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


【日期】= 1993.01.01
【期号】= 520
【标题】= “练摊”心态录
【版次】= 02
【版名】=
【作者】= 华同
【专栏】= 本报专访
【正文】=
 

“练摊”心态录

华同  (1993.01.01)

   “练摊”心态录
    本报记者 华同
    利用业余时间,职工下海练摊,在不少地方已搞得红红火火。此
举,人尽其才,活跃了市场,增加了职工收入,也促进了第三产业的
发展。职工练摊,在东营发展如何?带着这个问题,记者采访了我市
的商河路和石油大学等几处市场,和几位练摊者进行了交谈。总的印
象是:初露端倪,势头看好。
    早上八点的商河路集贸市场,已经呈现一派热闹沸腾的场景。从
百货大楼门前的广场往西看去,各类摊点一个挨着一个,布匹、服装
、鞋帽、生活用品……应有尽有,琳琅满目的商品摊前,人流如潮。
此时,正是吃早饭的时候,我们一进市场,立即被人们围着争购的一
个小饼摊所吸引。卖小饼的是一位胖胖的大嫂,她摊上热气腾腾的小
饼很快被人们抢购一空,不少食客一边吃,一边还连声称赞“味道好
极了”!她告诉我们说,她是油田地质院的一位职工,宿舍就住在市
场边上。过去从宿舍的阳台上看着别人做买卖赚钱,如今利用业余时
间也搞起了小饼生意。老伴(亦是一位在职职工)在家烤制,她上街
销售,一天下来,赚个三五十块钱不愁,用她的话说就是:解放思想
,黄金万两。
    在市场上,我们遇到了市酿造厂的一位职工。他正在销售自己厂
生产的各类小菜和酱油醋等产品。他说,他是利用工休来销售的。这
样做,推销了厂里的产品,自己又增加了收入。他表示,今后还要这
样做。
    时近中午,我们来到了市场的最西头。只见一位年轻的姑娘身穿
漂亮的新潮服装正在推销服装,引得油城的姑娘们围了一大堆。交谈
之下,得知她姓张,是市运输公司的一位长途客车售票员。这些服装
是她跟车出发南方时捎回的,很适合油城姑娘们的口味。当问及她有
没有顾虑时,她大方地说:“这有啥,在外地,这样的事很平常。”
说完,又忙着去照顾顾客了。
    在石油大学市场,我们意外地碰见了一个签名售书的场面。售书
者是这个学校的一位讲师。今年他出版了一册关于力学方面的专著,
因宣传面窄,有几百册还积压在手中。他去北京出差,在海淀星期日
市场上发现了签名售书这一招,回来后如法炮制,果然见效。我们见
到他时,他已销出了三十多册。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们见到了正在维持秩序的商河路市场管
理所刘贻平所长。他告诉我们:由于我市流动人口较少,人们的思想
还不够解放,职工下海练摊还没有形成大的气候,专业的星期日市场
也还没有出现,但下海练摊的人数在不断增长。他们大多分散在市区
附近的几个大市场上,从事餐饮、服装、服务等行业,有的还结合自
己的职业特点为顾客服务,推销本厂产品,这些作法,都具有积极的
意义。对他们上市场练摊,市场管理部门为他们提供多方面的优惠和
支持,只要来管理所打个招呼,就为他们优先安排摊点并适当收取管
理费。他还说,我们只凭身份证办事,不要单位介绍信,不登记单位
和住址,不问谁是干什么职业的。这样,也就相对减轻了部分下海者
怕单位知道,怕同事笑话等顾虑。
    更新观念,下海练摊活跃经济。感我市更多的职工利用业余时间
投身到精彩的市场上去。

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