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


【日期】= 2001.01.01
【期号】= 2301
【标题】= 新世纪:让我们放飞希望
【版次】= 09
【版名】= 新世纪特刊  热点回首
【作者】= 刘西光
【专栏】=
【正文】=
 

新世纪:让我们放飞希望

刘西光  (2001.01.01)

   ——1989年10月30日,由共青团中央倡导,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
会宣布:实施希望工程,建立第一个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基金,让
千千万万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的孩子重返校园。
    ——1994年8月9日,东营团市委建立了“东营市希望工程助学基
金”,希望工程在东营大地实施。这一年的9月5日,东营市第一所希
望小学——胜利希望小学奠基。
    ——1995年11月,美籍华人陈钟丽云为我们希望工程捐款10000
元人民币,结对救助了25名失学儿童。
    ——1997年11月,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高树林同志捐款10000
元,设立了“树林助学基金”。
    ——1999年市直机关开展“希望工程爱心助学”活动,共筹集资
金90余万元。
    ——2000年9月,油田客商刘晓东捐赠15万元,投资建设垦利县
胜利乡晓东希望小学。
    新世纪:让我们放飞希望
    本报记者  刘西光
    “黑屋子、土台子、里面一群泥孩子”,贫困地区教育的窘况从
这句顺口溜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1990年9月5日,当中国改革开放的
总设计师邓小平欣然命笔希望工程时,全中国每一个角落支持教育的
人们滚烫的心都沸腾了。1994年,东营团市委建立“东营市希望工程
助学基金”,从此之后,我市的希望工程伴着猎猎团旗,犹如星星之
火,迅速燃遍了黄河三角洲这块神奇的土地。
    现在的东营市,从老人到孩子几乎都知道“希望工程”。它的实
施,不仅仅动员了社会力量捐款捐物帮助贫困家庭的孩子上学,更重
要的是其激发了人们的爱心,倡导了助学兴教的时代新风尚,使越来
越多的人更加关心欠发达地区的基础教育。
    当世纪老人拨动它的时钟,新的世纪在人们面前即将展开它那崭
新的面容时,希望工程欣然地翻开它六年的篇章。没有什么比数字更
能说明这丰收的六年,这无愧的六年。六年来,全市已筹集各类助学
金近400万元,新建、援建希望小学12所,救助因贫困失学、辍学或
即将失学的孩子4000余名,为30所乡村小学配备了希望书库、三辰影
库,先后有30名同学被评为市级希望工程优秀受助生,有21名同学被
评为山东省希望工程优秀受助生,有5名同学被评为“全国希望之星
”。
    追寻“希望”的踪迹,在团市委一撂撂的捐助名单,一篇篇的助
学故事面前,作为记者的我简直无从下手。“希望工程”是一首永远
也咏唱不完的歌,在这首歌里,读到的是一句句朴实真挚的话语,一
颗颗金子般的心灵,一段段讲也讲不完的动人故事……从全市第一所
希望小学的建立到那个学生们都知道的“树林助学基金”,我只能忠
实地写下我采访到的那一点,那一面。
      在胜利中擎起的星星火炬
    走入永安乡胜利希望小学,抬头看见的是那个引人注目的雕塑—
—一男一女两个生机勃勃的少先队员把那支熊熊燃烧的星星火炬高高
举起。正是在这里建起的希望小学,成为全市希望小学的发源,这一
希望之火象火炬一样燃烧燎原至整个东营市。
    现在学校附近居住的人们,仍不能忘记1994年那激动人心的一刻
。住在学校斜对面的李老汉亲眼目睹了当年那儿童欢笑,乡亲载歌载
舞的场景。“这里的娃儿们有希望了,他们上了学堂,是一个个的文
化人哩。”至今这位老人回忆那情那景仍念念不忘。让我们再次去追
寻那镌刻在东营市希望工程史上的一幕。
    1994年,在胜利希望小学建立以前,永安乡永安村附近5个村的
小学校舍已经十分简陋,有为数不少变成了危舍,教学设备既不配套
也不齐全,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这一年垦利团县委、县希望工程办
公室联合申请,报请团省委同意,决定在永安乡这个革命老区建设东
营市的第一所希望小学,团省委协调胜利油田团委出资20万元,地方
