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


【日期】= 2001.08.03
【期号】= 2476
【标题】= 《半个女人》的得与失
【版次】= 04
【版名】= 黄河口导刊  新淤地
【作者】= 潘京 刘焕荣
【专栏】= 说我说你
【正文】=
 

《半个女人》的得与失

潘京 刘焕荣  (2001.08.03)

   《半个女人》的得与失
    潘京 刘焕荣
    冰珂的长篇小说《半个女人》出版了。《半个女人》像是作者从
生活积累的包囊中清理出的一堆垃圾,借着这一影像,人们清楚地看
到了某种客观存在着的社会现实。
    小说《半个女人》以大雅的语言写了一个大俗的故事,用现代人
已鲜用的章回体写了一个现代人司空见惯的社会场景。它的题材、构
思、艺术手法以及揭露的勇气和写作的才气给读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小说的成就是显而易见的,遗憾的是作品过于迎合世俗的态度以
及潜伏于创作中的浮躁情绪,模糊了作品的立意,使得主题的开掘浅
尝辄止,随着作者对“高度”的放弃不断跌落,降低了应有的批判力
度。使一部具有艺术潜质的文学作品失去了它应有的荣誉,最终被归
于“通俗小说”,与真正意义上的艺术作品擦肩而过。
    小说以女主人公的遭遇为主线,环绕着这一主线,对社会的阴暗
面,对不同社会背景下的不同身份的人物的劣性作了异常深入和精彩
的剖析:小人物的自私与猜忌,官场中人的道貌岸然,为人师者的变
态心理,做公安的薄弱意志,艺术家的矛盾与彷徨,商者的精明与算
计,评论家的逢场作戏,修行者的虚幻与自戕。人性中的愚昧和劣性
被揭示得一目了然。值得肯定的是作者对特定场景中人物心理的描写
反映了特定时代背景下人物的文化特征,使作品的文学性与社会性结
合得极为紧密,从而使小说具备了极强的现实意义。
    小说中无处不在的人文关怀非常可贵,但缺乏深度,这表现在作
者对人物命运的安排上。
    女主人公经历的错综复杂的人生遭遇,使她的灵魂和肉体经历了
一场炼狱般的折磨和拷问,遗憾的是这个过程不是一个不断新生的过
程而是一个不断下坠和自我毁灭的过程。性的连环错位发生在一个特
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下,悲剧似乎是不可避免的。然而,除了客观的
不为人力所左右的因素之外,人的自身因素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
。可惜的是作者在感叹其才其貌的时候忽略了在这才貌的背后所缺乏
的。才与貌毕竟不是人的品格中最重要的。因此在女主人公历尽千辛
万苦,最终走向自杀之后,她未能唤起人们的同情。在一场缺乏理智
与智慧的挣扎中,对死亡的选择,使人物身上仅存的一点光彩也熄灭
了。
    创作一部悲剧的真正目的,不在于让人们沉湎于悲剧,把玩于悲
剧,而在于让人们从悲剧中发现生命存在的真正意义,打开悲剧的套
锁。
    我们毕竟不能脱离开一篇小说的内容去奢谈艺术手法,再高超的
技巧,再与众不同的表述,再赋有才华的语言,倘偌它表述的只是一
个平庸的事件,满足的仅仅是人们的猎奇心理,而不能使情感从中得
到升华,那么这种作品如何长久地深入人心?在商品经济时代,社会
风气精神气候的大海往往会消蚀掉艺术家的个性,让艺术个性淹没在
风气时尚之中。
    假如这部小说的视点再高些,再远些,它给人们留下的印象也将
更深刻些。

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