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


【日期】= 2000.01.05
【期号】= 1997
【标题】= 谨献给为了黄河三角洲的昨天、今天、明天不懈奋斗的人们  新千年走过新世纪门
【版次】= 05
【版名】= 黄河口导刊
【作者】= 陈谨之
【专栏】=
【正文】=
 

谨献给为了黄河三角洲的昨天、今天、明天不懈奋斗的人们  新千年走过新世纪门

陈谨之  (2000.01.05)

   谨献给为了黄河三角洲的昨天、今天、明天不懈奋斗的人们  
    新千年走过新世纪门
    本报记者 陈谨之
    □世纪陈酿
    这是新年的第一天。这是新千年的第一天。
    千载难逢的和煦阳光温暖地抚摸着亮丽的新世纪广场。与太阳一
样温暖的是我们澎湃的心。
    思绪就像奔驰的列车,闪电般穿越时空的隧道,驶向历史的车站。
    我不知道,1358年前,也就是唐贞观15年,一代名君唐太宗李世
民为什么会把渡海东征高丽国的兵营安扎在我们脚下这片土地上。
    于是,东营、西营的名字便在历史的长河中源远流长。
    十多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曾默默地站在另外一个兵营——
唐头营(今广北农场境内)的遗址上,手捧已被历史碾碎的瓦砾,搜
索着当年车凛凛马啸啸的英勇。
    历史是梭,落定是尘埃。
    不知道神灵一样的唐太宗是否知道,他当年御驾亲征的渤海兵营
,如今已出落成一座朝气蓬勃的现代化城市。从兵营到村落,从村落
到城市,名字还是一样的名字,可里面的辛酸、里面的故事比流淌的
黄河还要长。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北征大将军徐达会各路大军于山东,与
元兵决战。大战过后,山东各地“田园荒芜,居民鲜少”严重的地方
“昔日耕地,变为草莽”。东营地区(当时为乐安县)“庐舍荡尽,
野无行人,百里不闻鸡犬声”。
    每一次兵荒,每一次战乱,都给东营地区的人民带来要命的涂炭。
    还有黄河。这条与我们朝夕为伴的黄河,每时每刻都在人们的头
颅之上耀武扬威的宣耀着它那锋利无比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据《利津县志》记载,从1883年(清光绪九年)至1955年的73年
中,黄河实际行水55年,有24年在利津境内发生决口,两岸决溢39次
,口门82个。1921年(民国十年)7月19日宫家决口后,利津淹210余
村,沾化、滨县淹130余村,受灾面积达1350平方公里。灾民除迁徙
他乡者不计之外,无家可归露宿大堤者6万余人。直到1923年10月方
将口门堵合。
    然而,一个接一个的天灾人祸并没有把东营这个在当时很小很小
的名字从历史的长卷中抹去。相反,东营人民的勤劳与钢强却一次次
镌刻在历史的年轮上。
    1900年,广饶县义和团包围了郑家营教堂,杀死了为非作歹的教
徒。“五四”运动期间,广饶县的爱国青年学生、教师、群众大约三
千多人,在李桥村三官庙集会,宣传抵制日货,抗议日军占领胶济铁
路和青岛。
    1925年春,广饶刘集村成立了党支部。这是山东省成立最早的农
村党支部。1926年春节,刘集村的女党员刘雨辉和同乡颜伯真、刘子
久从济南回家省亲,带回了一本陈望道先生1920年8月出版的《共产
党宣言》。这是我国最早的《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为了保护这本
火种一样的书,刘集村的共产党员们舍生忘死,拼命保护,使这本稀
世珍品流传至今。
    1938年1月,日寇的魔爪伸进东营地区。历史上最为黑暗的日子
恶魔般地降临到东营人民的头上。
    这是一起令人发指的大惨案。
    1941年12月22日,500余名日伪军闯进广饶县小码头村。在不到
半天的时间里,日寇用枪杀,刀砍,烧死无辜群众74人。其中有十户
群众全家绝根。外来户刘光田,夫妻二人拉着四个小孩,全家都被烧
死,就连四岁的小女儿也未能幸免。老家中的族人用一辆小木轮车推
回了他们一家六口人的尸骨。
    黄河口低头,渤海湾哭泣。然而,就像是奔腾不息的黄河一样,
东营地区的抗日豪情喷涌而出一泻千里。
    1941年11月8日,山东纵队三旅九团插入垦区八大组(今垦利县
永安乡),开辟垦区抗日根据地。
    1942年1月,中共清河区党委在杨家嘴召开了垦区各界群众代表
会,选举成立了垦区行政委员会、参议会和工、青、妇各种抗日团体。
    1944年春天,由中共中央北方局批准渤海区党委和渤海军区成立
。景晓村任区党委书记兼军区政委,杨国夫任军区司令员。渤海区位
于天津以南,胶济铁路以北,西枕津浦路,东北濒高渤海,座落在冀
中、冀南、鲁中与胶东四个战略区之间。威胁着占据胶济铁路、津浦
路和天津、沧州、济南、张店、潍坊等城镇的日伪军,成为全国重要
的抗日根据地。学校、医院、剧团、报社、兵工厂、被服厂和北海银
行应运而生。渤海抗日根据地一天比一天壮大起来,它就像一柄倚天
