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


【日期】= 2003.11.04
【期号】= 3157
【标题】= 东营人眼里的东营  盖新房
【版次】= 03
【版名】= 财经专刊
【作者】= 李冬梅 高宝树
【专栏】= 烟草杯我看东营二十年有奖征文
【正文】=
 

东营人眼里的东营  盖新房

李冬梅 高宝树  (2003.11.04)

   东营人眼里的东营
    盖新房
    李冬梅 高宝树
    今年九月十六日,恰逢东营区胜利街道辛镇村陈康富老汉的乔迁
之禧。我曾在辛镇村驻村一年多,和陈康富十分熟悉,于是便随着邻
里宾朋一同前往祝贺,也好顺便看看老陈的新居。一脸得意的老陈沏
上了上好的香茶,话题自然转到了房子上。
          第一次盖房真作难哪
    “1973年春我盖第一次房子。那是被逼着盖的,真是作难哪!大
孩子都十二岁啦,我还住在父母院子的两间偏房里。弟弟二十多岁啦
,到了说亲的岁数,还和爹娘住在三间北屋里。按说早该盖房子了,
可就是盖不了!后来有这么个巧合,侄子郝柏义年轻时讨饭在临朐落
了户,回老家处理老屋。三间北屋协商370元钱买了。扒得了15根檩
条,1架梁,房根基的旧砖是九层。我就用柏义老屋的木料和砖,按
原尺寸在村里新给的宅基上盖了三间土房。门窗也是旧的,屋檐棍也
是用的旧房扒下来的,一点东西没添,砖扒烂了些,垒了七层。屋顶
的高粱秸也是借用邻居的。”
  第二次盖房时看到了盼头,可也真的太累
    “1986年我盖的第二处房子,大儿子二十四啦,媳妇也说了(定
了亲),孩子们都长大了,是盖新房的时候了。”老陈继续述说着。
“1985年俺村进行了稻改,我分了四亩。在分得地块旁边自己又开了
2亩荒。第一年种水稻真没想到出奇的好,收了大约5000斤稻子。那
时大米价高,每斤七八角钱,稻草,寿光、青州一带的买主找到稻场
上,卖了草能抵去买化肥的钱。我还种了2亩棉花,那几年国家大量
收购。那一年我收入了4000多元钱,第一次有那么多的收入。秋后我
在新宅基上垫了房台。一开春动工,石头到窗台的根基,9尺的净宽
度(合5米),5间土墙的大瓦房秋天盖起来了。”
    “和第一次盖房子比较,有啥感觉?”我问。
      “这次盖房钱和粮基本上不犯愁了。买房料看着合适就行了,
不为花钱作难而反复掂量。请来的石匠和帮忙的乡亲白面馒头大米饭
管足,酒成捆的提,烟整条的拿。用了多少米面酒烟我自己没个数。
咱盖房大家受累,不能小气!垫房台、脱土坯、买房料,垒屋墙、上
屋顶,还有管饭、伺候烟酒茶每天每件事都得自己动手料理,用心操
持,可也真的太累!还要种好自家的责任田,心忙啊!新房完工后,
我觉得屋里是那么的宽敞。心里虽然轻快了,身子却累趴下啦……好
日子来了,看到了盼头,那房是我脱贫的象征。”
  第三次买的别墅式楼房,总觉的有点离谱
    “东青高速路和黄河路在俺辛镇村头上交叉,都说这里是中心城
的中心。市里计划要加快东西城对接,平房也跟不上形势了。2001年
村里按规划盖了这批有小院的二层楼,都说是别墅式的。孩子们鼓动
着我买,别人也劝我要,真没想到啊,63岁啦,我老来住上了独院的
二层楼!”老陈继续说道。“这小楼面积可不小,购房价也不是个小
数吧?”我继续着问话。“我没细量,200平方米左右。有这么大的
院子,可以种菜养花,确实是好啊!这房买价15万,装饰再花些钱。
住这么好的房,总感觉着有些离谱,咱是农民哪!这生活变化快的让
咱自己也没法想,想想第一次盖房,换了天地一样。我时常思念自己
的过去,也常常回想自己盖的第一处房子。孩子们说我思想不解放,
观念跟不上。”
(附图片)


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