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


【日期】= 2001.10.23
【期号】= 2542
【标题】= 科技创新:胜坨腾飞之源
【版次】= 01
【版名】= 要闻
【作者】= 蔡文龙 刘西光 曹景华
【专栏】= 中国人寿杯头条新闻竞赛
【正文】=
 

科技创新:胜坨腾飞之源

蔡文龙 刘西光 曹景华  (2001.10.23)

   科技创新:胜坨腾飞之源
    本报记者 蔡文龙 刘西光 特约记者 曹景华
    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已是不争的事实。近日记者在垦利县胜坨
镇采访时发现,在这里,科技创新与工业发展、农业进步的结合进入
了一个新的天地。
    据了解,近年来垦利县胜坨镇先后投入技改资金6亿多元,工业
生产总产值实现了年27%的增长速度,上缴税金占财政收入的90%以
上。2001年,全镇有四家企业获得ISO90002质量认证;三家企业获得
产品自营进出口权;与清华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石油大学等几十所
高等院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科研合作关系;几家企业创新项目如高分
子量聚炳烯酰胺等填补了国内空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一)
    作为胜利油田发祥地和主产区的胜坨镇,在发展中立足自身实际
,在积极推进产业结构创新,加快工业产业化进程中走的是一条超常
规、跳跃式发展的科技兴镇路子。
    工作中他们认识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培育具有竞争优
势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将是全镇工业发展的强大生命之源。在实
际行动中牢固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的思想,坚持“科技
先行”战略,把握工业和科技的融合点,制订落实优惠政策,鼓励和
扶持企业引进高新技术成果,研制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如今拥有固定
资产近20亿元,年创产值40亿元,利税4亿元的胜坨集团,其中名列
省500强企业的万达、胜通两大企业集团在发展中正是紧紧握住了科
技这把金钥匙,才实现了自身大的飞跃,而在1999年,胜坨人率先在
全市走出了产学研结合的新路子,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乡镇企业的规模、效益和产业结构才实现了大的突破。
    没有什么比胜坨人对科技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对科技力量的转
化体会更加深刻。面对知识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发展和中国加入
WTO的巨大挑战,胜坨人响亮地提出了“二次创业”的口号,奏响了
“科技促腾飞”的乐章。
    2000年在全市率先实施了以产学研结合带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战
略,积极组织人员走出去,走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了解科技信息,
掌握国家的产业政策,明确市场导向,为企业招纳人才、策划建立现
代化的管理运作机制,缩短科技与企业的距离。胜坨集团与清华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石油大学等几十所高等院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
关系,与北京化工大学联合成立了“北京化工大学——山东胜坨集团
高科技开发中心”,创造出了实施产学研结合的成功经验和产学研结
合的著名“东辰模式”。万达、胜通、东辰、环宇、新型电力器材厂
等龙头企业引进全国知名专家10余名、其他各类专业人才260余名。
    近三年来,他们累计向大院大所投入科研经费1000多万元,开发
转化高新技术成果8项;投资1.5亿元,实施新建和技改项目12个。目
前全镇已经构建起了以生物化工、精细化工、电器、电缆、新型材料
等为主导产业,100多个产品系列,300多个品种的企业群体,推出了
一批出口创汇产品。其中万达集团与沈阳及上海电缆研究所开发的潜
油泵引接电缆、特种电缆,与北京化工大学联合开发研制的高分子量
聚丙烯酰胺项目均填补了国内空白;胜通集团与北京化工大学联合开
发研制的年产四万吨的层状结晶二硅酸钠项目为国内最大规模的环保
型洗涤助剂项目;东辰集团开发研制的透明质酸及青霉菌丝体综合利
用项目为国内首创;环宇公司与青岛海洋大学研制的新型绿色表面活
性剂项目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二)
    强本固农,科技助推,是胜坨镇发展农业的基本思路。在发展中
他们依靠科技进步,产业化布局与专业化生产相结合,形成了水稻、
畜牧、水产、桑蚕、蔬菜五大主导产业和“西部粮桑瓜菜、北部稻桑
鱼蟹、东部粮稻畜牧”的总体格局,确定了重点推广鱼虾蟹稻生态兼
养、波尔山羊杂交改良、作物立体栽培等10多项农业先进实用技术,
使全镇农业实用新技术普及率达到85%以上,主要农作物良种普及率
达到95%以上。目前,科学技术对胜坨镇的农业贡献率达到35%以上,
全镇各类农业规模经营户达到460多户。
    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是胜坨人在农业上取得丰收的“法宝
”,胜坨人认识到科技推广的过程也是科技服务的过程,广泛开展科
技宣传、普及科技知识,仅今年上半年全镇先后组织科技赶集、科技
下乡6次,出动宣传车18辆次,制作科技展板80多块,发放科技宣传
材料一万多份。在这里,广大蚕农心里更清楚,如果没有镇蚕茧站及
遍布各村的近百名养蚕技术指导人员为广大蚕农提供产前、产中、产
后的全方位的技术服务,就不可能有全镇植桑养蚕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2001年春,镇财政拿出近50万元用于建棚补贴及技术人员报酬,
在科技服务推动下全镇出现了海东、王院、宁家等专业村及刘思清等
专业大户。紧抓园区建设,为科技进步提供有效载体。全镇在抓好养
猪小区、稻蟹生态养殖园基础上,镇村两级投入120多万元,建起尚
庄高科技农业规范园区,建设高科技大棚10栋,采用以色列无土栽培
和配套滴灌技术种植以色列蔬菜和部分花卉取得了成功,目前全镇已
形成了“农田标准化、操作机械化、服务社会化、农艺科技化、生产
专业化、农民知识化”的初步农业格局。
    “到十五末我镇计划实现社会总产值70亿元,其中工业产值达到
40亿元,财税总收入达到8000万元以上,力争一个亿。”谈及全镇的
发展前景,镇党委书记王秀华踌躇满志。良好的科技服务氛围、雄厚
的科技基础和高昂的精神状态,让人们相信科技创新将在这里奏响更
为雄壮的乐章。

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