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


【日期】= 2001.08.21
【期号】= 2491
【标题】= 半个世纪的痴情——记东营区政协常委、高级农艺师隋新培
【版次】= 01
【版名】= 要闻
【作者】= 张松 杜大庆
【专栏】=
【正文】=
 

半个世纪的痴情——记东营区政协常委、高级农艺师隋新培

张松 杜大庆  (2001.08.21)

   半个世纪的痴情
    ——记东营区政协常委、高级农艺师隋新培
    本报记者 张松 通讯员 杜大庆
    编者按 这是一个普通科技工作者的故事,没有惊天地、泣鬼神
的壮举。但从这些不起眼的小事中折射出一个深刻的道理:尽职责执
着而不浮躁,干事业踏实而不轻佻。科教兴市,需要千千万万个“隋
新培”。
    在人的一生中,总有令人痴情的事儿。
    他,投入全部身心痴情的是与土坷拉打交道——农业科技的研究
与推广。虽然,年轻时对事业的满腔热忱在逆境中经受了煎熬;虽然
,冤案平反之时,他已进入了“知天命”之年;虽然,由于长期的磨
难,使他落下一身陈疾。可是,他痴情不改,热情不减,雄心犹存,
在几近夕阳的人生旅途上,延续着永恒的痴情。
    他就是东营区政协常委、退休干部、高级农艺师隋新培。
                    (一)
    现年66岁的隋新培,1951年7月参加革命工作,起初任税务干部
,后来经过惠民地区农经管理干部培训班培训,调到高青县农业局工
作。这时,风华正茂、热情奔放的他,一门心思扑在农业科研上。谁
曾想,1958年的那个历史错案,让他经受了4年的“劳教”。1962年
,失去了工作、刚刚在心灵和精神上受到创伤的隋新培,回到了生他
养他的家乡小杜村,回到了那些纯朴宽容而又亲切的父老兄弟面前。
看着隋新培长大的乡亲们并没有因此岐视他,反而处处关心他、照顾
他,千方百计从生活上体贴他。越是这样,隋新培越是感到坐立不安
。他看得清清楚楚:“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秋天一片光”的盐
碱地,使村里的乡亲们依旧过着贫困的生活。对农业科研特别热心的
他暗下决心,想方设法改造盐碱地,让乡亲们从盐碱地上,看到改变
家乡贫穷面貌的希望。为此,他也顾不上什么所谓的“身份”,软磨
硬缠,请求村党支部批准,划出了一块被称为“死碱场”的地当试验
田,他如获至宝。这年冬天,他拼上了,寒风里,削高填洼、整平深
耕、灌排压碱;一开春他就忙活着播种、施肥,精心侍弄着这块寄托
了他无限希冀的土地。一年下来,经他整治的荒碱滩地奉献出喜人的
果实,种植的水稻、玉米、高粱获得丰收,更重要的是为大面积治土
改碱探索出了一条新路。隋新培改造盐碱滩的成功,点燃了全村人脱
贫致富的一盏灯。这年秋后,全村男女老少齐出动,根据村里的统一
规划,向盐碱滩宣战,苦苦奋战一个冬春,平整治理土地400多亩,
第二年春天种上了水稻、玉米和棉花等农作物,在那些日日夜夜里,
他一时一刻也离不开田间地头,精心观察,跟踪记录、指导农民科学
管理。这年秋后,全村一举获得了总产粮食25万斤的好收成,比上年
增产15万斤。从此,他所在的小杜村被誉为“盐碱地上的一枝花”。
    1968年底,农村掀起了大搞农用菌肥的高潮,小杜村也办起了“
5406”菌肥生产厂,并挑选善于钻研科学技术的隋新培担任了实验队
队长,从事作物田间试验和农用微生物生产、试验。尽管条件十分简
陋,但凭着他那股敢想敢干的闯劲,小杜村的科学试验工作搞得特别
红火,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生产。为此,公社多次在这里召开现场会,
推广他们的经验,被树为样板。隋新培出名了,很快被委任为公社农
技网长。这期间,他积极深入到各村田间地头,进行杂交玉米、杂交
高粱制种技术的指导工作,使原牛庄公社19个村普及了杂交粮种,提
高了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这一年,原惠民地区农业技术部门来此组
