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


【日期】= 2000.08.31
【期号】= 2198
【标题】= 走出大三峡 落户黄河口——长江三峡库区移民落户广饶
【版次】= 04
【版名】= 专题摄影
【作者】= 黄利平 李军章
【专栏】=
【正文】=
 

走出大三峡 落户黄河口——长江三峡库区移民落户广饶

黄利平 李军章  (2000.08.31)

   走出大三峡 落户黄河口
    ——长江三峡库区移民落户广饶
    巴蜀儿女出三峡,广饶大地安新家。来自重庆市忠县的611名库
区移民经过4天3夜的长途跋涉,于26日顺利落户黄河三角洲的新家广
饶县,成为全国首批跨地区、跨流域安置的移民。移民们对当地政府
的安置感到非常满意。落户稻庄镇西水磨村的李朝华老汉激动地说:
“我又有了新家啦。”像李老汉一样,150户611名移民都来到了广饶
新家。
    三峡工程的成败关键在移民,今年广饶县作为我省的移民安置试
点县,接收来自重庆市忠县的150户611口农村移民。忠县地处三峡库
区腹地,是巴文化的发祥地。据介绍,忠县有记载的历史2300多年,
周朝为巴国地,秦属巴郡,汉置临江县,西魏设临州,唐贞观8年为
纪念州人巴曼子“刎首留城”的壮举,唐太宗赐名忠州。生活在大山
里的农民非常勤劳,他们把所有的山、沟都耕作得很好,这里的农户
家中,都有自己的水田、果园和柴林,自然条件很好。交通不便是唯
一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天堑。今春,移民们通过来广饶县考察,发现
这里交通便利,工农业经济发展很快。于是他们带上全家老小妻子儿
女,迁往这片美丽富饶的热土。
    万涓成水,终流成河。忠县的上万儿女在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面
前,他们放弃了自家的利益,支持三峡工程建设。就在23日外迁前的
前一天,各村的外迁移民们还在按照县里的统一规定做好最后的拆迁
工作。22日下午5点多钟,我们在堑口一社看到移民周泽明正和母亲
认真地拆除房屋。天气闷热得让人透不过气来,我们看到娘俩的衣服
和草帽已被汗水浸透了,汗水正顺着周泽明的指甲向下滴……
    故土难离,亲情难舍。23日上午11时,就要告别故土的那一刻:
码头上,送别乡亲们的祝福声响成一片;缓缓启航的客轮上,移民们
不停地挥手告别故土。高田村的周泽芬同岸上的母亲告别,她一手抓
住护栏,一手拼命地挥舞着,她连一声“再见”都没有说出来,眼泪
便从脸上扑簌而下……就这样,移民们带着对故土的深深眷恋,踏上
了新的征途。
    从客轮到专列,从专列到专车,移民们经过4天3夜的长途跋涉,
来到了属于他们的新家——广饶。早在移民到来之前,广饶县便把安
置移民工作当成了头等大事,他们以移民为先,以移民为重。移民房
建设、土地调整和子女就学等工作;做得非常认真细致,移民们爱吃
的大米和红辣椒也都准备好了。26日晚上,39个安置移民的村里像过
大年、娶媳妇一样热闹,燃放鞭炮、锣鼓喧天,迎接新村民。刚一进
村,和移民结对子的150个党员干部家庭,便把各自的结对户拉到了
一个饭桌上,和新村民一同吃上了团圆饺子。
    611名忠县的移民,为国家的三峡工程建设,他们舍小家顾大家
,告别了赖以生存的山山水水,从长江中游落户到黄河三角洲的新家
——广饶。移民们出库区,找新家,安新家。也许,这正是改变他们
生产条件和生活方式的一个良好机遇。
摄影/撰文 黄利平 李军章
(附图片)
    专列进入山东后,移民跷首期盼落户的新家。
    23日上午9时,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移民们陆续登船。
    23日下午5时,吕武祥在行驶的客轮上,带上最后的一瓶长江水。
    8月4日,稻庄镇为来西水磨村落户的五户移民承建的新居上梁庆
贺。
    26日晚上8点,“新村民”周泽文一家和稻庄镇西水磨村里的乡
亲们一同学着包起了团圆饺子。
    23日上午11时,移民惜别故土,告别忠县港码头。
    1998年在井镇考古发现的中坝遗址,是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这里将被淹没。
    71岁的周世华老汉第一次走出大山,第一次乘坐火车。他很想走
出来看看。









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