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


【日期】= 2002.12.30
【期号】= 2900
【标题】= 王书诰和他的藏书
【版次】= 06
【版名】= 黄河口晚刊  新闻立交
【作者】= 薄文军 孟维芳  王振乐 张学荣
【专栏】=
【正文】=
 

王书诰和他的藏书

薄文军 孟维芳  王振乐 张学荣  (2002.12.30)

   王书诰和他的藏书
    如果不是身处这样一个农家院落,如果不是亲眼见到这位年过花
甲的朴实农民,面对那占满了两间屋子三面墙壁的整整11书橱书籍,
你大概根本不会想到它们的主人会是一位只有初小学历的农家老汉。
    虽说是带着采访一个藏书家庭的目的出发的,可一来到河口区新
户乡四顷二村村民王书诰的两间书房里,记者还是感到有些吃惊。那
满满当当排放整齐的图书,绝对要多于街头的小型书店,有些大部头
的著作也是一般读书人收藏不了的。从两卷本的《康熙字典》到16开
本13册的《汉语大词典》;从几个版本的《资治通鉴》,到横排版的
《二十四史》;从新版线装的《三国演义》、《水浒传》到精装本的
伟人图片……随手抽出几本来翻看,这些书有的已经留下了岁月的气
息,有的却还散发着油墨的馨香。老王藏书已经有三十多年了。
    王书诰今年61岁,是个土生土长地地道道的农民。唯一可以说见
过世面的,大概就是前些年干过一阵泥瓦匠,随着建筑队闯过一阵生
计。20世纪50年代,王书诰只读到小学四年级就辍学了,不过他对书
的兴趣却一点也没有减弱。当时家里的古旧线装书和新版图书,他都
爱不释手,一读再读。可惜的是,到了“文革”初期,那些书都被烧
掉了。直到现在,老王还后悔当初自己太年轻,没有将书保留下来。
那里边,很多书都很有珍藏价值呀!
    没有书的日子是枯燥的。后来的王书诰在生产劳作之余,总在做
着一个关于买书、看书、藏书的梦。而这个梦在那时节却是那样难以
实现。直到1972年年底,王书诰在新华书店见到一本刚出版的《世界
地图册》,要过来翻了两页他就再也忍不住了。9.3元,他用自己一
冬天推蒿子饼的一半收入买下了那本书。当时孩子还小,家里生活困
难,妻子嘟囔几句,可到底还是依了他。30年后的今天,老伴回忆起
那件记忆犹新的事来还在说,自己当时真疼那钱,九块三,听起来不
多,可当时“吃工资”的人一月才挣二十九块五,老王干了一冬力气
活儿,就这么花去了一半。不过想到他不吸烟,不喝酒,没有别的嗜
好,吃饭穿衣都不讲究,也就依他了。真的,除了干农活、读书、练
字,王书诰别的都不太讲究,直到今天,他还是烟酒不沾。老王说,
要是自己吸烟、喝酒,这么些年下来,开支也许比买书还多呢!烟酒
穿肠过去就算了,可书自己读了孩子们还能再读。
    就是从那本《世界地图册》开始,王书诰藏书的热情像煮沸的开
水,再也抑制不住了。跟那些年的许多河口人一样,王书诰每年冬天
割了芦苇用太平车推了去外地买,一趟下来多少挣点零花钱。穷家富
路,出门时妻子给带点路费,王书诰省吃俭用,一路上连在车马店里
馏干粮的钱都舍不得花,可每次都要买几本书回来。1983年去福建探
望弟弟,王书诰没舍得给老伴和孩子们捎回啥东西来,他兜里装回来
的是四本一套的《施公案》。生产队打发他去齐齐哈尔讨一笔债务,
王书诰每去一趟都忘不了顺便逛逛书店,选几本在河口买不到的好书
。在河口区附近一些大书店逛熟了,书店新进了什么好书,人家总要
想法捎个信儿给老王。王书诰得到讯息马上就会过去看看。只要相中
了,立马交钱拿走。今年,有几家外地大书店到河口展销图书,打折
最低到两折,王书诰欣喜若狂,一连挑了8000多块钱的图书,后来一
算账,自己兜里的钱远远不够。儿子们凑钱还不够,王书诰又打电话
向两个侄子求援。两个侄子了解王书诰的脾气,过生日晚辈孝敬他都
是买书比买烟酒蛋糕让他高兴,现在买书有困难,那无论如何也得帮
一把……
    王书诰的图书以文学书和历史书为最多,然后是名人传记,工具
书、图片集,书画作品集。以前买的图书他基本都读过,刚买的书,
他正在读。每天只要有空他就会沉浸在读书练字的幸福当中。有邻居
来看书,老王也很慷慨,不过如果见到哪位乡邻的手没洗干净,他总
要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先送上脸盆和手巾。乡里的同志知道老王藏书很
多,也经常有人跑来看看。今年春天,王书诰被河口区区委宣传部、
河口区妇联和河口区新华书店联合评选为“十大藏书家庭”之一。
          (薄文军 孟维芳  王振乐 张学荣)

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