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


【日期】= 2001.01.03
【期号】= 2302
【标题】= 刘家村里看变化——市油区办驻东营区刘家村包村工作组记事
【版次】= 03
【版名】= 专刊
【作者】= 段东升 彭华
【专栏】=
【正文】=
 

刘家村里看变化——市油区办驻东营区刘家村包村工作组记事

段东升 彭华  (2001.01.03)

   刘家村里看变化
    ——市油区办驻东营区刘家村包村工作组记事
    冬日,一个少有的晴暖天里,我们来到了东营区龙居乡刘家村。
在包村组长杨岭福的引领下,沿高高的黄河堤坝,我们走近了紧依黄
河的小村。
    小村背靠母亲河却常年肩挑担抬,喝着咸水;引不出黄河水,土
地开发利用率低,这里的人们年复一年靠天吃饭,民风淳朴,也深受
传统的制约。因此种种,贫穷使它在市里挂上了号,牵动了市领导的
心。1999年底,这里成了市领导的联系点。1999年12月28日,按照市
委的统一部署,由市油区办、东营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组成的包村组
,驻进了小村。仅仅一年的时间,小村的人变了、地变了、景变了…

    沿着大坝,我们走到了工作组为村里新建的扬水站旁。去年12月
5日,这里刚刚试过水。那一天,村里200多口人自发地赶来,他们不
敢想还能有这一天,却又盼这天盼了多少年。是工作组克服了重重困
难,上下协调,筹资30万元,亲自参战,还克服了许多家庭个人的困
难,才有了这一天。
  所以,当东营区工作队队长徐纪尊讲述这一过程时,出现了一幕台
下妇幼热泪盈眶、台上包村组哽咽无语的动人场景。从此,刘家村结
束了背靠黄河无水用的历史,扩大了水浇地面积1200亩。扬水站也成
了村里人有事没事常愿来走走看看的地方。
    杨岭福一边同晒太阳的老人们打着招呼,一边带我们进了村。杨
岭福他们忘不了,进村后的第一次村民会,他们与村民共商出路,建
议大家增加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走进市场时,不少人竟很为难。但
村民致富的愿望和求知的要求是那么迫切,针对这种情形,他们3次
组织群众36人次外出参观,解放思想,开阔思路,增强信心和决心。
一年内,村里增加了三十多辆农用三轮,52人从事起农副产品流通。
当初最怕上市场的一个,家里种了豆角、西瓜,如今,市场上数他吆
喝的欢。有了这基础,去年秋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村里进行的非常
顺利,开发桑园100亩,花生400亩,西瓜80亩,菜类及其他经济作物
80亩。村民们不仅市场意识增强了,科技意识也大大增强。全村已有
小尾寒羊271只,养鸡15000只,利木赞牛改良82头。去年春,在村民
刘兴利、刘洪平两人养鹅急需资金的时刻,工作组每人拿出了500元
给予支持。刘洪平养鹅赚了钱,接着又养上了蜂。看到这些变化,工
作组比村民们还高兴。
    包村组长杨岭福有个绰号“扶贫专业户”,因为这已是他第二次
包扶贫困村。年逾四十的他再度“出山”,干劲丝毫不减当年。为把
柏油路铺进村,他四处求援,从设计到资金、到机械,事必躬亲,饭
吃不香,觉睡不稳。去年10月工程开工后,又赶上天公不作美,阴雨
连绵,给工程施工造成很大不便。加上村里原来的路基高,平均要铲
去20——30厘米,增加了不少工作量。他天天靠在工地上,“滚”成
了个土人。就连过生日,他也没“舍得”回家一趟。不善言语的群众
,为表达对工作组的感激之情,常常悄悄送到他们住的小院里萝卜、
白菜、花生。
    刘家村的变化,真让人羡慕,让人留恋……。
              (记者 段东升 彭华)

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