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


【日期】= 2001.06.02
【期号】= 2424
【标题】= 端正“品牌心理”
【版次】= 02
【版名】= 综合新闻
【作者】= 李树柯
【专栏】= 芳草地随笔
【正文】=
 

端正“品牌心理”

李树柯  (2001.06.02)

   端正“品牌心理”
    □ 李树柯
    现在,有种奇特现象:一方面,国内一些厂商纷纷给自己的产品
起洋名,另一方面,许多舶来品却一个个取起了中式“姓氏”,如约
翰逊叫杨森,史泼力特叫雪碧,还有“庄臣”、“奥妙”、“果珍”
等,让中国百姓浑然不觉其“洋”味。
    这是一次国货与洋货“品牌心理”的大换位。
    孰优孰劣,众说纷纭。有人说,国货起洋名,体现了国货敢与洋
货“叫板”的信心;更多的则认为国货取洋名是缺乏自信的表现,丧
失了品牌“贴近性”优势,不合时宜。
    笔者认为后一种说法是很有道理的。时下,不少国货已赶上了甚
至超过了洋货,一些洋货已经受到消费者冷落。这一事实说明,人们
图的不再是什么“洋品牌”,而是品牌背后精湛的工艺和上乘质量。
国货质量提高了,又发挥好价格和服务上的优势,国人自会踊跃购买
,无需挖空心思给国货戴顶“洋帽子”。
    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商品文化,品牌是这种文化的体现。叫得响
当当的国货精品如熊猫电子、解放汽车、联想电脑、澳柯玛系列、中
华牙膏、六神丸等,无不是中国品牌。中国人看着这些品牌有一种文
化上的认同和亲切感,这就是品牌“贴近性”。既然洋老板都知道采
用“贴近性”原理,我们的企业为什么要放弃这种优势呢?

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