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


【日期】= 2001.01.01
【期号】= 2301
【标题】= 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版次】= 08
【版名】= 新世纪特刊  辉煌“九五”
【作者】=
【专栏】=
【正文】=
 

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2001.01.01)

   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本报讯 “九五”期间,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驶入了快车道,快
速发展。
    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农业发展外部环境得到改善。一是积极稳
妥地开展了土地延包工作,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健全和完
善。二是社会化服务功能不断增强,经济合作组织逐步发展壮大。三
是减轻农民负担工作成效显著。四是农村财务管理工作走上规范化轨
道。全市建立起了村财乡管、定期审计和村会计乡聘任的“三位一体
”农村集体财务管理体制。五是圆满完成了农村合作基金会清理整顿
工作。对全市39个农村合作基金会进行了清理整顿,有效地防范和化
解了金融风险。六是农业法制建设得到不断加强。加强农业法律法规
知识的宣传,提高全社会的农业法制意识,增强依法治农、依法兴农
的自觉性。
    狠抓农副产品有效供给,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业部门充分
发挥职能作用,超前分析研究生产形势,制订生产计划、技术方案和
对策措施,紧紧把握农业生产主动权,依靠科技增产增收,农业生产
逐年上台阶,主要农产品有较大幅度增长。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790
元,比1995年增长70. 5%。
    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农业建设步伐加快。一是围绕主导
产业,膨胀基地规模,提高产品档次。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饲料
专用玉米、优质出口水稻、新型抗虫棉、以色列特菜等优良品种。二
是龙头企业规模和带动能力进一步扩大。目前,全市各类农产品加工
运销企业已发展到近300家,带动了近10万农户参与经营。三是市场
体系渐趋完善。目前,全市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已发展到35处。
    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显著提高。一是加大农
业科技知识的传播力度。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广泛传播
农业科技知识,相继开通了广饶县、东营区农技推广服务热线和东营
农业信息网,拓宽了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渠道。二是搞好农业教育
和技术培训。通过多种形式送科技下乡,累计培训农民57.9万人次。
全市3925名农民获得绿色证书,4名农村妇女被评为全省科技女状元
,6名农民被评为全省学科学用科学标兵。三是大力实施良种产业化
工程。主要农作物良种统供率大幅度提高,2000年小麦、玉米、棉花
、大豆、水稻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9.5%、100%、99%、98.5%和9
8%。四是大力推广先进实用农业技术,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逐年提
高。
    突出主要产业,种植业结构调整迈出重大步伐。一是粮经比例趋
向合理。二是农产品品质结构逐步优化。三是瓜菜产业迅速膨胀。五
年间,全市瓜菜种植面积增长143%,总产增长182%。
    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在兴修水利、
增强蓄水能力、改善灌排条件、搞好农业综合开发的基础上,为提高
土地生产能力和农副产品质量,“九五”期间,着重抓了地力培肥和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大力实施“沃土工程”,土壤有机质、氮、
磷含量分别比1995年增长20%、15%和50%,耕地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全市划定基本农田300万亩,并实行严格的保
护制度和动态监测制度。组织实施了广饶县省级生态农业试点县和农
村能源综合开发县建设。通过五年建设,广饶县高产稳产田面积提高
了26个百分点,农产品商品率提高了15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翻
了一番多,森林覆盖率提高了3. 4个百分点,农村新能源及商品能源
利用提高了22个百分点,农村环境大为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无公害农产品开发收到明显成效,5种农产品先后获得绿色食品标
志使用权,带动了15万亩绿色食品原料基地的发展。 (本报通讯员


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