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


【日期】= 2001.02.02
【期号】= 2322
【标题】= 达·芬奇:文艺复兴时期的博学者
【版次】= 03
【版名】= 黄河口导刊  博采苑
【作者】=
【专栏】= 人物画廊
【正文】=
 

达·芬奇:文艺复兴时期的博学者

  (2001.02.02)

   达·芬奇:文艺复兴时期的博学者
    从来没有一位艺术家像达·芬奇那样无愧于“天才”的称号。和
莎士比亚一样,达·芬奇出身卑微,却成为驰名天下的艺术大师。他
出生于托斯卡纳地区一座名叫芬奇的小城,是当地一位律师的私生子
。他的父亲承认他,并且出资让他接受教育,但是我们还是会怀疑,
达·芬奇思维中不同寻常的自闭性是否受到了他幼时模棱两可的身份
的影响。这位不折不扣的博学者简直有太多的天赋:歌喉出众,体魄
强健,俊美绝伦,数学优异,富于科学探究的胆识……不胜枚举。才
华的过剩致使他轻视自己的艺术才能,甚至很少完成一幅画,有时还
喜欢做一些鲁莽的技术试验。比方米兰市格拉齐耶的圣马利亚教堂的
那幅《最后的晚餐》就因为他在湿壁画底子制作上独出心裁,现在颜
褪色衰,几乎看不见了。
    然而,我们抢救出来的几件作品仍是有史以来最眩目的诗意画作
。《蒙娜丽莎》太出名,反而使自己处于“不利地位”。满怀敬畏的
观光者只能在攒动的人头中透过厚玻璃欣赏她的尊容。人们想尽一切
手段复制它,却丝毫不能削弱它的魔力。所有理解的企图都是徒劳。
这是一幅只能默默凝视的作品。
    达·芬奇三幅最著名的女子肖像都暗藏着一种渴望。这种神韵在
《切奇莉娅·加拉拉尼》中表现得最有感染力,在《蒙娜丽莎》中最
神秘,在《吉内弗拉·德·本齐》中最具有对立性。我们很难长久地
凝视《蒙娜丽莎》,因为对它有着太多的期望。也许那幅不太出名的
《吉内弗拉·德·本齐》可以让我们看得更真一些,它具有一种为达
·芬奇独有的、让人魂牵梦绕的非尘世之美。
        含而不露的个性
    《吉内弗拉·德·本齐》的主人公既不带蒙娜丽莎内心深处的暗
笑,又没有切奇莉娅温柔的顺从,这位年轻妇人柔美的阴郁目光越过
我们,嘴唇敏感的曲线现出毫不迁就的不悦。她挺直修长的脖颈,昂
起骄傲而完美的头颅。她似乎眯着双眼,容忍着画家和他的艺术。精
微的鬈发像瀑布一样从光洁动人的额头两边流泻而下(顺便说一句,
这个额头属于那个时代最富才华的知识分子之一),背后杜松针叶的
排列与发鬈微妙的涡卷相互呼应。
    荒寒的池水、如烟的薄雾、幽暗的树木、止水中的倒影,围绕、
映衬着这位女子。对于画家来说,她是实在的血肉之躯,却又无法洞
穿。她的完美令他沉醉。他观察并为我们描绘出那薄如蝉翼的紧身胸
衣和颈部泛起的红晕。她最真实的一面恰是她掩盖的一面。达·芬奇
向我们展示的正是她掩盖的一面:一种不为他人窥探的自我专注。
  (摘自《读者文摘》2001·1期)
(附图片)
    蒙娜亚莎  达·芬奇  作


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