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


【日期】= 2000.05.03
【期号】= 2095
【标题】= 寻访“钢铁民兵连”
【版次】= 01
【版名】= 黄河口导刊
【作者】= 曹景华 刘宪亮
【专栏】= 今日视点
【正文】=
 

寻访“钢铁民兵连”

曹景华 刘宪亮  (2000.05.03)

  寻访“钢铁民兵连”
  □本报特约记者 曹景华 刘宪亮
    六、七十年代,在波涛汹涌的渤海岸边,野草丛生的黄河孤岛上
,飘扬着一面鲜艳的红旗,这就是当时被人们称之为“孤岛长城”、
“钢铁民兵连”的垦利县新安公社新林民兵连。据《垦利县志》记载
,“被誉为‘孤岛长城’的新林民兵连,配合驻军和边防哨所,长年
坚持沿海边防巡逻”,为守卫国家边防做出了巨大贡献。时光流逝、
沧海桑田,几十年的光阴在黄河与渤海的涛声里悄然过去,昔日的新
安人民公社早已成为如今的新安乡人民政府,黄河入海口处的新淤地
也已比先前多出了几十万亩。岁月的流逝也许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但却无法抹去历史永久的回忆。为了追寻这支当年叱咤渤海沿岸的“
钢铁民兵连”的过去和现在,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驱车来到了这昔日
“遍地狐兔跑,百里无人烟”的孤岛大洼。
    如今的新安乡,辽阔的原野上,随处可见修整得成方连片的田地
,纵横交错的沟渠以及沟渠两旁整齐有序的杨树,熟知内情的人说,
这些都是当年民兵连给后人留下的杰作。一棵棵粗壮的、伟岸的白杨
树在原野笔直地站立着,顽强地生长着,仿佛又使我们看到了当年雄
壮威武的“钢铁民兵连”的身影。
  (一)
    在新安乡新林村,我们找到当时任民兵连副连长的梁兆立,民兵
张兆文、王兆新、张文顺。这些昔日20岁出头的棒小伙子如今已是50
岁左右了,不少人都是爷爷辈上的人了。岁月的风霜虽然在他们的脸
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使他们显得有些苍老,但从他们魁梧健壮的身
躯上依晰可见当年刻苦训练的身影。四个人同时陷入了动情的回忆中
,我们也仿佛置身于当年的岁月。
    新林民兵连,始成立于1966年,由新安公社新林大队的新林、富
林、丰林、东增林四个自然村的民兵组成。当时每个生产小队组成一
排民兵,共辖10个排。鉴于当时国际斗争形势及戍边需要,由当时的
边防部队为每个排配备了两匹军马,所有的战士均配备了步枪(先是
三八大盖,后为半自动步枪),连级干部配备冲锋枪。当时的民兵战
士在参加集体劳动之余,要进行多项严格刻苦的军事训练,不定期进
行巡逻。《垦利县志》对此予以记载:建国后的民兵训练,坚持“劳
武结合原则,采取适当集中与小型分散相结合的方法,因地因时制宜
,小忙多训,大忙少训,有突击任务停训,生产空隙抓紧训,提高了
民兵的军政素质。训练内容,主要是射击、投弹、利用地形地物等。