配套资金60万元。这是油地联谊实施希望工程,工农共建起的不朽的
教育丰碑。在建校过程中,原省政协副主席、教委主任崔惟琳亲临指
导,并题下了“愿希望小学成为教育改革的标兵,培养人才的摇篮。
”原市委书记李殿魁,原副市长郝敦典等多次到学校工地进行检查指
导,学校从8月1日破土动工,第二年的8月工程竣工。1994年9月5日
,市里专门举行了隆重的奠基仪式。那一天,对永安乡的父老乡亲们
来说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团省委的领导来了,市和油田的领导来了
,永安乡的数百名群众和师生齐集将要动工的大院里,象过节一样燃
起了鞭炮,共同庆祝这教育上的盛事。
    如今,六年已经过去了,胜利希望小学又换了新装。现在的它已
由过去的2011平方米扩展到了2100平方米,教学班由原来的11个班增
加到15个班,学生达到647人,教师29名。学校从建立之初就与省实
验小学结成了“手拉手”联谊学校,先后获得过“教学工作先进单位
”、“素质教育优胜单位”、“少先队工作规范化学校”等荣誉称号
。这里的校长李云光已是第二任校长,他热情地带领着我们参观了所
有的校舍,对教学的规划谈的也是头头是道。他说这几年学校得到了
乡政府和村级的大力支持,但在教学上资金还是有些紧张,钱用就用
在刀刃上。想从今年开始对校舍进行整修,还准备上一个锅炉供给孩
子们水喝,再准备进一些音体美的教学书,让学生们在素质教育上别
耽搁了。提起希望工程李云光深有感触,他说,每年团县委都对这所
学校给以特别的关注,今年整个垦利县救助永安乡的26名贫困生中这
里有18名。救助的有来自深圳市实验中学、东营日报社、团县委、垦
利县农行等单位和个人。“东营市的第一所希望小学在这里生了根,
它是教育上的火种,我们这群教书人有责任有义务更要真正做到让它
在这里盛开幸福的花,结出文明的果。”临行前李云光校长在和我们
握手告别时象在要求自己,又象在是向我们保证着什么。
    高树林和“树林助学基金”
    这是一个很普通的名字,这又是一个让利津县北岭的所有贫困的
孩子们牢牢记在心中的名字,高树林。在1997年的那个普通的日子里
,一个慈祥的老人做出了一个决定,向希望工程捐款10000元,给那
些贫困的上不起学的孩子们和那些学习成绩好而面临辍学的孩子们。
至今在市希望工程办公室的捐助档案里仍有记录:原市人大常委会副
主任高树林同志捐款10000元,成立“树林助学基金”。那是1997年
整个全市收到的一笔最大数额的捐款。
    冬日的阳光透过明亮的窗户照射在客厅里,让人感到了丝丝融融
的暖意。在接近年末的一天下午,面对记者的采访,身体一直不好的
高树林老人保持着良好的精神状态。当谈起当年那笔捐款,一贯不喜
欢张扬的他,没有什么思索地说,当年在单位上班时,就注意到了在
乡下、在村里那些因家庭生活困难不能供给孩子上学的人们,心里一
直有一个心愿,希望自己能对那些孩子们做些什么。1997年的春天已
经攒够了10000元钱,可一场大病在医院住了几个月,回来时已是国
庆节了,于是抓紧时间给团市委希望工程办公室负责同志打了个电话
,把捐款捐给了利津县北岭乡,建立“树林助学基金”,事情就是这
么简单。没有什么多余的话,也没有多少激动人心的表白。可我却被
这个老人无私的境界深深地感动了。
    抬眼打量四周,家里布置简朴,家具普通,房间里几乎没有什么
装饰。其实老人有6个儿女,都已经成家立业,没有什么牵挂,该享
享清福了,可他仍惦记着一群群孩子们。从1997年到现在又在不停地
救助着一个个的孩子,如今27个孩子可以在清澈的蓝天下,明亮的教
室里自由自在的学习生活。“如今的生活好了,还有什么可奢求的呢
?老人坐在客厅的沙发上发出了感慨,“旧社会我是穿百家衣吃百家
饭长大的,是乡亲们养育了我,党培养了我。如今工作这么多年离休
了,总想着为家乡做点事,那时把自己的一点积蓄拿出来,放在了利
津县北岭乡,算是了结了我一桩多年的心愿。”朴实的言语,真诚的
心愿,它却在老人身上闪现出了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崇高情怀,给人增
添的是一种别样的心灵震动。
        新淤地上的希望
    早晨,沿着义和镇的镇中公路向北拐去,在一条不宽的柏油路边
,一所高标准的三层教学楼尽显眼底。这时学校的课间操的铃声刚刚
响过。欢闹的孩子们象鸟儿一样纷纷从教室里飞了出来,欢笑着,蹦
跳着,显得无比的欢乐和幸福。这是我跨进河口区出版希望小学时看
到的一幕。
    这时,校长陈守义迎了上来,他在这所全市规模最大的希望小学
已整整待了3个年头,是河口区的优秀校长。出版希望小学是1998年
经省青基会协调,省新闻出版总社捐资30万元,同时区镇级财政集资
