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


【日期】= 2003.01.01
【期号】= 2902
【标题】= 拼出来的好日子
【版次】= 03
【版名】= 专刊
【作者】= 庞世乾
【专栏】=
【正文】=
 

拼出来的好日子

庞世乾  (2003.01.01)

   拼出来的好日子
  本报记者 庞世乾
    这是一组凝聚了心血和汗水的数字。去年,全市预计粮食总产76
.59万吨,油料总产1.25万吨,增产15.7%,棉花总产4.71万吨,增
产2.8%,瓜菜总产205.5万吨,增产4.1%。预计实现第一产业增加
值32.5亿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165元,比前年2981元增长6.2%

    这组数字来之不易。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使降水较常年偏少55
%,我市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面临着严重的挑战。然而,就在这种严
峻的形势下,市委、市政府正确决策,和农业战线上的干部群众、广
大农民一道,团结拼搏,艰苦奋斗,扭住农民增收这个牛鼻子,积极
调整产业结构,狠抓各项政策落实,战胜自然灾害,使我市的农业和
农村经济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拨动农业的增收弦
    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全市粮经比例由过去的52∶48调整到48
∶52,其中粮食作物减少3214万亩,棉花增加4.76万亩,成为1993年
以来播种面积最大的一年,使农民人均收入可达434元。瓜菜生产在
稳定面积的同时,突出了科技和绿色生产,全市绿色、无公害瓜菜生
产基地达到5万亩。牧草和冬枣成为结构调整的两大亮点,分别新增
面积5.5万亩和5.3万亩。
    全市在新增改良奶牛2100头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少了传统大牲畜
的存养量,同时,随着波尔山羊等优良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山羊存栏
比前年增长6.2%。渔业生产的重心逐步由海洋捕捞向海淡水养殖过
渡,水产品养殖业迅速发展,淡水养殖面积达到39万亩,比前年增长
3.6万亩,海水养殖面积达到94.9万亩,水产品养殖产量所占比重提
高了3.93个百分点。
          捅破增收的窗户纸
    积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突出抓好龙头企业、基地和社会
化服务体系建设,使得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新的突破。全市农产品加
工龙头企业已发展到276家,其中销售收入过500万元的达到99家。目
前,蔬菜、牧草、冬枣、桑蚕种植基地形成一定规模,也为农民增收
奠定了基础。
    围绕“菜篮子”以及名特优农产品,组织制定了20多项生产技术
规程和10项出口创汇标准,在大王、花官等重点乡镇建立了10万亩蔬
菜标准化生产基地,成为推进我市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
和效益,促进绿色农业有序发展的示范田。
            乐在农民的心坎上
    积极实施农村税费改革,搞好农民负担规范化管理,使得农民负
担减少。去年夏季,全市农民共承担各项税费总额7259万元,人均负
担69元,深受农民的欢迎。农村财务电算化进程不断推进,目前全市
所有乡镇、街道的农村财务计录工作全部实现了电算化,全市共有90
%的乡镇、街道完成了农村会计体制改革。
    结合农资市场特点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大力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
取得明显成效。截至目前,全市共检查农资经营点1300家次,抽查各
类种子950批次,查处360家不合格经营业户,查封、扣押各类农资产
品90余吨,案值58万元,受到了农民群众的欢迎。

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