    谈到训练,王兆新用手摸着头顶上的一处伤疤笑着说:“我头上
这块疤还是当年训练时张兆文给我留下的记号呢?”旁边的张兆文显
得有点不好意思:“那时俺力气大,练习投手榴弹时一不小心就扔出
了训练时划的圈,偏巧砸在了兆新头上,当时流了不少的血,可把俺
吓坏了。”梁兆立告诉记者,要说当时的新林民兵连,可真不含糊,
时时处处在全县民兵中拿第一,白天抓生产、搞训练,晚上雷打不动
地搞学习,每年都要比其他地方民兵多训练20天。沟里、泥里没少打
滚。要说打靶,60%的民兵都拿优秀,5发子弹都能打到40环以上,
没有一个是孬包。夜里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要搞训练,只要集合号一响
,卷起行李,扛上枪,不出半个小时,四个村的民兵就全部集合到位
,不管天气多么恶劣,风里、雨里、雪里说走就走。说到这里,四个
人同时回忆起1970年春夜的那一幕。“砰!砰!砰”突然几声枪响,
划破了寂静的夜空。分布在四个自然村的新林大队全体民兵听到信号
后,不到一刻钟,便到达了预定集合点。值勤的民兵张庆朋、王明春
等报告了情况,民兵连长立即派三名骑兵,快马加鞭把情况报告公社
人武部和当地驻军;基干民兵、退伍军人林英成先带领侦察班飞速前
进;其他民兵分成四路前往出事地点。途中,被一百多米宽、水深齐
腰的黄河故道挡住去路,他们不脱棉衣,举起武器就跳进河里抢渡。
大家穿丛林、跨沟越河,准时到达出事地点,圆满完成了任务,凯旋
回庄。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
妆爱武装”。这是毛主席当年为女民兵的题词。可以说,这也是当时
新林民兵连女民兵们的真实写照。连里共有女民兵近百人,他们和男
民兵们一起摸爬滚打,刻苦训练,毫不逊色。享誉当年的女子骑兵班
就是这样一群令男民兵自愧不如的女中豪杰。在建林乡建林村,记者
找到了嫁在此处的原民兵连副连长李秀美。李秀美是新安乡东增林村
人,当时她就是新林大队的妇女主任,民兵连唯一的一个女副连长。
记者看着眼前这个个头不高,朴实敦厚又不善言谈的农村妇女,很难
把她和当年叱咤风云的巾帼女民兵联系起来。她给人的感觉仿佛田野
里一棵朴实的红高粱。在她家里,李秀美给我们拿出了一幅她珍藏了
几十年的照片,照片上20岁的她正带领着女子骑兵班在海滩巡逻,虽
然面部较为模糊,但当年飒爽的英姿依晰可见。1972年,连里决定成
立一个女子骑兵班,由她具体负责训练。这些平日一见高头大马就打
怵的柔弱女子,不辜负组织的重托,开始了艰苦的训练。一次一次跃
马扬鞭,跳障碍,跃沟渠,马上射击,一次一次地从马背上摔下来,
磕得头破血流。几经磨练之后,这些女子骑兵班的女兵个个成了技艺
超群的骑兵战士,她们不但能跨马飞奔,而且在马上双手举枪射击,
弹无虚发。1972年7月,她们参加县里举行的民兵表演,受到惠民地
区、省军区领导高度评价。
  (二)
    在配合边防部队守卫海防的同时,这支钢铁般的民兵队伍在社会
主义建设中更是充分发挥生力军和先锋队的积极作用。1969年深冬,
为把南大洼的大片盐碱地改造为良田,200多名民兵组成了改碱突击
队,肩扛红旗进驻南大洼。数九隆冬,海风呼啸,大雪飘飘,气温降
到零下20多度,土地冻得梆梆硬,民兵们手拿大镐,用力劈下,冰地
上只划出一道道印迹。据记载,当年一个冬春,广大民兵挖了九条大
沟,完成七万二千个土方,改造了九百三十多亩荒碱地。几年间,新
林大队不仅储备了战备粮九万公斤,而且还繁殖骡马四十余匹。同时
,植树四百多亩,挖沟八十多条,纵横交错迂回一百二十多公里,平
时能排灌,战时能防守,使昔日盐碱滩,变成了一片绿洲。
    令几位民兵记忆犹新、难以忘怀的是1976年的夏天。阴雨连绵半
个多月,大雨不断,黄河水眼看着往上猛涨。护堤防汛的任务相当严
峻。民兵连的战士全部奔赴到守护着的18公里长的黄河大堤。几步远
一个民兵,人淋在雨水中,饿了啃口凉馒头,渴了接捧雨水喝。突然
,位于采油六连附近的大坝被肆虐的洪水一块块撞坍了,河水撕裂了
半个大坝,眼看黄河水就要决堤而出。危急关头,民兵连的战士及时
赶到了,一个个柳枕滚下去,一块块巨石推进去,整个大堤上人们肩
扛手抬穿梭不息。汗水、雨水、血水交织在一起,一个小时、两个小
时、三个小时,十几个小时过去了,洪水终于在这些钢铁般的民兵战
士面前胆怯了,大堤决口被堵住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了保障
。回忆起当年那惊心动魄的一幕,人们至今还心有余悸,没有一个人
不由衷地伸出大拇指:“新林民兵连,好样的!”
  (三)
    一九九三年出版的《垦利英模》中记载了昔日“钢铁民兵连”的
两个主要人物:王成民、李继冉。他们同垦利县其他的50多名英模人
物一起被永远地载入了垦利史册。
    王成民,昔日新林大队党支部书记,原民兵连指导员。他自1958
