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


【日期】= 2003.03.05
【期号】= 2953
【标题】= 我国崛起新产业工人群体
【版次】= 04
【版名】= 国内国际新闻
【作者】= 赵东辉  吴亮
【专栏】=
【正文】=
 

我国崛起新产业工人群体

赵东辉  吴亮  (2003.03.05)

   我国崛起新产业工人群体
    新华社广州3月3日电(记者 赵东辉  吴亮)随着我国市场经济
体制改革的推进,在城镇务工的农民数量正在不断增多,其数量已超
过城镇国有和集体企业的职工总数。工人队伍的构成中,农民工正成
为主力军。社会学家形象地将农民工称为新产业工人。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字显示,截止去年底,我国城镇国有和
集体企业的职工总数为8700万人。而农业部提供的数字表明,目前我
国离开户籍所在地半年以上,进入城镇在二、三产业单位打工的农民
工约9200万人。特别是在沿海地区,农民工的数量已远远超过传统意
义上的工人。如在广东省的深圳和东莞,农民工数量均超过600万人
,是本地户籍人口的4倍。专家估算,仅在广东、福建、浙江三省,
农民工数量约4000万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民工的数量还在继续增
加。而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国有和集体身份的职工占全国职工
总数的99.8%。
    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对大量产业工人的需求,导致工人队伍
构成发生这一巨大变化。目前我国一、二、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比例
约是50∶23∶27,而在上世纪80年代的香港,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
比例就超过50%。我国二、三产业在吸纳劳动力方面还有巨大空间。
    新产业工人对沿海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难以估计的巨大贡献
。以广东省经历的大的农民工浪潮为例:1988年全国各地南下的农民
工突破百万;90年代末期外省民工则突破千万,加上本省的农民工,
目前广东省进城务工的农民有2600万人。与此相对应,改革开放初的
1978年,广东省的GDP不到200亿元;1988年突破1000亿元;2001年则
突破了1万亿元。据经济学家估算,农民工对广东GDP增长的贡献率约
为25%。
    农民工干的是城里人不愿干的最苦、最脏、最累的活儿。广东省
劳动与社会保障厅的调查表明,他们当中65.5%的人从事苦、脏、累
、险的工作,80.5%的人每天工作10到14小时,47.2%的人没有休息
日。广东团省委去年对进城务工青年收入状况的调查显示,进城务工
者每月收入在400至500元的占53.3%,800至1200元的占11.2%,而2
000元以上的只占4.9%。
    尽管如此,打工正在改变千千万万农民的命运。在东莞五星太阳
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记者随机采访了10多位农民工,他们谈起打工
生活体会时,用得最多的字眼是“开眼界了”、“脑瓜灵了”、“家
里日子好过了”。生产部保温组组长谭多俊,来自湖北江陵县农村,
他每月给老家的妻子、父母汇款达1000元,而只留给自己二、三百元
的最低生活费。这家公司有80%的民工,每月给家里的汇款都在200
元以上。据东莞市邮政局统计,去年仅外地打工者通过邮政系统寄回
家乡的钱就高达130亿元,这还不算逢年过节带回家的现金。
    中国社会学会长陆学艺说,至“十五”期末,我国农村新产生的
富余劳动力约为3.9亿人,这些人中的相当部分将到城镇寻找就业机
会,加入新产业工人队伍。
    然而,记者采访中发现,当前新产业工人的生存状况、成长环境
还不尽人意。新产业工人没有当前国有大中型企业职工的基本社会保
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常常得不到有效维护,工资被克扣拖欠、工伤无
人管的情况屡屡发生。
    值得重视的是,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针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技术
培训机制,农民工对自身的职业选择还处于比较盲目的状态。去年底
,有关部门评选中我国101名工人“技术能手”,其中竟找不出一个
农民工。

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