长剑牢牢地耸立在奔腾不息的黄河入海口。
    至今,不少亲身经历过战火洗礼的老者仍能如数家珍一样,讲述
当年那烽火连天的故事。
    1943年11月18日,由日寇华北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在济南亲自
部署、由日寇第十师团喜多坐阵张店督战、由驻利津的丘山旅团长为
前线指挥的“二十一天大扫荡”血腥地开始。敌人出动了三个师团、
十九个联队、一个骑兵旅,共计日伪军2.5万人,在十余架飞机、坦
克和军舰的掩护下,向垦区抗日根据地凶残地扑去。我渤海区军区在
景晓村和杨国夫的领导下,采用“翻边战术”,分五路对敌人的扫荡
进行了顽强的抗击,并迅速插入敌人后方,给日寇以致命的打击。从
此,巍然不动的八大组成了渤海抗日军民心中的“小延安”。
    长眠在牛庄烈士祠的三千英灵作证:英勇的垦区军民为抗击日本
法西斯,抛头颅,洒热血,血染黄河三角洲。
    解放战争期间,渤海区广大军民减租减息,肃匪除盗,参军支前
。一部《海啸》浓缩了当年渤海区军民的艰苦与光荣。
    1945年春,渤海区军民掀起了空前的参军高潮。广饶县的西商村
当时只有一千余口人,可一下子就走了120名棒小伙,而且是清一色
的商姓子弟。一个威震四方的“商家连”从此诞生。
    写到这里,我的心好感动。是什么力量让我们的父老乡亲们对革
命如此一腔热血、义无返顾?!回味历史,是为了更好的面向未来!
当我们面对改革中这样或那样的撞击,我们不妨在夜深人静的时候,
虔诚地拜读一下我们的先辈用热血乃至生命写就的历史宏著。
    或许,里面就有我们苦苦求索的灵丹。
    □盘点辉煌
    1954年,北京。
    一位气宇轩昂的学者站在一幅巨大的中国地形图前,精辟地向人
们论述他的崭新理论——《从大地构造看我国石油资源的勘探》。这
位见解不凡的学者就是回国不久的李四光,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共
和国第一任地质部部长。李四光的著名论述推翻了外国人“华北无油
”的谬论,从理论上揭开了华北石油勘探会战的序幕。同时,也决定
性地改变了东营及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未来命运。
    1956年,由中国科学院、石油部、地质部三个部门组成的石油地
质委员会,选定在河北省沧县至南宫明化镇隆起构造上钻探华北平原
第一口基准井——华1井,1958年5月至1960年3月,华北石油勘探处
相继在河南境内开封坳陷钻成了华2井及华5井,在山东境内临清坳陷
钻了华3井、华4井及华6井,遗憾的是6口探井除了华4井和华6井在二
迭系砂岩中见到零星油斑外,均未见到油气显示。
    1960年初,华北石油勘探处32120井队在山东济阳坳陷沙河街构
造上开始打华7井。惊喜地发现有良好的生油层和储油层。1960年11
月由石油部和地质部联合召开的天津会议确定在沉积厚度大、圈闭条
件好的东营构造上打华北地区第一口基准井——华8井,仍由32120钻
井队负责钻探。
    1961年2月26日,华8井正式开钻。3月5日在井深1194米处发现油
砂。4月1日,华8井在1721米处发现30层油层,长厚度59.3米。4月14
日,华8井射开井深1220—1629米井段的8层井厚16.4米的油层,初期
用7毫米油嘴测试,日产原油10—11吨。这是华北地区第一口喷出工
业油流的井,也是胜利油田的第一口发现井。
    1962年9月16日,营2井在2738—2758米的深度,钻遇沙三段1层
厚20.57米的高压油层,发生强烈井喷后卡钻。9月23日,用原钻机试
油,通过15毫米油嘴,获日产555吨的高产油流。这是华北地区也是
全国当时日产量最高的油井。
    胜利油田始称“九二三厂”,就是为了纪念这个大喜大庆的日子。
    1964年1月25日,党中央批转了石油部党组《关于组织华北石油
勘探会战的报告》。1964年3月,石油部成立华北石油勘探会战指挥
部。当时的石油部部长余秋里同志亲临东营地区指导会战。石油部副
部长康世恩同志任会战工委书记兼总指挥。
    东营,这片为中国革命做出过巨大贡献的革命老区又一次沸腾了
。从大庆、玉门、新疆、四川,一批又一批的石油工人会聚黄河口,
以东营凹陷为主战场,展开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二次石油大会战。
    胜利油田开发初期,正值全国三年困难时期,而东营又是山东的
重灾区,给勘探开发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没有公路,油田职工就和
当地群众一起修公路;吊车和运输工具缺乏,就靠人力把钻机搬运到
井场;大雨淹了井场、道路,就自己动手排水;没有房子,就自己搭
帐篷、挖地窝子住;口粮不足,就自己动手开荒种地;大雨冲断了道
路,粮食供应中断,职工们就组织起来,趟水到几十里以外的地方背
粮。就这样,石油会战大军和东营地区的人民一道度过了灾荒,在最
