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


【日期】= 1999.01.01
【期号】= 1681
【标题】= 柳暗花明又一村——记困境中崛起的垦利水产业
【版次】= 02
【版名】= 综合新闻
【作者】= 王学义  徐培青
【专栏】=
【正文】=
 

柳暗花明又一村——记困境中崛起的垦利水产业

王学义  徐培青  (1999.01.01)

   柳暗花明又一村
    ——记困境中崛起的垦利水产业
    近年来,垦利县水产业可谓好戏连台:以冬季大棚暂养革胡子鲶
为代表的科学高效养殖模式不断涌现,诞生于垦利的第一对远洋捕捞
船出海投产,尤其是地下渗水养殖对虾的成功,被水产专家誉为“新
世纪水产业的曙光”。至此,垦利的水产业已走出低谷,成为名副其
实的垦利县支柱产业。以1985年的全县滩涂开发热潮为起点,垦利县
开始构筑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水产业的宏伟蓝图。1988年,全县
仅虾池面积达近2万亩,并建起育苗、冷藏、加工、销售配套成龙的
服务体系。这年,全县对虾总产量达983吨,创综合经济效益685万元
,垦利县的水产业一时声名远播。但自1989年以后,由于连年遭受“
赤潮”、暴发流行病的毁灭性打击,人们对养虾望而生畏,大批虾池
闲置下来,全县以养虾为重头戏的水产业跌入低谷。垦利县的水产业
能否再度崛起?许多人表示怀疑。时至今日,十个春秋成为过去,垦
利县的水产业终于以不屈不挠的求索,在举步维艰的困境中摸索出一
条生存发展之路。
    要鼓起人们的养虾勇气,搞好虾病防治是关键。垦利县采取请专
家、与科研部门联手、水产局技术人员蹲点第一线等措施,终于摸索
出一套以蓄水沉淀式、封闭循环式为主的虾病防治方法,并取得明显
成效。去年,全县对虾养殖达4万亩,创历史最高纪录,全县掀起了
滩涂开发和海水养殖的第二次创业高潮。同时,还对原来的养殖结构
进行了调整。一是推广“低密度、少投入、有效益”的养殖模式。每
亩投放虾苗1000尾左右,改大量投入肉食性饵料为适当喂养混合饲料
,减少生产投入,并在虾病暴发之前提前封池。这种模式提高了对虾
养殖的保险系数,依靠大水面,也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二是推广
“中密度、巧投入、好效益”的养殖模式。每亩投放虾苗5000尾左右
,严格掌握虾病暴发时间,除虾病暴发期间封池停饵外,其余时间尤
其是生产后期,加大投饵量,促使对虾快速生长。三是推广立体养殖
和多品种养殖模式。大面积推广了虾鱼混养、虾贝混养、虾蟹混养等
模式,并试验养殖长毛虾、班节对虾、毛蚶、梭子蟹、文蛤等新品种
,有效地提高了虾池的综合利用率。四是推广滩涂护养模式。红光办
事处开发了3万亩潮间滩涂护养区,投放各种贝类苗种390万公斤,预
计今年仅四角蛤就能收获2400万公斤,纯收入480万元。五是地下渗
水精养对虾试验一举获得成功。去年80亩试验池获得亩产200多公斤
的良好效益,为大面积开发利用滩涂和盐碱地创出了一条新路。
    垦利县还因地制宜,对全县的淡水养殖业进行了全面的综合开发
。以较少的投入,将废弃的洼地、盐碱地等开发成新水面,并充分利
用水库众多的优势,大力实施名优稀特工程,引进白鲳、剑鲤、大银
鱼、鼓泽鲫等名优品种,名优稀特品种覆盖率达到70%以上。在淡水
养殖业上群众的首创精神更是开拓出一片百花争艳的新天地。高盖镇
高敬国的大棚冬季暂养革胡子鲶、垦利镇刘培菊的鱼鸭混养、永安李
宝臣的苇蒲鱼蟹混养等模式,以其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广泛的辐射带动
作用,使水产养殖成为群众竞相开发的热门产业。
    为了科技兴渔工程的实施,真正把科技知识送到每个养殖户,垦
利县以县渔技站为依托,以乡镇鱼技站为主体,切实搞好全县的渔业
技术服务和技术推广,切实解决好乡镇渔技站的“三定”和经费问题
,在全县形成了以县级为龙头、乡镇为骨干的专业推广队伍和横到边
、纵到底的渔技推广体系。仅去年以来,举办各类培训班5期,培训
人员400余人次,印发渔技资料2000余份,组织到外地参观学习50多
人次,极大地提高了渔民的科技意识和水平。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垦利县现有海淡水养殖面积14.3万亩。全
年水产品总产量达3.5万吨,不仅满足了本地市场,而且还远销其他
大中城市。与此同时,一方面鼓励兴办渔工科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
龙新型产业组织,一方面又以外向型企业为龙头,拓展国际市场。水
产业终于在垦利县重新崛起了!(王学义 徐培青)

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