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


【日期】= 2000.07.05
【期号】= 2149
【标题】= 卤水豆腐
【版次】= 06
【版名】= 黄河口导刊  人世间
【作者】= 曲德胜
【专栏】= 寻常乐事
【正文】=
 

卤水豆腐

曲德胜  (2000.07.05)

   卤水豆腐
  曲德胜
    无论乡村还是城市,家庭饭桌上那莹白如玉的豆腐,如今已不是
稀罕物儿。说来很有意思,肥美的鱼肉有吃腻的时候,清淡的豆腐却
是人们常吃常想的食品。看来在我们民族的饮食习惯上,也处处显现
着“平淡冲和”的文化底蕴。
    我生长在一个几乎家家都会做豆腐的村庄,熟悉做豆腐的每一个
环节,习惯豆腐的传统吃法。多少年来,对豆腐情有独钟,一直忘不
了卤水豆腐的纯正滋味。
    据传,豆腐是“好读书鼓琴,善为文辞”的西汉淮南王刘安所造
。豆腐在古时候有个奇怪的名字叫“黎祁”。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
书二公事》文中写到豆腐的吃法:“晨兴,烹豆腐菜羹一釜。偶有肉
,则缕切投其中”。
    看来这位才气超逸纵横的大文豪,也吃过不少豆腐。他喜欢早晨
起来,煮一锅豆腐菜汤,有肉时就切作细条,放进锅里和豆腐一块煮
熟了,再大吃一顿。
    说到吃豆腐的好处,《本草纲目》中说“清热散血”。推翻满清
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说得更清楚:“豆腐富于蛋白质,为植物中肉
类,与鸡卵、牛肉同其功用。然鸡卵有时能助长细菌之复活,牛肉有
时使脂肪过于肥壅,而豆腐无斯弊”。
    上下两千年来,炎黄子孙的侠肝义胆,好像都得到了豆腐的滋养
,那超然自得,无为而无不为的魏晋风度,或许与历史悠久的豆腐有
某种关系。
    豆腐的做法,还是《大辞典》的辞条简要:“用黄豆浸水。磨细
、滤净、煮浆、加入少量石膏盐卤,使豆浆中蛋白质凝结后,再放入
框中,压去过剩的水分而成”。
    这部《大辞典》编纂的时候,可能还没有用葡萄糖酸内脂做豆腐
凝结剂的,所以辞条里没有提到这种新材料。
    在几种豆腐的对比上,我可能过于偏执。卤水豆腐凝滑水嫩,清
淡可口,煮到火候上会有蘑菇的香味;石膏豆腐粗糙牙碜,葡萄糖酸
内脂豆腐板结生涩。犹如同是对虾,海洋野生的与人工养殖的判若云
泥;同样是蘑菇,温室培育的与自然生长的别如天壤。
    “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这句歇后语流传已久,证明豆
腐的正宗做法是用卤水凝结豆浆。卤水豆腐不仅靠天然卤水取悦于人
,还要靠严格的标准,熟练的功夫。尤其是点卤这个环节最为关键,
来不得半点马虎。
    滚烫的豆浆从热锅里舀进专用的豆腐瓮子,拿个小杌子耐心地坐
在瓮子旁边,用木勺搅动热气腾腾的豆浆。搅上半个时辰,豆浆才会
降到合适的温度。这时候,点卤的人神气活现,一手端盛卤水的碗,
把卤水倒成一条线,一手搅动木勺,沿一个方向不停地转。
    卤水点多了,做出来就成了分量很少的一层苦涩难吃的“老豆腐
”;“卤水点少了压不成块,是散碎的豆腐脑儿。最稳妥的办法,是
把一根筷子放在点了卤的豆浆中,看筷子在豆浆中颤悠悠地竖起来,
这才点得恰到好处。然后把瓮子用棉被围裹起来,待一个多时辰后,
才能把凝好的豆腐脑儿入框压水。
    在厨房里做菜,没有比做豆腐简单省事的了。卤水豆腐煎炸烹炒
都很可口。我最喜欢吃清蒸豆腐,把豆腐切成小方块放进瓷碗里,再
搁上葱花油盐蒸。这样做出的豆腐咸咸的烫烫的,痛痛快快地吃一顿
,比起吃山珍海味,也差不了什么。

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