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


【日期】= 2000.07.25
【期号】= 2166
【标题】= 大红枣儿甜又香——河口区冬枣开发纪实
【版次】= 02
【版名】= 综合新闻
【作者】=
【专栏】= 决策落实在基层
【正文】=
 

大红枣儿甜又香——河口区冬枣开发纪实

  (2000.07.25)

   大红枣儿甜又香
    ——河口区冬枣开发纪实
    河口区委、区政府立足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冬枣
生产,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之路。目前,全区冬枣园面积达1.47万亩
。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打下了良好基础。
            依托资源 调整结构
    河口区濒临渤海,长期以来,由于受海水侵蚀,土地碱化严重,
加之地处黄灌区下游,淡水资源匮乏,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薄弱,粮棉
等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在此情况下,如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选择
一条什么样的富民强区路子呢?“立枣为业,以枣兴区”,这是河口
区的决策者们几经调查作出的选择。河口区地处环渤海枣树生长带,
土地广阔,气候、土质适宜栽植枣树,群众有培育管理枣树的丰富经
验,枣树因其耐旱、涝、碱、沙,不仅能改良土壤,还能保水、保肥
、挡风沙。因此,有“铁杆庄稼”和“摇钱树”的美称。“要想富,
栽枣树”已成为河口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
    冬枣树作为河口区的优势产业,群众种植热情高,市场前景好,
开发潜力大,是富民强区,增加农民收入的现实选择。1998年,河口
区委、区政府作出决定,立枣为业,把发展冬枣生产作为主导产业来
抓,并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冬枣生产的决定》,从此,他们按照区
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总体思路,科学
规划,精心组织,决心建成以冬枣园为重点的初具规模的枣业生产基
地,同时进一步完善服务龙头,提高销售加工能力,初步建立起了贸
工农一体化的枣业生产经营格局。
            典型带动 膨胀规模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冬枣业的要求,河口区的决策者
们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以增加农民收入和财政收入为目标,以密植
园建设为重点,以科技为支撑,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
益的原则,对冬枣园一包三十年不变,地随树走,确保了栽植成活率
,促进了全区冬枣业的快速发展。
    为实施典型带动,河口区采取“高接换头”的办法,将新户乡35
0亩“金丝小枣”苗全部嫁接改良成冬枣苗,为发展冬枣生产提供了
足够的优质苗木。在新户乡东鲍井村建立了冬枣示范园,亩收入实现
了“树上五千元,树下五千元”,仅枣业一项去年该村人均增加收入
1500元,农民靠发展冬枣园圆了致富梦。村民高振海夫妇经营的2亩
冬枣园,去年产冬枣600公斤,收入18000元,产冬枣苗2000株,收入
10000元,总收入达到28000元。区政府从1999年开始,每年从区财政
支农资金中拿出100万元,用于枣业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建设,采取
以奖代补的办法及时兑现。
                        依靠科技 加快开发
    为加快冬枣业开发步伐。河口区在林业局设立了枣业技术服务中
心,各乡镇林业站设立了枣业技术服务站,各重点村设立了枣树生产
服务队,专业户有技术员,形成了上下贯通的四级服务网络。为切实
搞好技术培训,培养壮大技术队伍,他们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
的方式。加快枣树专业人才的培训。区林业局聘请沾化县高级农艺师
、冬枣生产专家孙殿奎常年作指导,每两周分别在新户、义和等乡镇
及重点村举办一期培训班,进行现场指导。
    为加快开发建设,提高规模效益,河口区科学规划,积极探索,
明确要求冬枣园开发成方连片;冬枣必须进好地;立足长远,栽一片
,成一片。并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上枣下果(花生)”、“上枣下菜
”、“上枣下苗”三种模式,实行“五统两分”制度,冬枣园优先配
套水系,以奖代补,统一解决苗木,确定林地权属,冬枣园延包30—
50年,地随树走,允许继承和转让。同时采取根蘖、播种、移植等技
术嫁接改良科学培育冬枣苗。
    近几年来,河口区先后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省农科院、山
东农业大学等大专院校、积极承担科研项目,其“冬枣栽培技术试验
”项目,通过省内外专家鉴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