”。
    虽然每年祖母都虔诚地祈祷,但记忆中最多的还是烧柴的事。每
当初春或秋后,父亲总要推着独轮车,到离家很远的地方去拾草,去
回整三天。我听祖母讲过,有一次因生产队农活忙,父亲晚去了几天
。临走时,用一个锅盖为父亲蒸了点干粮,三天后父亲回来,家里才
动烟火。我听完后对祖母说:“长大后一定拾好多好多草,每天做十
顿饭都用不了”。祖母愁眉不展地说:“傻孩子,只靠拾草做饭,什
么时候都不会有好日子过。没有家草,怎么能多收粮食”。“什么是
家草”我天真地问。“庄稼收了粮食后的秸秆”。当时放学后我最大
的任务就是拾柴。秋后扫落叶,初春拾枯枝,谁家的孩子拾柴最多,
谁在村里的名声就好。
    1980年,我参加工作,此时家草用来做饭是够用了,但冬天烧柴
取暖却是过于奢侈。秋后单位分了半吨煤,我又买了套炉子,一起送
回家,也算是实现了儿时的一段梦。自此,无论寂静的冬夜,还是寒
冷的白日,我家总是热热闹闹的。炕上婶婶、嫂嫂们边做针线活,边
说些妯娌、姑嫂间的趣事。炕下,叔叔、伯伯们围着火炉谈论着明春
的耕种,夏日的劳作,秋天的收获,最多的话题是对未来的憧憬。不
识字的母亲,逐渐能说一些新鲜的事,什么“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做饭不冒烟,轻轻按开关”、“割麦用机器,直接出麦粒”……
这也许是父辈对未来生活的企盼。结婚后,我在城里安了家,总想接
母亲到新家住一段时间,可是每次母亲总是说家里忙,离不开。1985
年冬我的女儿呱呱落地,母亲才第一次登门。在暖暖烘烘的房间里,
我一样样地介绍屋里的摆设,母亲边听边高兴地说:“孩子,你娘一
辈子所盼的,你们都有了,娘真为你们高兴”。现在我自认为已提前
进入小康的家具,已远远落后于在家务农的三弟家。仅今年麦季,三
弟带着联合收割机转战河南、河北、山东等地,一个多月挣三万多,
不但实现了母亲割麦用机器、直接出麦粒的梦想,也为弟弟奔小康打
下了基础。前几天,母亲来电话说家里用上了沼气,轻轻一按开关,
就能做饭,再也不怕连阴天下雨了,并且停电时,还能照亮。我放下
电话,不由得陷入了沉思,我的伯伯、叔叔、伯母、婶婶甚至我的兄
长和嫂嫂们,他们所能想象到的,他们最大胆的、最遥远的理想,短
短的十几年都实现了。现在他们怎样描绘未来呢?沉思中仿佛又看到
祖母在满屋的红光中,轻轻地祈祷:“红红火火的灶膛、红红火火的
日子”。

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