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


【日期】= 2003.11.04
【期号】= 3157
【标题】= 展翅奋飞,向着美好明天
【版次】= 01
【版名】= 要闻
【作者】= 冯孝亭
【专栏】= 与时俱进铸辉煌  展望篇
【正文】=
 

展翅奋飞,向着美好明天

冯孝亭  (2003.11.04)

   展翅奋飞,向着美好明天
    本报记者 冯孝亭
    这是一片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土地,这是一块孕育无限希望的热土。
    漫步这块年轻的土地,沧桑巨变尽收眼底,无限感慨涌上心头。
那不断攀升的经济指标、热火朝天的创业氛围,不断涌现的标准化厂
房,独具特色的城市建筑……,这一切,都昭示着黄河三角洲已经步
入快速发展的轨道,更为我们展现出无比美好的发展前景。中国东部
沿海新的投资热土
    东营,这个昔日山东的“北大荒”,已经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
初步繁荣,地方经济始终保持了高速增长的势头,成为我国东部沿海
开放开发的热点地区之一。今年1至8月份,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依然保
持了良好态势——
    这片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生态环
境、明显的区位优势、巨大的开发潜力,引起了国内外的普遍关注。
我市是我国东部沿海省市后备土地资源最多、发展加工业空间最大的
地区;已基本形成了陆海空立体化的交通网络,全市公路密度达73.8
公里/百平方公里,东营机场已建成启用;投资2.86亿元,建设了41
公里的防潮大堤。我市围绕创建卓越的生态城市、创建最适宜创业发
展和生活居住的城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中心
城建成区面积达到62平方公里,规划控制区面积138平方公里,人口
达到57万人,全市城市化水平达到51.65%。而更让投资者信服的,
是我市良好的投资软环境。近几年来,我市不断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率先在全省开展了三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精简审批事项499项,占
全部审批事项的70.9%,市级审批事项和收费项目全部取消。建立了
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和“一站式”服务大厅,全面实行政务公开和服务
承诺,努力为投资者提供最优惠的政策、最优良的秩序、最优质的服
务。特别是1999年底,我市作出了“大开放、大招商、大发展”的战
略决策,动员全社会力量开展招商引资,突出搞好专业招商,使招商
引资水平不断提高。三年来,全市共引进外来投资项目1万多个,到
位外来固定资产投资200多亿元。这充分表明了一个事实:良好的投
资环境引起了海内外投资者的广泛重视,他们中间有许多人把黄河三
角洲作为获取更大发展和更好利益的首选之地。
  新兴的绿色产业示范区
    2001年春,中国政府把“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列入国
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明确要求东营要像深圳
带动珠江三角洲、浦东带动长江三角洲开发开放那样,大力发展高效
生态经济,辐射带动整个黄河三角洲的建设和发展。不久,联合国工
业发展组织确定东营市为“国际绿色产业示范区”。
    我市突出“生态”、“绿色”、“高效”,狠抓农业结构调整,
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迅速。牧草种植面积达到26万亩,是全国种植最好
的基地之一;波尔山羊存栏10000只,是全国最大的纯繁和改良基地
之一;冬枣、蔬菜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6.4万亩和52.73万亩,海淡水
养殖总面积达到141万亩。积极推进大型林纸结合项目,启动了造纸
林试点工程,已完成13.8万亩。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315家,
其中产值过亿元的13家。实施了大中型灌区节水改扩建工程,有效
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建起了凯银集团、绵野高科技农
业园、“上农下渔”、万亩中华毛蟹养殖、万亩冬枣种植等15个高科
技农业园区,建成了29万亩的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获得绿色食品、
有机食品认证的产品27个,初步显示了绿色产业发展的良好势头和巨
大潜力。目前,全市形成了粮食、畜牧、水产、瓜菜、林果等五大主
导产业,农业生产正向市场化、科技化、企业化、生态化方向发展。
    适应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要求,我市加强对工业的技术改造和结
构调整,大力发展以生物工程及制药、电子信息、新材料、精细化工
等为重点的高新科技产业,在工业得到快速发展、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的同时,保持了良好的环境质量。
    我市还全面治理和优化地区生态环境,重点实施了黄河三角洲防
洪减灾和国土整治工程。建设了42公里的中心城防潮大堤。采用封滩
育林的方法,营造沿海防护林69公里,封育面积72.4万亩,有效地防
止了水土流失。加大对以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为中心的黄河口湿地
资源的保护力度,积极落实《渤海碧海行动计划》。坚持土地的科学
开发和利用,采用生物和工程相结合的措施,进行大面积盐碱地改良
。大搞植树造林,实施了胜利干渠绿化,路域、农田林网等绿化工程
,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了16%,被评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市。仅19
99年以来,全市就投入污染治理资金6.8亿元,12种污染物指标全部
达到省规定的控制目标要求,大大减轻了环境的负荷。2002年的环境
监测数据表示,我市空气质量良好,近岸海域水质、城镇噪声质量等
各项指标全部达标。
    面向世界的新经济区
    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受到省、国家乃至国际社会的重视和支持
。山东省将黄河三角洲开发与建设“海上山东”一起列为全省两大重
要的跨世纪工程。1999年6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
委主席江泽民亲临东营视察,对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寄予厚望。他
指出,黄河三角洲石油资源丰富,土地和海洋资源充足,生物资源多
样,蕴藏着巨大的开发潜力,一定要好好开发。要把经济建设、生态
建设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实现可持续发展,把黄河三角洲建设成为
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的新经济区。江总书记还欣然为东营市题词“艰
苦奋斗,开拓创新,加快黄河三角洲的建设和发展”。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东营市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大
力改善投资环境,包括日本三洋公司在内的一大批国内外企业落户黄
河口。两年来,东营市引进外来固定资产投资额超过100亿元。东营
市与美国、日本、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韩国等60多个国
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技术交流与协作关系,与美国米德兰市、韩国三
陟市结为友好城市。
    当前,国外的加工制造业向我国梯次转移的趋势加强,港澳台地
区和南方等地加工业向北方转移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面对这种形势
,开放的东营,决意进一步塑造与国际接轨的良好环境,承接国内外
加工制造业的转移。特别要稳步推进山东加工制造业基地建设,对各
类园区进行统一规划,并突出产业特色,努力增强规模效应、品牌效
应和聚集效应。在不断加大对园区投入,增强园区自我发展能力的基
础上,按照有关国际标准的要求,积极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做法
,创新园区管理运营机制。在管理体制上,最大限度地向园区放权让
利,赋予其相对独立的管理权和改革发展权,在审批、用地、收费等
方面给予特殊的优惠政策。在服务机制上,努力按照国际标准,为外
来投资者提供效率高、成本低的服务。
    21世纪的东营市,将以独特的优势和更加开放的姿态,进一步加
强与海内外的合作与交流,努力建设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新东营。
    辉煌,已经成为历史。迎着新一轮朝阳,年轻的黄河三角洲已展
开有力的翅膀,向着宏伟的目标奋勇前进!

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