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


【日期】= 2000.01.05
【期号】= 1997
【标题】= 深情隔不断  亲人盼回归
【版次】= 06
【版名】= 黄河口导刊  人世间
【作者】= 张吉山
【专栏】= 世相写真
【正文】=
 

深情隔不断  亲人盼回归

张吉山  (2000.01.05)

   深情隔不断  亲人盼回归
    张吉山
    越百年沧桑,携一路风霜,香港、澳门两个飘泊在外游子终于在20
世纪末回到了祖母亲的怀抱。在这亲人喜相逢、共贺新千年的美好节日
里,人们更加思念仍然滞留在外的亲人。
    海峡那方的亲人啊,可曾听到黄河尾闾家乡父老一声声深情的呼唤
……
    八旬慈母泪
    越百年沧桑,携一路风霜,香港、澳门两个飘泊在外的游子终于在
20世纪末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在这亲人喜相逢、共贺新千年的美
好节日里,人们更加思念仍然滞留在外的亲人。
    海峡那方的亲人啊,可曾听到黄河尾闾家乡父老一声声深情的呼
唤……深情隔不断
  亲人盼回归☆张吉山
    在利津县利津镇西坡村有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人,她有一个儿子叫
赵福峨。1949年,赵福峨被迫背井离乡去了台湾,从此老人失去了唯
一的儿子。儿子走后,老人没有了依靠,她想念自己的儿子,她等啊
盼啊,整天以泪洗面,眼睛都哭瞎了。老人身体一直不好,亲人的思
念,病痛的折磨,多少次,她真想一死了之,结束自己的生命,但割
不断的亲情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她,因为她坚信,祖国总有一天要统
一,到那时,儿子就可以回来了。党和政府十分关心老人的生活,解
决了老人的生活困难,在精神上鼓励她,使老人坚强地活了下来。
    白发苍苍的老母亲在企望着两岸统一,远在台湾的儿子何尝不在
盼望着这一天?!退离大陆时,赵福峨没忘记在自己的家乡黄河岸边
抓上一把泥土,每到中秋之夜和春节,他都要把那把泥土供起来,面
朝家乡,长跪不起,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在赵福峨的思想中,这么
多年过去了,母亲可能早已过世。
    1988年,赵福峨先生终于踏上了梦寐以求的回乡之路,他兴奋得
热泪盈眶,难以安宁。但是,由于长期受台湾当局的宣传影响,说实
话,赵福峨心里是怀着满腹的疑团,他在想,年迈的老母还活在世上
吗?家乡欢迎他这个不孝之子吗?政府能饶恕自己一家吗?当他踏上
家乡的土地,迫不及待地迈入家门,看见日夜思念的母亲身体健康站
在自己面前时,他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赵先生跪在母亲身边,激
动地说:“我这不是在做梦吧!”母亲紧紧拉着儿子的手,诉说着党
和政府对她的关切之情。当时,赵福峨先生说了一句话:“娘,您老
90多岁了,身体如此健康,什么也不用说了,我一切都明白了。”
    半世望夫情
    说到伤心处,张素文老人泪流满面,泣不成声:“要不是县统战
部的同志们来给俺做工作,俺说啥也要和姓王的好好算算这笔账。40
多年了,俺吃的苦,俺受的罪,他姓王的知道吗?!”
    张素文老人家住陈庄镇庄科村。当年丈夫王希三离开大陆时,张
素文年仅22岁,并生有一女,自此终身未嫁。丈夫走后,张素文失去
了依靠,一个人带着女儿回到了娘家居住。张素文是一个要强的女人
,在她身上具有中国妇女传统的美德:勤劳、朴实、善良。她一边拉
扯着女儿艰难地生活,一边默默地祈盼着台湾回归,盼望着有一天丈
夫能回来。生活之苦,可想而知。文革期间,张素文更是受尽了折磨
,村里、公社开大会,她成了批斗的“靶子”,逼她交待出私通“海
外”问题。每次游街,更是少不了她。那期间,她忍受身体和精神的
双重折磨,硬是靠坚强的意志挺了过来。粉碎“四人帮”后,党和政
府给了她无微不至的关怀,从生活上照顾她,政治上关心她。1989年
4月的一天,当她得知丈夫还活在人世并将回家探亲的消息时,她一
夜未眠,万般思绪涌上心头,她曾发誓要与这个给自己大半生带来无
