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


【日期】= 2002.01.11
【期号】= 2609
【标题】= 生死转折
【版次】= 08
【版名】= 黄河口晚刊 黄河口
【作者】= 于勇
【专栏】= 时空感悟
【正文】=
 

生死转折

于勇  (2002.01.11)

  生死转折
  于勇
    深秋的一个飘洒着蒙蒙细雨的清晨,我驱车在贵遵高等级公路上
,以急不可奈的心情,从贵阳赶往遵义。
    遵义到了。来不及游览市容,我们径直来到心仪已久的位于遵义
老城琵琶桥东侧的“圣址”。赭红色的围墙,给我一种十分神圣的感
觉,大门正中,高悬着黑底的匾额,伟人亲手书写的“遵义会议会址
”六个遒劲的大字,镶成金黄色,镌刻在匾额上。
    因为史书曾告诉我,当时正受到“左”倾路线排挤的伟人没住在
这座楼里,故我没有随听讲解的人流缓缓走动,逐一参观当时与会者
的卧室。而是急匆匆地来到了当时召开遵义会议的二楼会议室,独自
在那里细细感受,慢慢品味。楼上东面走道旁的小客厅,就是会议庄
严召开的地方。这个只有27平方米、呈长方形的客厅正中,摆放着一
张赭红色的长方桌,四周围着一圈木架藤边折叠靠背椅;墙壁东面墙
上有一只挂钟和两个柜橱。在这里,我仿佛听到了那针锋相对、风云
际会的两种意见的交锋。主持会议的博古,极尽其“理论家”的口才
,率先作了一个“主报告”,他充分强调客观原因,并为自己和那位
“洋顾问”辩护。作军事问题“副报告”的周恩来,襟怀坦荡,不仅
检讨了主观领导的失误,而且主动地承担了责任,关键是指出了毛泽
东是“最合格的领导人”,为长期受排挤“坐冷板凳”的伟人正了名
。时任政治局委员的留苏领导人张闻天,用血的事实在他的“反报告
”中系统地批驳了“左”倾错误路线,起到了历史性转折的中流砥柱
作用。王稼祥则旗帜鲜明地支持张闻天的“反报告”,明确提出今后
应由毛泽东出来指挥红军。朱总司令更是干脆:“如果继续这样错误
的领导,我们就不能再跟着走下去!”正是这些斩钉截铁般的正义之
声和其他与会者的旗帜鲜明,迫使博古、李德交出了指挥权。
    趁讲解员和一同前来参观的同仁还未到来之际,我悄悄地坐到会
议桌东面毛泽东同志曾经坐过的那个位置,我知道他是和先进入会场
的朱德坐在一起的。真正力挽狂澜、力主放弃北渡长江以免钻进蒋介
石布置的“口袋”而全军覆灭的是毛泽东。是他,在会议前以血的事
实,耐心细致地做了其他同志的思想工作,虽被削去军权但仍忍辱负
重不断地向“三人团”阐明自己的正确主张,并依据组织原则提出中
央政治局要在遵义开一个会,总结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教训。是
他,在第一天上午的“主报告”和“副报告”作完之后,第一个提出
反对意见的,他把手中的烟头在鞋底上摁灭后,义正辞严地说:“我
不同意博古同志的报告”;是他,在第一天下午的会议中第一个要求
发言,用红军粉碎一、二、三、四次“围剿”的事实,批驳了博古为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辩护的错误观点,提出了“左”倾路线“防御
中的保守主义、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退却中的逃跑主义”的著名论断
。还是他,尖锐地抨击了只知纸上谈兵、从本本出发按地图指挥打仗
的教条主义。他的发言以诚恳的态度、鲜明的观点、充分的论据,鞭
辟入里,点出了问题的实质,是解决最紧迫的军事路线问题,从而使
持续了三天的会议有了明确的方向。
    在随着人流即将离开会址的时候,我又回过头来,向那曾充满过
唇枪舌箭“硝烟”的圣址投进深情的一瞥。真不易呵!在这次会议上
,毛泽东被推举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后又以毛、周、王统率红军,所
以才有了娄山关战役的重大胜利,才有了四渡赤水出奇兵和巧渡金沙
江,才最终跳出蒋介石的数十万敌军围追堵截的包围圈,才有了中央
红军在陕北根据地的立足,才有了新中国的诞生,这怎能说不是一次
生死悠关的大转折呢?!

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