织了现场会,在全地区推广了他们的先进经验,隋新培在大会上作了
典型发言。
                  (二)
    有时候,一个人的命运并不是自己的主观愿望所能左右的了的。
就像演员,无论是喜剧还是悲剧,只要入了戏,你就要带着行头义无
反顾地演下去。1985年,隋新培被聘为牛庄镇科技站站长。
    担任科技站长后,他深感责任重大。农民因科学技术匮乏严重制
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此,他在全区创办了首家“农业科技综合服
务站”,通过培训农技人员、举办新技术应用培训班、编印“明白纸
”、科技赶集、科技讲座等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将科技知识送到农
民手中。1987年,随着党的政策的深入落实,隋新培的冤案终于得以
平反昭雪,恢复了公职,办理了退休手续。韶华流逝,桑榆暮景,但
他壮心不已。为了自己钟情的事业,为了实现自己的心愿,他要把全
部的心血与热诚化作一个个音符,谱写新的乐章。
      为拓宽科技服务领域,他积极与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联系
,并承担了中科院棉花研究所100多个棉花品种耐盐碱种质筛选攻关
课题、莱阳农学院抗旱小麦新品种比较试验项目、东营区农牧局“吨
粮田开发”项目、东营市棉办“棉花摘早蕾试验”等十几个高科技试
验课题,他都按照项目设计要求出色地完成,并为东营区粮食、棉花
新品种的筛选推广积累了科学的理论依据。1993年,隋新培主持的棉
花品种耐盐碱种质筛选攻关课题,试验基地设在四干以北的东隋、西
隋、牛庄、小宋等村地片。为了获取可靠的科学数据和产量指标,探
究棉花在盐碱地上的生长发育规律,他经常骑自行车深入到田间地头
,头顶炎炎烈日,一蹲就是四五个小时,数枝条、点铃数、量株高,
然后汇总整理材料,编写调查报告。有一次,他老伴在家打吊针,为
了不使调查试验中断,确保数据的完整、可靠和连续性,他安排好家
人照料,骑上自行车就从家中出发,到田间继续他的棉花耐盐碱发育
情况调查。等天黑回到家中,老伴因病情加剧,已送往医院治疗。就
是这样,经过历时三年的努力奋斗,试区内10000亩棉花平均单产皮
棉达到95公斤,比试验前亩增皮棉15公斤,累计增收75万元。该项成
果被评为东营市科技成果三等奖,他作为首席研究人员受到表彰。 
1994年2月下旬,他在翻阅报刊杂志时,发现了一条外地种植特大铃
棉使农民致富的消息。急脾气的隋新培,在家中打扫了点盘缠钱,第
二天就赴特大铃棉花种植地区考察这种棉花新品种去了。在特大铃棉
花种植区,隋新培跑科研部门了解棉花的种植情况。为了慎重起见,
当他听说安徽宿州市曾引种过这个棉花新品种进行种植时,又二赴安
徽考察特大铃棉的引种情况。通过两次外出考察,达到心中有数后,
1994年3月下旬,他就马不停蹄地直奔特大铃棉花的良种培育原始地
引购原种。隋新培用一颗多发展良种棉花、多增加农民收入,用实际
行动报答父老乡亲们养育之恩的赤子之心,通过两赴外省考察,一次
外出引进良种,不仅使自己家中积蓄的近万元存款花得所剩无几,而
且由于超负荷运转,没规律的寝食,终于使这位60多岁的老人身体承
受不住了。他病了,病得很重,区里、镇上的领导们和乡亲们看到他
那消瘦的身影,都痛心地劝他:“好好歇着吧,这种棉花的事儿,只
要你吩咐一声,我们保险能干好”。可是,一心扑在事业上的隋新培
,他实在躺不住啊!结果,隋新培病了8天,打了8天吊瓶,硬是挺着
病躯和正常人一样地工作了8天。看着隋新培这样忘我地工作,有些
群众噙着热泪说:“有隋新培这样一个热心肠的高级农艺师,这真是
咱老百姓的福份啊”。辛勤的耕耘,换来了丰硕的成果。他引种的特
大铃棉,不仅具有根系发达,长势旺盛,不早衰,结铃性强,单株成
铃多,而且还取得了平均单产皮棉157.8公斤,增产181.9%的好效益
。他从1994年开始,还针对常规抗虫杂交棉品种普遍存在的因铃重偏
低,导致产量不高,影响棉农收入的问题,又着手收集筛选大铃棉作
杂交亲本,按照育种程序及配套技术,规范进行了人工授粉、种间杂