年起开始担任新林村党支部书记,一干就是40年。40年如一只永不停
歇的拓荒牛,用美好的青春,换来了新林人美好富足的今天。人们都
亲切地称他为“文明村里的擎旗人”。可惜的是在这次走访中,我们
再也无法采访到他。1998年3月,王成民因病去逝,对于他的事迹,
只能借助于后人的回忆。
    80年代初,王成民把目光盯住了村东北的20万亩大草场,为群众
构画了“依靠草场优势,建设畜牧基地”的致富蓝图。当时不少困难
户,因没有资金犯了愁。为此王成民对全村困难户进行了排队,由支
部成员分户承包,动员率先富起来的农民借钱或送羊扶持困难户,又
到乡信用社为十几个困难户争取贷款3万余元,使他们摆脱了困境,
共同走上了脱贫致富的路子。特困户梁金堂两次贷款8000元,三年功
夫,不仅还上了贷款,还获纯利1.5万元。1990年,由于受市场疲软
的影响,出现了羊毛滞销,羊价下跌的势头,67岁的王成民不顾年老
体弱,两下鲁南,三去河北,将全村积压的数万斤羊毛全部推销出去
,保住了全村致富的门路,他却累得犯了胃病住进了医院。群众对他
的普遍评价是:“老书记为官清,为人正,不沾、不贪,俺们打心眼
里服他。”村里有几十万元的家当,几十万株成材树,他盖房子,不
拿集体一根木,不挪用集体一分钱,所需物料都是自己到集上买。经
他手下招工招干的人有数十名,他自己的五个孩子至今仍是农业户口
。按他的资历,向组织要点照顾是可以的,但他从没向党开过一次口
。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该村靠养羊人均收入4000元,成为“驮在羊
背上的致富村”,全村30年没有出现过刑事犯罪、赌博、不赡养老人
、失学等现象,村子成了名符其实的“双文明村”。
    在东增林村,我们见到了原新林民兵连副连长兼专职指导员、现
年63岁的李继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东增林被划为独立的行政
村,李继冉服从组织的安排,担任了该村的党支部书记。上任后,他
带领全村群众积极发展粮食生产,两三年的时间,基本上解决了群众
的温饱问题。李继冉大力推广科学种田技术、调整种植结构,粮食单
产得到大幅度提高,由原来亩产50余公斤增加到亩产250多公斤,在
全乡第一个实现了人均吨粮的目标。1991年,李继冉组织全村劳力、
机械齐上阵,奋战二个月,当年开发稻田300亩,并在当年获得亩产5
00公斤的好收成,净增粮食15多万公斤,在全乡取得了稻田开发的第
一名。这一年,全村粮食总产50多万公斤,人均粮食2吨,创历史最
高水平。为了鼓励群众发展畜牧养殖业。1996年,该村400口人,人
均占有10只羊1头牛,被评为省畜牧强村。由于工作出色,该村成为
多年的市县文明单位和市先进党支部。1997年底,李继冉从支部书记
的位置上退了下来。干了20年书记的他,在新安乡带出了一个坚强、
和谐、有力的村两委班子。
    “钢铁民兵连”是组织和群众给我们的荣誉,虽然我们这个集体
解散了,但走到哪里都是党的人,决不能给党组织抹黑,给‘钢铁民
兵连’抹黑!”在采访中,几乎所有的昔日民兵战士都异口同声地说
。民兵女英豪李秀美于1978年嫁到了建林乡建林村,虽然是一名普通
村民,她却从未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民兵张兆文、王兆新在农村不仅
是种地的好手,而且也是全村的致富能手。他们从1984年起开始放羊
,一鞭羊(六七十只羊)每年都能收入一万元以上。出工程、交提留
样样都跑在前头,他们说:“咱不能拖后腿,拖后腿就砸了咱钢铁民
兵的牌子!”55岁的梁兆立精气十足的告诉记者:“别看我们现在年
纪大了,可是不服老。只要党组织需要咱,随时都可以扛枪上前线,
像当年那样守卫国家边防,冲锋在前,决不会输给小青年。”
    “钢铁民兵连”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永远是渤海滩民兵们学
习的榜样,他们的事迹、他们的精神永远给人们以振奋、以鼓励、以
鞭策,激励着人们在保卫祖国领土、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道路上披荆
斩棘,勇往直前。
    (本文图片由本文作者拍摄和搜集提供)
(附图片)
  边防部队和民兵在一起
  女民兵郭素兰
  民兵参加生产劳动
  女子骑兵班在巡逻
    1970年9月28日,《大众日报》以半版的篇幅报道新林民兵连的
事迹。
  新林村当年的民兵梁兆立、张兆文、王思进、王兆新(自右向左)
  东增林村老支书李继冉(中)和原支部班子成员
  新林民兵在参加军事训练





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