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


【日期】= 2002.12.25
【期号】= 2896
【标题】= “大鳄”成功之宝典
【版次】= 08
【版名】= 黄河口晚刊  娱乐星空·运动旋律
【作者】= 文正
【专栏】=
【正文】=
 

“大鳄”成功之宝典

文正  (2002.12.25)

   “大鳄”成功之宝典
    邓建国是这两年中国影视圈里冒出来的名人。有人这样形容他:
“邓建国像一个农民,他一只裤脚高,一只裤脚低,肩上扛着一把锄
头,歪歪拐拐地走在幻想成名的田坎上。这个土佬,就这样傻乎乎地
闯进了中国的影视圈。他用这把锄头在圈内不按规则地乱锄乱挖,就
这样把封闭的影视制作和发行体制挖出了一道裂缝,令一股全新的空
气涌出来,让影视界所有的人都感到惊诧和新鲜。”
            靠炒作出名
    他炒的第一把是:拉来《还珠格格》的台湾导演孙树培为他执导
《风流才子纪晓岚》。当时,这部还没完工的电视剧已成了身价奇高
的贵族,这就是邓建国调动媒体大炒特炒的结果。
    邓建国炒的另一把是《我这一辈子》,这可以说是影视经营的一
个成功范例。邓建国将完成《我这一辈子》的要素看成是几堆零件:
一是编剧,二是导演,三是演员。他知道自己没几招儿,好方法就是
找最好的零件组装起来。他让马军骧改剧本;让冯小刚当导演;又扬
言让葛优做男主角。邓建国一边与他们接洽,一边让媒体放出“卫星
”。又是名作,又是名人,不少媒体立即为邓建国猛吹,还没开机,
仅凭构思居然在北京电视节上卖了四个大片区的电视台,总共卖价高
达1300万元。大概原作者老舍做梦也想不到,这部作品会被一个叫邓
建国的泥腿子包装起来,成了卖大价钱的商品。
        改革传统销售观念
    邓建国发动的“中国电视第三次尝试性革命”,在圈内引起不小
的反响。有人将其誉为革命,未免有点过火,但这一尝试确实切中电
影市场的症结。
    闹得沸沸扬扬的“五元票价风波”曾被某些人称为划时代的电影
改革事件,邓建国却看出了这一改革的问题所在。于是,他发起了冲
击传统电影销售观念的革命性尝试:电影制作方不从影院拿一分钱版
权费,而是利用电影加带广告的方式收回成本。从积极方面上看,这
解决了困扰电影公司和制片商多年的矛盾,有利于影片的发行,电影
院在没有发行压力的情况下,把票价降下来,最终是观众受益。邓此
举到底能不能成功,就只有在实践中接受检验了。
          跟着市场走
    1995年,邓建国拍第一部片子《广州故事》时,银行账上只有15
万元钱,他那时天不怕地不怕,居然乐哈哈地举行开机仪式。他相信
开机后可以弄到钱,后来他真的弄到250万。但这部片子令他败走麦
城,只卖了50万,纯亏近200万。邓建国没有抱怨、灰心,反而更积
极地迈向影视业,并在1996年成立了巨星公司。成立当年,曾在江西
农场做放映员的他,作出了一生中最精彩的决定:大规模地与海内外
优秀影视人才签约,这些影视人才中有张国立、邓婕夫妇,港台的汤
镇宗、汤镇业兄弟和舒琪、温兆伦、任达华等明星。
    以前在影视制作中总是扯皮,这是制片主任和导演二人负责造成
的。这种人事结构注定是低效而矛盾的。邓建国率先在巨星公司实行
监制总负责制,这一下就令“双头妖怪”变成了“一头权威”。这种
简单的监制,使邓建国一下轻松很多。拍任何一部片子,他只负责拍
板和出钱,余下的一切由监制负责。在片场你能看到邓建国给导演和
演员端茶倒水,决看不到他干涉导演和演员的工作方式。
          心理承受力强
    邓建国的确容易被人误解,一是他行为怪诞;二是不深入接触很
难发现其优点;三是他总是不断变换思维。比如这次退出影视圈改为
酒老板就一直为人所不理解。但邓建国有一个难得的优点——心理承
受力较强。
    邓建国来自农场,他的内心有很多与农村相关的情结。“我是农
民,赔了钱,回家种地去。”这句话不是说说而已,邓建国真的能做
到带着愉悦之心回乡当农民。正因为他有这个底线,所以对成功和失
败,都没有太大的压力。世界上有两种人容易被人读懂:一种是表现
很绅士,内心却很农民;另一种是表面很农民,内心却很绅士。邓建
国不是这两种人,他心灵深处混合着更多的东西,但一旦被读懂,他
又是一个很简单的人。 (文正)

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