交的育种方法,经过6年的艰苦努力,成功培育出了一种具有中早熟
、大铃、抗虫、抗病、抗逆性强、优质、高产等优良性状集一身的“
95B—3”大铃抗虫棉新品系,有效解决了目前抗虫棉普遍存在的因棉
铃偏小,导致产量低而不稳、经济效益不高的问题,为棉花增产、农
民增收又做出了新的贡献。
                    (三)
    1994年,组织上考虑到隋新培已年逾花甲,再没白没黑的操心受
累,身体确实难以吃得消。因此,决定让他离开一线,回家休养。但
是对科技事业情有独钟的隋新培怎能闲得住呢?他又自筹资金一万多
元,成立了东营农业新技术开发研究所,自费办起了植物医院。
    近几年来,隋新培看到许多群众因缺乏科学种田知识,致使一些
农民错误地认为多施用肥料就能多产出粮食,甚至有相当一部分群众
把化学肥料当成庄稼的主要基肥;形成了有肥就追,越追越多,因此
,不仅使土壤越来越板结,土质逐年下降,还直接影响到了农作物的
产量和质量,而且增加了生产成本。针对出现的这些问题,他就深入
田间地头,对全镇规划种植的1.8万亩麦田地片,逐村逐地片进行普
查,取出土样,送往上级有关部门检测土壤成份及各类有机质含量,
然后,根据检测结果,把各村、各小组的土壤成份鉴定,以及所缺氮
、磷、钾比例搭配情况,及时绘制成表格,下发给各村及村民小组,
及时指导广大群众重新调整各种肥料的施用比例,从而使广大农民避
免了施肥的盲目性。
    牛庄镇种有冬暖式蔬菜大棚3000多栋,过去,菜农们一直认为西
红柿结的穗越多越好,因此,人们修剪时老是舍不得整枝、打杈、疏
花,尽其一窝风的长,导致西红柿一个个不是七歪八扭,就是果实干
瘪,色泽、口感都比较差,在市场上受到了冷落。针对这一问题,他
深入棚区,一边指导菜农多施有机肥,教育农民严禁使用催熟剂的同
时,一边推行了定产到棵,包产到棚的先进管理方法。隋新培根据各
个菜棚西红柿的长势及地力情况,根据不同品种,帮助菜农确定出每
株西红柿所留穗数和每季单棚产量,切实指导菜农围绕修剪管理确定
出斤数,采用合理密植、去枝透光,打杈疏果等实用技术,千方百计
除去多余的枝和果。他运用这种管理措施帮助菜农生产的西红柿,不
仅消灭了空心果,而且个头匀称、美观,着色好、含糖量也高,在市
场上成了抢手货。去年,谭家村农民张旭东运用此项技术种植的一栋
长100米、宽7.5米的大棚西红柿,每株按要求留15穗,每穗产西红柿
0.5公斤,不仅色艳口鲜,大家都愿意吃,非常好销,而且他整个棚
栽培的3000株以色列“144”西红柿,总产量超过2.2万公斤,毛收入
超过4万元,单棚一季效益就是未采取这项技术蔬菜大棚的1.3倍以上

    对工作认真负责,对事业兢兢业业。干,就要干出个样子来。这
就是隋新培的座右铭。近几年来,他创办植物医院、推广农业新技术
,遍及附近的十几个乡镇,仅此一项,就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创造
效益近5亿元,而他个人也因此减少收入7万多元。
    隋新培以他退休不退志、无私为民做贡献的高尚情怀和老牛自知
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的进取精神,象晚霞一样,映红了吕剧故乡
这块热土。他先后被山东省科技厅、农业厅等五个厅委授予“农村科
普教育先进工作者”,获得“全市农村科普先进个人”、“东营市农
业系统先进工作者”、“东营市十佳文明市民”、“东营区优秀政协
委员”等荣誉称号,东营区委、区政府为他颁发了“科技兴农贡献奖
”;他创办的“科技书屋”被评为1999年度全市“十佳文明新事”;
他的先进事迹,中央电视台曾于1999年10月作过专题报道;2001年,
他的先进事迹又被国家收入《中华英才大辞典》。
    对职责尽心竭力,对事业满腔热情;“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这就是隋新培——一个老政协委员、高级农艺师的风采。

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