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


【日期】= 2003.05.06
【期号】= 3004
【标题】= 烟贩→广告→董事长
【版次】= 08
【版名】= 黄河口晚刊 体育世界
【作者】= 张锦桥
【专栏】=
【正文】=
 

烟贩→广告→董事长

张锦桥  (2003.05.06)

  烟贩→广告→董事长
    像许多人一样,对金钱求索成了郝海东奋斗的另一条轨迹,不同
的是,他做得更坦然、更有效,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在为他的球技赞
叹的同时,一转眼,他已经作为拥有数亿资产的沿海集团董事长出现
在公众的眼前。于是有人说,如果郝海东当年不是选择踢球,而是选
择经商,那么他也一定会成为一位杰出的经济明星,因为他身上具有
这种素质。
    1970年出生的郝海东与那个年代所有普通家庭里的孩童一样,对
贫穷有着深切的记忆。据说他的父母也曾经为了海东成长过程中所必
须的营养而一度节衣缩食。不同的是,海东把10岁以前这种对贫困的
记忆化成了对富裕的奔袭,机警的致富意识和有效的致富行动使他在
年仅33岁的今天成了国内足坛首屈一指的绿茵大亨。
    海东16岁那年有一次随队赴广州比赛,在花城的街头他发现万宝
路等各种外国香烟的价格要比自己所在的城市便宜很多,他当即就向
广州的亲友借了5000块钱,买了许多香烟带了回来,一倒手净挣3000
元。那个时候这笔钱对一个16岁的孩子来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难怪
身边的伙伴们曾羡慕又嫉妒地喊他“烟贩”。
    笔者曾经和海东谈过一笔买卖,尽管失败了,却印象极深。那是
1997年,海东27岁的时候,一位广告界的朋友求我与海东联系为一家
防盗门厂做电视广告。当时海东刚刚从八一队转会到当时的万达队。
据说海东在八一队的时候,每年只有不到10万的年薪,而且这还是依
靠1994年实行职业化,而那个时候万达队的主将徐弘仅在1994年当年
就获得了30万元收入。所以不少人认为郝海东加盟万达其实是冲钱去
的。也因此我们对与海东的广告谈判非常有信心。开始的时候的确很
顺利,海东很认真地对那个电视广告提出了一些建议,并且仔细地安
排了自己的拍摄时间,但是最后一谈到价格海东勃然变色,他很疑惑
地盯着我们问道:“20万?这也太低了!”海东认真地讲道理,大意
是说,歌星、影星们做广告一般都得上百万,他作为第一个做广告的
球星不能带这个“物美价廉”的头,要争一口气,云云。
    后来的一段时间里,和我一起与海东接触的一位同行大概因为未
能从这宗失败的联络中挣到钱,恼羞成怒,发表了一篇报道,含蓄地
披露郝海东在北京拥有一幢豪华别墅,光是装修就值60多万。这在当
时讨论“限薪令”的舆论背景下该算是海东的负面新闻。海东找到我
,很认真地说,“你们记者别搞那些没有用的,即使我有别墅,也不
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没偷、没抢、没漏税,也不算资产来历不明,有
钱的朋友送我的,怎么了?不信你等着瞧,几年之后,我会有许多许
多的钱……咱们现在都是吃足球这碗饭的,好好吃,别把它弄脏了。
”的确,短短四年过后,海东融资5000万,入主沿海集团,成了让人
瞠目结舌的董事长。
    在韩日世界杯开战之前,德国记者笔下介绍中国队的时候是这样
写的——“严格来说,中国队没有一个真正的球星,但他们中有五个
人可以共同分担这个角色,他们就是郝海东、孙继海……”在这篇满
是调侃的文章最后,骄傲的德国人终于真正地书写了他们的惊诧——
“需要注意的是他们的前锋郝海东,这位速度奇快的青年,竟然担任
着一家拥有数千万欧元资产的董事长,这在盛产足球豪华巨星的英国
和德国也是罕见的……”
    或许德国人永远不会理解像郝海东这样一个中国孩子的奋斗,足
球是他们的热爱,挣钱是他们的本能,踢球只是他们在一个年龄段的
工作,财富却需要他们求索一生。 (张锦桥)

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