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


【日期】= 2001.01.01
【期号】= 2301
【标题】= 中国足球联赛  七年七大热点
【版次】= 14
【版名】= 新世纪特刊  五环旗
【作者】=
【专栏】=
【正文】=
 

中国足球联赛  七年七大热点

  (2001.01.01)

   中国足球联赛  七年七大热点
    世纪回眸,中国足球职业联赛已闯荡七年,是非成败任人评说。
联赛发展中凸现的许多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足球现象”,其实也
是体育现象乃至社会现象。针对7年来足球联赛中出现的7大热点问题
,采访足球多年的本社记者马邦杰、汪涌、蔡拥军作了如下评点。
    热点之一:联赛7年,摇头叹息者不少,但联赛热度不减反增。
在6分及格的10分制评分中,应该给持续7年的职业联赛打几分?
    汪涌:7分。推行职业联赛的7年,其功绩还是要明显大于缺陷。
这主要是初步建立了符合足球职业特点的竞赛体制,初步形成了循环
发展的足球市场。职业足球机制的建立,使我们的球员在真刀真枪的
环境里成长,在体能、技术、心理等方面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职业联赛创造了巨大商机和许多就业机会,提供了相当可观的税
收,并且带动了相关的民航、餐饮等第三产业的发展。联赛还使许多
城市大大提升了知名度,并推进了这些城市的基础建设。足球联赛已
成为人民群众周末不可或缺的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蔡拥军:应该打6分,换句话就是成绩及格,问题多多。职业联
赛最大的成功,是把大批球迷吸引到了赛场上,使足球成为中国体育
产业中最红火的一个项目。最大的不成功是职业化的水平还不高,一
是运动水平比较低,二是俱乐部建设滞后,三是球员的职业素养不高
,四是联赛的制度还不成熟等。对联赛无须盲目悲观,但对于现在的
热度更要冷眼看待,不能被泡沫冲昏了头脑。迄今为止,中国绝大多
数的俱乐部还得依靠不断“输血”才能维持生存。如果俱乐部的“造
血”功能不能建立起来,职业联赛的繁荣就可能是一种虚假繁荣。
    马邦杰:6分以下,联赛应该是不及格的。中国足协主管技术的
官员也承认,联赛并没有为中国足球水平带来质的提高,相反却创造
了一个急功近利、不利于足球运动积极发展的浮躁环境。
    多数球员素质低下,球场内外“假球”、“黑哨”、“赌球”、
“幕后交易”和“泡吧”等丑闻不断。足球联赛非但没有起到“精神
文明窗口”的作用,反而有成为藏污纳垢的大酱缸之嫌。足球赛场也
越来越成为部分人宣泄过激情绪的场所,足球暴力成为日趋严重的社
会问题。
    联赛问题多多,主要原因是管理不善。看似仅仅一个足球联赛,
实际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各种高级专业人才来运营管理
。中国联赛不应只引进外籍教练和球员,更需要引进一个先进的管理
组织和各种相关专业人才。
    热点之二:联赛“黑幕”时有传闻,但皆因“证据说”搁浅。而
马来西亚、香港、法国足坛的类似“扫黑”行动却顺利进行。如何看
待中国足坛的这种“无为而治”?
    汪涌:职业足球中的许多“黑幕”不仅违反了体育道德精神,更
是违法行为。马来西亚、香港、法国等地的足坛“扫黑”之所以能顺
利进行,司法部门的有效介入至关重要,值得我们借鉴。
    蔡拥军:假球黑哨不能说没有,但是更应提防人情球、人情哨。
职业联赛中有许多不正常的现象不能归于假球黑哨,而是人情,不讲
原则的人情。人情球、人情哨法律是无法作出惩罚的,但是足协对此
却完全有权做出处理。足协曾以消极比赛为由处罚过教练员,表明我
们对一些不正常的现象并非没有办法。
    热点之三:以国家队主教练米卢蒂诺维奇为代表的大批外籍教练
登陆中国足坛,打掉了一些中国教练的饭碗。自己却成败不一。我们
重金雇请的“洋教练”是否多了?
    马邦杰:高水平的外籍教练带来了先进的足球技战术和俱乐部球
队管理理念,能让我们中国的教练和球员在实践中“活学活用”,而
不再是搬着国外的足球教科书“纸上谈兵”。同时外籍教练的到来也
避免了国内教练“近亲繁殖”、一辈不如一辈的恶果出现。
    汪涌:应当说我们目前不是外籍教练多了,而是少了。我们应当
像日本和西亚一样,有计划有目的地聘请高水平的外籍教练。不仅在
一线队中大量聘请高水平的外籍教练,更应当在二线队、三线队中大
量聘请同样高水平的外籍教练,使我们的年轻球员更早地接受先进足
球思想的陶冶,形成系统的培训。我们有着身体素质一流、技术能力
也不差的后备人才库,但是我们缺乏用现代足球眼光去发掘和培养“
千里马”的“洋伯乐”。
    蔡拥军:对外援、外籍教练盲目引进又盲目炒掉的的现象让人忧
虑。中国足坛特别是俱乐部急功近利的心态,很容易使外籍教练们在
刚到中国时被捧上了天,而一旦成绩不如意则又被全面否定。数一数
甲级联赛这几年引进的外籍教练,有几个能够执教超过两年?这种状
况不改变,引进外籍教练的目的就很难达到,只能是一哄而起又一哄
而散。
    热点之四:中国球员持续“西行”,范志毅、孙继海、杨晨、马