困难的时候,开发建设了全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
    胜利油田的开发给东营地区的发展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
    水利、公路、矿区建设日新月异。为了帮助地方建设,油田在力
所能及的情况下,出钱出力,尽其所能。
    勘探会战期,会战领导机关为解决生产用水和职工吃水问题,修
了一条引黄输水管线。当时在东营蹲点指挥的石油部长余秋里指示,
凡是管线经过的村庄,都留个口子,接上管线,让当地群众也能喝上
甜水。
    油田干部职工的热心换来了东营群众的热情。他们像当年支前一
样全力支持油田的开发建设。他们把最好的土地让出来,没有一句怨
言。1964年初,为了保证胜利油田广大职工生活得以改善,惠民地区
在东营设立办事处,调集了1400名职工,专门为油田搞好生活供应。
    由于胜利油田地处渤海边沿,无天然屏障,容易受海潮、黄河凌
汛和暴风雪的袭击。每当险情出现,东营人民都是全力以赴,参加抢
险保护油田。1984年12月,黄河下游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凌汛,淹没
了新开发的孤东油田,二千余名职工被洪水围困,生命危在旦夕,地
方与油田奋力抢险,在人民解放军的支援下,终于化险为夷。
    1983年10月15日,命运之神又一次垂青黄河口。
    胜利油田的方兴未艾,把东营这个传统的农业地区,推向现代化
城市的轨道。短短的十六年,在千年的长河中,不过是一朵小小的浪
花。可对于东营,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萝卜头”却是一段永远不能
忽略的辉煌。
    1998年10月15日,东营市建市15周年大庆。市长石军自豪地向社
会宣布:建市15年来,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4.9倍,社会消费品零
售总额增长21倍,地方财政收入增长4.9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
长9.3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倍。电灯、电话,自来水、柏油路,
老百姓的生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西城改造,东城建设,高速路贯
通南北,黄河大桥长虹卧波。一座现代化的城市神奇般地崛起于渤海
之滨黄河入海口。
    当我们漫步东西两城,尽情地品味东营的现代与繁华;当我们驱
车沿东港高速公速去港口、去孤东海堤、去黄河入海口;当我们牵着
爱妻娇子的手,徜徉在气势磅礴的新世纪广场放松地接受灿烂阳光的
沐浴,感悟着新世纪的到来,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满足,不自豪。
    1999年,是东营人民最难忘的一年,
    年经的东营市以她独有的清秀亮丽接受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
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的视察。
    6月23日,江泽民总书记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总指挥温家宝,中央政治局委员、山东省委
书记吴官正等,风尘仆仆地踏上了黄河三角洲这片热土。
    从胜利油田开发到现在,老一辈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朱德、李先念
、胡耀邦、彭真、万里、姚依林等,都曾在这里留下过光辉的足迹;
李鹏、朱镕基、田纪云、吴邦国、姜春云等领导同志也先后来东营视
察,对黄河三角洲开发和胜利油田的建设进行考察指导。
    6月24日上午8∶20分,江泽民总书记不顾连日考察黄河的劳顿,
驱车至黄河入海口考察。
    当吴官正、李春亭向总书记介绍说,黄河三角洲开发是按照总书
记关于坚持资源、人口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战略思路,走可持续发
展的路子的。吴官正把市委书记国家森叫到总书记身边,详细汇报了
黄河三角洲的开发规划和做法。当总书记听了“上农下渔”的介绍后
,连声说好,并指着国家森手中的东营地图和黄河三角洲开发示意图
说:“把你的地图给我吧。并让秘书收藏好。
    总书记还视察了黄河入海口、孤东油田、仙河镇、胜利油田计算
中心、辛斜160井场,并与钻井工人合影留念。
    在新世纪广场,总书记被广场独具匠心的设计风格所吸引,禁不
住把大门上方的字念出声来:新世纪门。看着“山字建筑造型”的市
法院、市检察院办公大楼,总书记若有所思地说:“噢!从四面看都
是山,就是要执法如山,这个设计好!
