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


【日期】= 2003.05.24
【期号】= 3020
【标题】= 为什么是昆山?——昆山市招商引资一瞥
【版次】= 04
【版名】= 要闻
【作者】=
【专栏】=
【正文】=
 

为什么是昆山?——昆山市招商引资一瞥

  (2003.05.24)

   为什么是昆山?
  ——昆山市招商引资一瞥
    4月的江南,油菜花艳得炫目。在江苏省的昆山市,更抢眼的是
星罗棋布的外企厂房。
    三井、住友、阿尔卡特、德古士……世界500强企业中,23家在
昆山投资。
    一个小小的县级市,三资企业有2900多家,合同外资额超过150
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超过67亿美元,是山东省除青烟威外14个市的
总和。
    昆山的崛起,是个奇迹。
    很多人来到昆山,带着同一个问题:创造奇迹的,为什么是昆山?
  “干起来再说!”
    回望昆山发展的足迹,每一步都不同凡响。
    时光退回到上世纪80年代初。和全国大多数县一样,昆山也只是
一个很普通的农业县,一年的工业产值只有几千万元,“突破1亿元
”是他们当年梦寐以求的目标。
    可到了2002年,昆山的工业产值突破700亿元,GDP是314亿元,
财政收入41.5亿元,一年进出口总额达85亿美元。
    20年,天翻地覆。改变这一切的,是昆山人超常的思路和过人的
胆识。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昆山人就意识到:单靠农业无法富民,经济
要翻番,工业挑重担!
    可是昆山当时的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工业如何挑重担?必须引进
外力促发展。
    1984年,国务院批准沿海建立14个经济技术开发区。昆山无光可
沾,却有招可学。
    一个大胆的决定就此作出:自筹资金,办工业新区。
    没有国家投资,1985年春天,昆山人从县工业留成中借支100万
元,在县城东部一片3.7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迈出了自费建开发区的
第一步。
    这一步,石破天惊,开全国之先河。
    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宣炳龙说:没有国家的政策批准,当时的自费
开发区属“私生子”,名不正言不顺。但昆山人的观念是:凡事不能
等,不要完全依赖上级领导的批准;只要看准了是符合生产力发展要
求、有利于社会进步的事,先干起来再说,让实践去检验。
    1992年,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发展得像模像样了,出口突破
了1亿美元大关。经国务院批准,昆山开发区成为国家级开发区,7岁
的“私生子”变成了正宗“嫡出”。很多“第一”是学来的
    自费建开发区,只是昆山之路的开始。不断解放思想,不断求实
创新,不断敢于突破……昆山人用一个又一个令人惊羡的“第一”,
丰富着昆山之路的精神内涵。
    昆山是全国第一个拥有外商独资企业的县(市)。20世纪90年代
初,昆山合资企业投资规模日趋扩大,而中方配套严重不足,不少外
商提出了开办独资企业的要求。昆山人大胆突破中外投资的比例限制
,在全国率先开启了兴办外商独资企业的先河。1988年9月,日本苏
旺你有限公司在昆山投产。
    土地批租,也就是有偿出让土地,第一次也是发生在昆山。1987
年,为解决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昆山人想到了
土地批租,而外商也正好有此需求,双方一拍即合。
    现在说这些“第一”,已经很轻松了,可是当时,每一个“第一
”,都是在和旧的观念、体制进行激烈抗争中突破出来的,过程充满
艰辛。
    1997年,为了满足电子信息类外企“大进大出、快进快出”的需
要,在外商的要求下,昆山借鉴台湾新竹工业园区的发展模式,积极
争取建立出口加工区。2000年9月6日,出口加工区通过国家8部委验
收,封关运作。这是共和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关运作的出口加工区,其
海关监管、“境内关外”的运作管理模式开启了我国出口加工领域的
一次管理革命。第二年,昆山出口加工区的出口额占了全国所有出口
加工区出口额的一半。如今,这里已引来了一条完整的IT产业链。来
昆山投资的,不再是浮萍,而更多的是大树。
    经过努力,4家外资银行办事处引进来了,大陆第一家台资银行
进驻了,华东地区第一家“台商子女学校”创办起来了……
    宣炳龙坦言,这些“第一”,并不是昆山人自己闭着门想出来的
“创新”,而是外向型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客观需求,是昆山提前
与世界市场“接轨”。很多做法,昆山人没想到,是外商自己提出来
的。
    外商带来了资本,也带来了现代理念、模式、规则。可贵的是,
昆山人平静而理性地接纳了它们。
    昆山人这样解释“接轨”:承认自己的差距,主动向先进的一方
靠拢,而不是让别人适应自己固有的一套。
    还会是昆山?
    制造业永远向低成本的区域汇集,外资可以这样流进昆山,也可
能因同样的原因,从昆山流走。
    目前,世界制造业正加速向长江三角洲转移,昆山周围的地区都
已经认识到了这个机遇,纷纷把工作重点放到了“招商引资”上,在
借鉴昆山经验的基础上再出“高招”。南京市江宁区委书记王建华说
:“机遇就是一杯水,别人喝多了,留给自己的就少了。面对这次资
本转移的机遇,我们把昆山作为学习和追赶的目标,正想尽办法多引
一些外资到江宁开发区来。”
    成功之后的昆山,面临的压力反而大了。
    对此,昆山人有着足够的清醒。他们提出,要营造最低的交易成
本环境,将招商的领域细化到产业的每一个环节,让外商不得不来,
不得不留下来。
    针对70平方公里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区位优势在弱化的现状,昆山
从去年起开始拓宽产业发展空间,拉开城市框架,165平方公里的吴
淞江工业园区已经规划完毕。几年之后,昆山将成为上海与苏州之间
的高科技工业走廊。
    昆山市长张国华说,昆山过去打出了“开发区”、“出口加工区
”两张牌,如今要打“服务业”这张牌。昆山已经引进了新加坡的现
代物流企业,引进了美国的东方首席电子商务中心,今后的重点是多
引进国外的银行和风险投资基金,为高科技制造产业提供全方位的服
务。
    招商引资从来都是昆山经济的重中之重。台资目前占据了昆山外
资的半壁江山,是“绝对主力”。为了避免“所有的鸡蛋都在一个篮
子里”,分散可能出现的风险,昆山已加大了对日韩、欧美等地的招
商力度,力争今年来自这些地区的合同外资达到5亿美元。
    未雨绸缪,事事超前,昆山正在迎接明天的奇迹。

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