明宇、张恩华等球员陆续在意大利、英国、德国等足球发达国家落脚
或试训,如何看待其利弊?
    汪涌:这种借鸡下蛋的方法,实践证明是提高一个国家或地区足
球水平行之有效的“速成法”。尼日利亚、喀麦隆等非洲国家就是通
过这种方式成为世界足坛劲旅的。
    今年欧洲足球锦标赛进入八强的各支国家队中,来自意甲、英超
、西甲的球员超过半数,证明即使是在居世界先进水平的欧洲足坛,
一流的五大联赛也是顶尖高手的“孵化器”。杨晨这样一名国内二流
选手经过德甲不到三年的磨炼,在今年的亚洲杯赛中即表现出鹤立鸡
群的素养。
    蔡拥军:现在球员的出国热,我觉得跟国家队招入了大部分出国
球员有关,杨晨就是这样进入国家队的。期望中国球员一出去就能踢
上最高水平的联赛并不现实,而是要扎扎实实地从头做起,但如果长
期坐冷板凳,这样的出国就不见得是好事。还有一点需要重视,就是
要让年轻队员也有走出去的机会。我们的近邻韩国尤其是日本,出国
踢球的往往是非常年轻的队员,不但潜力大,进步也快,几年后自然
而然地提升了国家队的水平。
    马邦杰:中国球员到足球发达国家踢球“取经”,有百利而无一
害。人家比我们强,我们就要到人家那里去实地考察学习,不应拘囿
于一己之利。
    热点之五:从以前的“正摘牌”到今年的“倒摘牌”,中国球员
转会市场始终没有步入规范运作的轨道。应当如何看待这种借鉴NBA
却有悖国际足球惯例的转会体制?
    蔡拥军:转会制度的不完善是联赛制度不成熟最突出的表现之一
。引入转会制度,使足球人才流动起来,本是联赛的一大进步之一,
但是转会制度的不完善使得这种进步贬值了。实行摘牌制度的目的是
限制转会过程中的幕后交易,但这个目的并没有达到,幕后交易只不
过更隐蔽罢了。其实要限制转会过程中的幕后交易和运动员收入的过
度膨胀完全可以采取别的办法,比如加强和规范俱乐部的制度建设,
尤其是俱乐部的财务制度,这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汪涌:这些都是中国足协冠之以“中国特色”搞出来的名堂,是
浓厚计划经济色彩的产物。它有一个严重的弊病——即无视作为这个
项目参与的主体之一俱乐部和运动员的根本利益。欧盟出台“博斯曼
法”就基于一个出发点,即尊重球员作为一个劳动者的基本权利。
    马邦杰:中国的“摘牌”转会制引发了“哄抬物价”、“打点过
路费”、“抢婚”、“闹离婚”等让人啼笑皆非的故事。不论“正摘
牌”还是“倒摘牌”都有悖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自由流动的原则,都
难免引发一幕幕“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个人悲剧。
    热点之六:在中国女足萧条、后继乏人的背景下,孙雯当选国际
足联“本世纪最佳女足运动员”,是否会成为中国女足的世纪绝唱?
    汪涌:孙雯是中国女足乃至世界女子足球运动开展以来涌现出的
“贝利”、“马拉多纳”式人物。如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她不仅是
中国女足的绝唱,也是世界女足运动的绝唱。
    但如果具体到中国女足运动的前景时,我并不持悲观的态度。无
论从市场化程度还是普及程度上看,中国女足运动所拥有的人才、机
制还有相当的生命力,“三集中”的传统方式仍然可以、也可能制造
出新生代的优秀女足球员,甚至是孙雯式的人物。
    蔡拥军:现在世界女足运动的发展速度加快,如果我们不紧紧跟
上,孙雯的当选极有可能就是中国女足的世纪绝唱。我觉得中国足协
应该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在女足(包括男足的青少年)上面投入再多
一些。当然,女足运动要想真正有所发展,归根结底还是要靠自己打
开市场。
    马邦杰:悉尼受挫之后,中国女足“黄金一代”的辉煌已成往事
,势必将迎来一个低潮期。这段时间可能会很长。
    热点之七:中国足协“秦皇岛会议”已确定将重点转向青少年人
才的培养,如何评价这一举措?
    蔡拥军:职业联赛红红火火,青少年足球却无人关注,可谓近年
来中国足坛的怪现状之一。重视联赛却忽视了青少年的培养,无异于
缘木求鱼。大连足球的盛衰就与是否重视后备人才培养唇齿相依。我
认为把青少年足球人才的培养提到任何一个高度上都不为过。
    汪涌:这可以说是转移视线的一种做法。因为对职业足球而言,
是一个系统工程,纲举才能目张。推行职业足球的可行性就是因为这
一改革符合了足球运动本身发展的规律。运用市场规律和市场之手来
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才是关键所在。
    营造好这一巨大的市场,将会形成良性循环,自发地吸引越来越
多的投资者涉足这一领域,自发地吸引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热爱这一运
动。做好做大一个健康的中国足球职业联赛,才是带动青少年足球运
动发展的根本,使诸如青少年后备人才建设等众多难题迎刃而解。
(附图片)


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