    总书记高兴地对随行人员说:“在这不毛之地能把城市建得这样
,东营这个压轴子戏好哇!真使我流连忘返。
    江泽民总书记还欣然挥豪,为市和油田题词“艰苦奋斗,开拓创
新,加快黄河三角洲的建设和发展”,“发扬创业精神,从胜利走向
胜利。
    江泽民总书记嘱咐省市领导,黄河三角洲石油资源丰富,土地和
海洋资源充足,生物资源多样,蕴藏着巨大的开发潜力,一定要好好
开发。要把经济建设、生态建设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实现可持续发
展。总书记勉励东营人民,要有计划、有目标地合理开发和保护资源
环境,努力把黄河三角洲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的新经济区。
    历史将永远铭记住这个日子。
    总书记的谆谆教导,将成为东营人民在新千年努力奋斗的永恒动
力!
    □珍爱新千年的每一缕阳光
    新千年的钟声已经敲响。中华民族迎接新千年的圣火已在中华世
纪坛熊熊燃起。
    守候在泰山极顶的人们迎来了新千年的第一缕阳光。
    数不清的人们在世界不同的地方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同一种激动
的心情:辞旧迎新。
    在这万众欢腾的时刻,我们除了载歌载舞以外还需要做些什么呢?
    众所周知,我们居住的地球已经进入飞速旋转的时空。
    任何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都在紧紧地盯着我们迎接的
新千年。
    未来的岁月,机遇与挑战同在。谁跑得最快,谁就能在新世纪站
稳脚跟赢得更大的生存空间。这是客观存在的现实。我们东营人也不
能超脱这个现实。
    尽管我们曾经创造过辉煌,但毕竟我们“起跳”的时间较晚。我
们与先进地市的差距还相当大。
    工业总量小,管理水平差,科技含量低。这是影响我市工业发展
的主要因素。要知道,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以传统制造业为主体
的产业经济在同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知识经济的较量中处于劣势
已成定局。
    更何况,WTO的大门已经开始为我们洞开。
    因此,依靠技术创新实现我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已经成为一
个刻不容缓的课题。
    还有我们的农业(尤其是黄河以北地区)至今仍没有完全摆脱靠
天吃饭的状况。农业开发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并不平衡。
    找出差距,才能有的放矢。
    我们应该知道我们的坐标在什么位置!
    孙子曰:“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我们不能忘记,我们脚下这片热土哺育出的大军事家的睿智之言。
    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
    同样,我们东营的明天,最关键的是依靠我们自己抓住机遇,真
抓实干。
    “大开放,大招商,大发展”。
    市委、市政府又一次显示了志在必得的雄心和魄力。
    东营又一次迎来崭新的发展良机。
    听,冬日的黄河口依然是万马奔腾,不息的黄河水破冰携凌,扑
向大海。
    看,一轮红日冲破曙光,在黄河入海口冉冉升起。
    让我们张开双臂,拥抱这新千年的每一缕阳光吧!
  (本版图片摄影 黄利平  徐兆鹏 刘文忠)
(附图片)
    崛起的新城
    千里沃野
    华八井旧址
    孤东长堤






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