50余万元,建成的河口区第一所希望小学。教学楼设计12个教学班。
当年的3月27日,河口团区委与团省委签署了《关于援建希望小学的
协议》,4月1日 “希望小学”破土动工。9月1日教学楼交付使用,
经河口区建委质检站质检合格。在陈校长的引领下,我们来到了会议
室,这是一个让人产生自豪感的地方,“循环红旗”、“先进单位”
、“教书育人先进单位”、“优胜学校”、“示范学校”等锦旗和奖
状挂贴满了四周的墙壁。他介绍说,出版希望小学现在有21个教学班
,近千名学生,教职工50人,图书室、实验室、阅览室、德育室、仪
器室等功能用房齐全,义和镇所辖西南村、西合村等十六个行政村和
二十二个镇机关的孩子们都在这里读书,它也是河口区规模最大的一
所小学。
    在交谈中知道,已有几十年教龄的陈守义在上任校长后,最大的
心愿就是让孩子们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和教学环境。他先后筹资修建
校舍70 间,建设了食堂、大型饮水锅炉、取暖锅炉,安装了自来水
和变压器,硬化了校园内的全部路面。孩子们现在不再担心在雨天的
校园里沾上两脚的泥巴上下课了,而冬天可以在有暖气的教室里舒舒
服服的上课。在素质教育中,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学校对孩子们
进行刚性管理,每个学期都开设田径、足球、鼓号、绘画、书法、乐
器、合唱、英语、数学等课程,参加的人数占到了全校学生比例的40
%。该校也在1999年度至2000年度被河口区教委指定为“素质教育试
点学校”。走入教学楼后的艺术活动室内,一幅幅童稚可爱的绘画,
一个个制作精巧的模型,让人不得不对这些小孩子们刮目相看。
    谈到希望工程,陈校长有些激动,他说,在省新闻出版总社捐资
助学后,他们每年还定期向学校赠阅《中国少年报》、《中国少年文
摘》、《齐鲁少年》等报刊杂志,三年来从不间断。现在校内十多名
贫困学生得到了社会的救助。在去年的5月区农行向小学捐赠了6台计
算机。目前学校又向市教委申请计算机40台,已经得到了批准。在希
望工程目标转变后,该校被中国青基会定为“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
程”三十个试点学校之一,团中央赠送经典图书500册。
    “教育的希望看孩子,希望工程‘取诸社会、造福孩子’的宗旨
不会变,作为一个孩子王,我愿这些希望一天天长大,成为社会的栋
梁。”陈校长送我们到校门口时说了这样一句话,我把它记在了采访
本上。
      希望工程背后的工程
    当新世纪即将续写它新的一页时,在希望工程从扶助贫困生到对
希望小学的后续扶持和对优秀受助生的跟踪培养上时,新世纪的“希
望工程”仍是一个不老的话题。从孩子们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里,
在那些徘徊在校园外的孩子们的命运中,一声声呼唤早已从人们的心
底发出:挽救一个流失生,就是挽救一个未来;保住一个在校生,就
是保住一个希望!一项项特色的活动迅速展开:“为希望工程献爱心
”、“1(家)+1爱心助学行动”、“缴纳特别团费,建设灾区希望
小学”、“青少年爱心储蓄”、“希望工程志愿者劝募行动”、“希
望工程爱心助学”等一系列主题活动,敲击着所有关注希望工程的人
的心弦。
    希望工程作为一项在社会上的人们看来庄严而神圣的事业,意味
着每一个希望工程实施机构的工作人员,都必须时时处处“如临深渊
,如履薄冰”。走入各级团委,查阅那一个个名字,观看当年的一段
段记录,是那么清楚有条理,这其中洒下了他们多少辛苦的汗水和多
少个不眠的夜晚。为了不负希望工程的每一笔捐款,各级团委希望工
程办公室视管理为希望工程的生命,视监督为希望工程的保护神,一
手抓推动,一手抓管理,维护了希望工程良好的社会声誉。
    建立健全制度——健全完善的制度是做好希望工程工作的前提。
市希望工程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了《东营市希望工程助学基金管理暂行
办法》,对基金的性质、任务、筹资原则、救助方法、救助程序、工
作机制、社会监督机制等做了明确的规定。认真抓好建账立档工作,
坚持“三档两表一卡”制度(即待救助学生档案、被救助学生档案、
救助金发放使用情况档案,结对救助一览表、实施机构联络员一览表
,结对救助卡),两次印发《关于加强希望工程基金管理工作有关问
题的意见》,对基金管理及救助工作做到了“三上墙四公开”(即贫
困学生底数、救助计划、结对情况上墙,基金收支情况、救助原则、
