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


【日期】= 1998.01.08
【期号】= 1422
【标题】= 经济欠发达县如何才能走出“农业大县、工业弱县、财政小县”的“怪圈”?多年的探索使利津县的决策者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劣势变优势  压力化动力
【版次】= 01
【版名】= 要闻
【作者】= 韩宁 顾国岭
【专栏】=
【正文】=
 

经济欠发达县如何才能走出“农业大县、工业弱县、财政小县”的“怪圈”?多年的探索使利津县的决策者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劣势变优势  压力化动力

韩宁 顾国岭  (1998.01.08)

   经济欠发达县如何才能走出“农业大县、工业弱县、财政小县”
的“怪圈”?多年的探索使利津县的决策者达成了这样的共识——
    劣势变优势  压力化动力
    隆冬时节,寒风凛冽,驱车利津城乡,笔者感触到的却是一幅幅
温暖如春的喜人场景:高温大棚里蔬菜青翠欲滴;专业批发市场内商
贾云集;农副产品加工厂机声隆隆……据了解,1993年至1996年,利
津经济实现超常规、跳跃式发展,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和农
民人均纯收入连续三年年均增长在35%以上,1997年全县各项经济指
标又有较大幅度提高。
    利津县经济的大发展得益于观念的更新、思想的解放。“农业大
县、工业弱县、财政小县”的“怪圈”曾一度困扰着利津县,他们没
有气馁,没有怨天尤人,而是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三个有
利于”为原则,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对县情的认识有了一个新的飞
跃。自1993年以来,该县大力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双
高一优”农业,在全县重点发展了粮食、瓜菜、棉花、芦笋、水产品
、畜产品、林果、食用菌等8个主导产业,相应建设了8大生产基地,
极大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工业曾是利津经济的“短腿”,
面对这一劣势,该县借助本地多而价廉的农副产品,向着广阔的田野
开启工业的大门,相继建起粮油、蔬菜、果品、畜产品等8个系列的
龙头企业30家。植根于广阔田野上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资源、市场
空间得以拓展,抗御市场风浪的能力大为增强。1997年,全县农副产
品加工企业的销售收入和利税已分别占县属工业的40.2%和78.7%。
利津县过去剩余劳动力多,去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把发展民营经济
作为吸收、消化剩余劳动力的重要措施,出台优惠政策,创造宽松环
境,千方百计搞投入,上项目,在全县掀起了”务工经商办企业,发
家致富奔小康”的热潮。1997年,全县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注册资
金达1.3亿元,年均增长36.9%,民营企业已渗透到生产、流通、消
费等经济运行的各个环节,成为全省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先进县。
    利津县经济实现跳跃式发展与全县干部群众只争朝夕、雷厉风行
的工作作风密切相关。利津县打破旧的思维定势的束缚,积极探索与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工作方法。他们从落实工作责任入手
,在全县各级领导干部中全面推行“一个产业、一个班子、一个发展
规划、一套政策、一套实施办法”的“五个一”工作法,实行硬性考
核机制。这套包括职务上的优胜劣汰、名誉上的排名定位、物质上的
奖优罚劣等全方位的激励约束机制实行三年来,使全县上下形成了居
上者思危、居中者争上、居下者奋起的生动局面。该县注重总结和推
广群众的创造性成果,把群众的首创精神转化为巨大的物质财富。他
们及时总结和推广了罗镇乡前邵村群众利用荒碱地资源搞“上农下渔
”开发的创造发明,使昔日白花花的盐碱地变成了今朝鱼肥粮丰的高
产高效田,目前全县“上农下渔”开发荒碱地已达3万亩。县委、县
政府还大力推广店子乡西孙村“能人牵头、农民入股、合作办厂、共
同致富”的农民股份合作制模式,今年以来,新建的股金在100万元
以上的农民股份合作制企业就达20家。(韩宁 顾国岭)

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