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


【日期】= 2003.01.11
【期号】= 2911
【标题】= 思路一转换 债务变债权——利津县探索农村创收机制消化村级债务
【版次】= 02
【版名】= 综合新闻
【作者】= 张吉山 刘茂和
【专栏】=
【正文】=
 

思路一转换 债务变债权——利津县探索农村创收机制消化村级债务

张吉山 刘茂和  (2003.01.11)

   思路一转换 债务变债权
    ——利津县探索农村创收机制消化村级债务
    沉重的债务负担,无力再搞发展,怎么办?几年来,利津县开始
苦苦探索发展集体经济,消化村级债务的新路。几年来,他们坚持思
想创新,转变工作思路,通过采取集体入股创办企业、盘活村级现有
资产、发展科技示范园等方式,有效地增加了集体积累,使过去村里
一些想办无力办的大事难事迎刃而解。
    由集体以土地、厂房、设备、技术服务等方式参股联营,与个体
大户共同创办企业,效益分成,逐年积累,滚动发展。北宋镇西孙村
过去也是个“债务村”,振利粮油加工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振舜担任支
部书记后,带领群众大力发展个体私营和股份合作制企业,采取集体
入股的方式,民营企业发展到8家,工业年产值达到1.16亿元,村里9
5%的劳力在企业上班,群众致了富,集体经济也得到迅速发展,“
债务村”很快变成了“债权村”。有的村则采取集体与村民合作经营
的方式,通过租赁承包、股份合作等公有制形式,实现集体资产的保
值增值。利津镇崔林村先是投资100万元兴建了利达面粉厂,转包他
人经营,村集体收取承包费,后又利用收取的承包费和以土地资产入
股,与大户联办了纺纱厂、织布厂等企业,每年参与收益分配,集体
经济越积越厚。
    在农业综合开发、特色种植、畜牧水产养殖等领域,通过水利灌
溉、项目开发、良种引进等基础性投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盘活现
有闲置资产,收取一定的组织管理费用,实现群众致富,集体增收。
虎滩乡有个崔庄村,这个不足千人的小村,欠债达40万余元,银行天
天上门催债讨债要利息,村干部东躲西藏不敢露面。张秀俭接任支部
书记后,大搞农业资源开发,动用土方6万余方,开挖沟渠6100米,
铺设水泥管道100米,建桥涵闸数座,将村北500余亩荒碱地开发起来
,并确立了蔬菜、冬枣、大蒜三大主导产业,承包给种植大户。同时
,他们用足用活国家关于土地延包30年不变政策,一次性收取承包费
,以承包费抵顶村里债务,仅此一项,化解债务30余万元。在崔庄村
的带动下,又有67个村对荒碱地和撂荒地进行集体开发,然后承包、
租赁、拍卖给个体大户,增加集体积累。有的则采取集体与大户联办
的形式,发展起家庭农场、牧场、林场。
    大力创办村级服务实体或示范园区,为农民创收提供服务,增加
集体收入。部分邻近城区、中心镇的村,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兴
办房屋租赁、蔬菜保鲜、客运等第三产业,增加集体收入。陈庄镇韩
南二村发挥地处中心镇的优势,投资130万元在贸源商城建设商品楼
,全部安排本村群众租赁经营,不仅增加了群众收入,每年村集体可
增加收入20多万元。同时扶持群众沿辛河路建成商业一条街,从事商
品批发、饮食服务等第三产业。明集乡北张等村发挥土地资源丰富的
优势,与农民联合创办高效农业示范园,村集体出土地,负责生产资
料供应和产品销售,农民负责生产管理,收益部分村集体和群众按六
四分成,集体占60%,农民占40%。如今在利津,各种服务实体和中
介组织成为增加农村集体积累的强力支撑。
                      (张吉山 刘茂和)

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