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


【日期】= 2003.03.11
【期号】= 2958
【标题】= 是什么激活了大滩涂?
【版次】= 02
【版名】= 综合新闻
【作者】= 孟维芳 刘志国 王振乐
【专栏】=
【正文】=
 

是什么激活了大滩涂?

孟维芳 刘志国 王振乐  (2003.03.11)

  是什么激活了大滩涂?
    河口区拥有254.37公里长的海岸线,拥有滩涂面积97万亩,海水
中有着丰富的生物资源,非常适合鱼、虾、贝、蟹类的生长繁殖。过
去,河口人一直“抱着金饭碗讨饭吃”。如今,薄水碱滩变成了金水
银滩——
  “黄金地”喊“冷”
    黄河奔腾入海,从黄土高原带来大量的泥土和丰厚的有机质,从
而使入海口两侧海岸成为全世界为数不多的泥质浅海滩涂之一,又由
于黄河口开发刚起步,污染少,这里成为全世界少有的贝类天然生长
繁育地之一,生长着43种贝类生物。因此这里漫长的海岸线成为一方
黄金地:河口区水产局的科学试验表明,一亩浅海海底放养贝类苗种
150公斤,成本3000元,三年后就可以获贝类2000公斤,收入45000元
,投入产出比例达1∶15。
    然而,就是这样一方投资的黄金宝地,过去备受冷落:这片优质
海岸70%在河口区,就以河口为例,该区有97万亩滩涂,到1999年只
开发了8万亩,其中外来客商只开发2万亩,开发面积只有8%。人们
不禁要问:为什么这样一方黄金宝地,却绝大部分长期处于荒芜状态
呢?
    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河口区地广人稀,人力财力有限,无力开发这
么大面积的浅海滩涂。据粗加估算,一吨贝类苗种一万多元,只能投
放七八亩的浅海滩涂,目前的开发能力已达到极限,依靠本地群众再
也难以扩大开发面积,而政府财政也无力参与,由于地广人稀,沿海
群众多年一直习惯于原始的采捕方式,缺乏浅海护养、科学牧海的观
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对虾养殖热曾经唤醒了这片土地,但不久而
至的暴发性虾病使这片土地又归于沉寂随着我市“大招商、大开放、
大发展”战略的实施,昔日沉寂的滩涂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机。
  小卤虫激活大滩涂
    在河口区的广袤滩涂上,极适宜生长一种小型甲壳动物——卤虫
,这种小虫子过去是“藏在深闺人未识”,又名丰年虫,是一种生长
在高盐度海水中的微生物,是虾、蟹类天然的饵料,特别是卤虫卵是
虾、蟹孵化的最佳开口饵料。这种过去没有被人们所重视的小虫,如
今却激活了万亩大滩涂,成为河口区滩涂开发的亮点。
    这几年,随着海水养殖的发展,育苗业需求增加,加之国外主产
地的美国盐湖城受污染,卤虫卵产量锐减,致使其价格大涨、出口量
猛增。具有得天独厚条件的黄河入海口开始将过去渔民零星采捕、加
工卤虫卵当作一个产业来培植,出现了多形式,多渠道开发养殖的局
面。大面积兴建卤虫养殖池。1999年泰国伦敦商业两合公司投资2000
万元,在东营市河口区承包3万亩滩涂,开发养殖卤虫,这是外商自1
999年以来在河口区滩涂地上投资兴建的第26个卤虫养殖项目。
    截至目前,整个河口区已建成和将建成的卤虫养殖基地达18万亩
,年可生产卤虫卵200吨,实现产值4000万元。今年全区计划将养殖
面积扩大到30万亩,年实现产值2亿余万元,准备建成全国最大的卤
虫卵养殖出口基地。
    可以说,一条小虫成就了一个新的产业,当地农民在致富的道路
上又多了一条新的渠道。同时,也激活了沉寂的万亩滩涂。小文蛤带
“火”大滩涂
    如何向大海要饭吃,要效益,那是一门实实在在的学问。抱着金
饭碗不能当饭吃,黄河口人终于为自己多年守望的“待嫁女儿”设计
了前程。制定出台了专项政策,并通过各种媒体扩大对外宣传,实施
大招商、大开放战略,为外来投资的客商提供一切便利服务。在工作
中,他们狠抓科技普及,努力提高渔民的科技素质,帮助养殖业户订
阅各类水产养殖等方面的报刊杂志,定期举办水产养殖培训班,不定
期发放科学养殖、新品种推广等实用技术材料,组织科技人员深入池
头塘边进行现场技术指导。进一步加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先后设立
了渔技服务站,成立了海洋与水产研究所,建起了水质化验室和实验
基地,在全区形成了区、乡两级科技服务网络体系。该区还专门成立
了由30人组成的浅海滩涂护养管护队,负责在浅海巡逻,成立了鲜货
销售公司。河口区本着一切为了客商,为了一切客商,为了客商的一
切的服务要求,不断完善对投资商的服务。随着大开放、大招商工作
的全面铺开和“三优”环境的不断优化,滩涂开发成了中外客商投资
的热点。
    该区先后与省海洋与水产厅、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省海洋与水产
研究所等单位进行科研攻关,鱼、虾、贝立体混养,文蛤暂养,活沙
蚕暂养等科研项目获得成功,以新户水产品加工厂和太平冷藏厂为依
托的文蛤暂养出口,年销量在800吨以上。目前,这个区护养文蛤资
源达50万亩,年出口量8000吨,创汇2000万美元。一些有远见的养殖
户也把目标定在了搞深加工和创名优特新产品上,搞品牌战略,要让
黄河口文蛤浩浩荡荡走出了河口,走出山东,走出国门。令人欣喜的
是,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消失了五、六年的的重0.25公斤以上的大
文蛤,如今又在河口区浅海滩涂重新出现,文蛤采捕户们采捕时惊喜
地发现了很多0.25公斤以上的大文蛤。文蛤,俗称“花蛤”,素有“
天下第一鲜”之称。文蛤是广温、低盐、半咸水贝类。它生长在有淡
水流入的近海、内湾及河口地区。河口区的沿海滩涂,都是由黄河带
下的泥沙淤积而成的,滩大水浅,是各种浮游生物迅速生长的最佳环
境,自然这里也就成了文蛤得天独厚的索食场和繁育地了。目前文蛤
的市场价已由6年前的1元1斤,上升到15元1斤,而且供不应求,市场
潜力可谓巨大。全国贝类苗种80%产于黄河口,对外出口这里也占到
40%。小文蛤带起大经济,目前,河口区建成了全省最大的20万亩文
蛤富集区,人工文蛤繁育被列为省级重点开发项目。
    目前,河口区水产业产值超过了农业总产值的一半,全区依靠发
展水产业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就有200多户,新户、太平、义和等
乡镇从事季节性海产品捕捞、运销的农民达2万余人,仅此一项,人
均纯收入在1000元以上。
    蔚蓝的大海,广阔的滩涂,正以崭新的面貌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的人们创造着一笔笔巨大财富,成为了沿海居民的“聚宝盆”。
            (孟维芳 刘志国 王振乐)

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