数苦难的老头子彻底清算清算这笔账。是县统战部、对台办的同志几
次上门做工作,才使她改变了主意。老人最终宽恕了丈夫。
    那是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台胞王希三踏上了回家探亲的路途。
望着昔日青春年少今日已白发苍苍阔别40年仍痴痴等待着自己的妻子
,王希三跪倒在张素文面前,满脸的泪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王希三
未曾忘记家乡政府对他家庭的恩情。从电视中看到家乡受灾,他从台
湾悄悄地寄来6000元人民币;村里修公路,他捐款10000元;镇中学
建教学楼,他捐资8000元。
    兄弟盼执手
    在利津众多台胞中,王象观是一位佼佼者。
    确切地说,王象观并不是一位军人,而是一位学者。1925年,王
象观出生在利津县北岭乡台前村的一个文化世家,祖上大都是文化人
,到了他这一辈儿,仍继承了祖上绘画、书法、剪纸艺术,其弟王象
焕更是黄河口有名的“剪纸大王”。早些年,王象观一直在济南从事
新闻工作,22岁时便当上了济南《大华日报》的总编。1948年,一个
偶然的机会,王象观去了台湾。在台期间,一直从事新闻出版及报业
工作。后来移居美国纽约,并坐上美国《世界日报》总编辑交椅。
    王象观去台后杳无音信,母亲日日想念自己的大儿子,直到饮恨
去世也未曾见到大儿子的面。临终前,老人叮嘱次子王象焕,一定要
设法找到哥哥。两岸允许探亲后,王象焕不曾忘记母亲的嘱托,很快
通过回乡探亲的台胞打听到哥哥王象观的下落,并与移居美国的哥哥
取得了联系,盼望着有一天能够兄弟团聚。县、乡党委政府对王象焕
的家庭非常关注,有关领导经常到他家探望、问候。王象焕患脑瘤,
无力到大医院就医,曾一度对生活失去信心,是市、县统战部的领导
想方设法从济南请来专家为他做了手术。王象焕在给哥哥的信中写道
:是共产党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近几年,王象焕痴心于剪纸艺术,并
当选为市政协委员、县政协常委。去年8月19日,74岁的王象观终于
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兄弟俩紧紧拥抱,情怀激荡,感慨万端。半个世
纪的等待,终于盼来了兄弟相见。
    游子恋桑梓
    1998年11月8日这天,利华益集团职工教育中心楼礼堂内人头攒
动,凤凰城内的1000余名京剧爱好者齐聚一堂,正在观看一台别有纪
念意义的京剧晚会。主角儿是台湾民间京剧艺术家、“上海梅兰芳艺
术研究会”顾问李泽浩先生。这次李先生是应利津县京剧爱好者联谊
会邀请,专程回到自己的家乡为父老乡亲们演出。
    李泽浩先生系利津县清代著名金石家李佐贤的后裔。李先生几十
年热衷钻研梅派艺术,被台湾称之为“梅派名票”,有“贻梅轩主”
之美誉。自海峡两岸相互来往后,李泽浩先生多次应北京、上海等京
剧群团组织的邀请回大陆演出。在家乡期间,李先生与儿时的同窗好
友、亲戚朋友共叙两岸骨肉亲情,畅谈家乡的变化。1949年赴台湾前
,李先生家住利津镇大北街村。望着家乡的巨大变化,李先生惊叹不
已。县统战部的同志还陪他参观了县文物管理所,瞻仰了利津的历史
文物。李先生仔细观看了其堂伯祖李佐贤先生的《书画鉴影》手稿(
国家一级文物)和部分《古泉汇》卷本,对县文物所珍藏的文物之完
好表示赞赏。在此之前,县有关部门便积极筹划一台“台湾同胞回乡
探亲联欢晚会”,旨在推进海峡两岸文化艺术交流,增进同胞间的感
情。李先生倍感家乡人民对他的深情厚意,与京剧戏友切磋交流。他
不无感慨地说:“看到家乡这么多的京剧爱好者,我由衷地体会到中
华民族的京剧艺术根在大陆”。晚会上,他演唱的《宇宙锋》多次博
得观众的掌声。
    盈盈一水,使多少骨肉乡亲只能隔岸相望。那层层叠叠的浪花,
又在倾诉着几多离情别绪。
    台湾,回家的路还有多长?
(附图片)
    王希三(左二)与张素文及家人在一起吃饭。
    王象观(左)与北王象焕(右)50年后第一次相见时的情景
    李泽浩(左二)欣喜地回乡演出
    李泽浩所饰之洛神





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