具体救助方案、违反规定处理结果向社会公开)。通过制定了这一系
列制度,使我市希望工程工作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加强社会监督——加强社会监督是希望工程取信于社会的重要手
段,也是保持希望工程生命之树常青的重要方面。市、县(区)两级
都成立了希望工程监督审计委员会,聘请纪检、监察、审计、教育、
新闻等部门有关人士,老干部、受助人、捐赠人代表担任社会监督员
。全市希望工程实施学校都建立了联络员队伍。市审计局对希望工程
的审计结果是:希望工程基金管理规范,符合中国青基会的规定要求

    强化新闻督导——在希望工程实施过程中,新闻单位的热情参与
和大力支持,对于希望工程深入持久地开展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市
希望工程办公室先后联合各新闻单位制作播放了希望工程专题片、公
益广告,开辟了“希望之声”专栏,通过这个栏目向社会报道捐款人
、受助人及其家庭、就学情况,并以嘉宾主持、热线电话等形式,现
场结对救助。对希望工程实施过程中的感人范例,新闻单位都给予及
时宣传报道。
    在采访中,每天接触到的是他们热情的服务和提供的详实的资料
,看到的是他们忙忙碌碌的身影和手不辍笔的耕耘,这是希望工程背
后的工程,我想真实地记录下他们,他们却说那些默默奉献给孩子们
爱心的人们才是真正值得记录的,那些真正给以孩子们无私帮助的人
们才是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结束语
    翻开我市各级团委的希望工程救助档案,里边的记录显现的是一
个个爱心:原广饶县粮食局局长顾效舜,在家有病人的情况下,两次
为希望工程捐款11000元;海外华人陈钟丽云女士为希望工程捐款100
00元;一位化名为“祝学志”的人给希望工程办公室寄来6000元捐款
,经多方寻找,仍未找到这位好心人;胜利石油管理局海洋钻井公司
19对新人,将参加集体婚礼节约下来的钱捐助了19名失学儿童;东营
丽晶大酒店开业不搞庆典,把节省下来的30000元钱献给了希望工程
,定向捐建了10个希望书库;1995年,烟台蝎王保健品有限公司无偿
捐赠给希望工程部分蝎精口服液,市内八大商场承担了蝎精口服液义
卖活动,共筹集12 . 5万元;1996年夏季,东营市连降大到暴雨,为
灾区的孩子尽快重返课堂,团市委在市直团员青年中开展了一次“缴
纳特别团费,建设灾区希望小学”活动,共募集捐款20000余元;199
9年3月,市希望工程领导小组在市直机关开展了“希望工程爱心助学
”活动,掀起了本世纪为希望工程最后一次集中献爱心的热潮,从市
领导到一般干部职工,一个个将10元、20元、50元、400元、800元…
…捐到希望工程办公室。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共接受各类捐款90余
万元,结对救助贫困学生500名,捐建希望小学2所。在希望小学的建
设中,1994年希望小学——胜利希望小学在永安乡开始建设后,中国
平安保险公司东营分公司(寿险)和团市委共同捐资20万元建设了垦
利县下镇乡平安希望小学,团省委拨款20万元建设了垦利县董集希望
小学,市交通局投资10万元改建利津县付窝乡新兴希望小学,又投资
10万元建设了利津县付窝乡汪二河希望小学……
    在这项用千百万人爱心和情感共同筑就的事业里,受助生们深深
懂得自己的学习机会来之不易。从救助人满含期望的目光和殷殷话语
中,他们懂得,勤奋学习,不断提高学习成绩,就是对救助他们的所
有好心人最好的报答。1997年,利津县北岭乡中学学生郭巍,被评为
全国“希望之星”;1999年,垦利县二中初三学生曹光明,被评为山
东省希望工程“十佳受助生”;这一年,利津县虎滩乡中学的刘强、
盐窝镇二中的张居一和东营区龙居乡大张中学的薛娟娟三名同学,被
评为全国“希望之星”……从他们的身上,人们看到了希望工程的希
望所在。
    “夫善国者,莫先育才;育才之方,莫先劝学。”希望工程的实
施,是满怀奉献、赤诚与爱心,身体力行了古人的训教,它激发了民
族情感,弘扬了传统美德,倡导了时代新风尚,在东营大地谱写了一
曲曲奉献之歌。
(附图片)
    全市第一所希望小学——垦利县永安乡胜利希望小学
    受助贫困学生和家长给团市委的感谢信
    被救助的孩子们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





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