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


【日期】= 1997.01.07
【期号】= 1159
【标题】= 烛光天使
【版次】= 03
【版名】= 专刊·广告
【作者】= 王洪胜 张松 王仕刚
【专栏】=
【正文】=
 

烛光天使

王洪胜 张松 王仕刚  (1997.01.07)

   烛光天使
    王洪胜 张松 王仕刚
    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
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
    一位60多岁的农村老人,脸憋得紫红、昏迷不醒;一张粘满粘痰
、胡子邋遢的嘴张得大大的,艰难喘息着……命悬于一刻!
      “咚咚咚……”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个30多岁、个头不高、
黑瘦面颊的女医生赶来了,二话不说,立刻伏在老人身上,嘴对着嘴
,一边给他向外吸痰,一边进行人工呼吸……半小时过去了,随着一
口口浓痰的吐出,老人的脸慢慢平缓了,而她的脸却涨得紫红,汗水
湿透了头发和衣服。
    她,就是陈小仙。
      “为人治病,是医生的天职,苦点、累点算啥?”
    1939年,陈小仙出生在浙江省嵊县的一个贫民家庭。初中毕业后
,她以优异成绩考入了绍兴卫校,后又考入宁波医学院深造。1962年
,陈小仙毕业了,自愿来到了当时的“山东北大荒”——东营。从走
上岗位第一天起,她就暗下决心:“要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把一
切奉献给党和人民!”
    陈小仙刚到东营时,是在广饶县城关镇莲花诊所。当时的乡卫生
所设备简陋、工作生活条件极差,起初人们怀疑,这个讲一口难懂的
浙江方言、从小在江南水乡长大、小巧玲珑、年轻漂亮的女医生能吃
得下这个苦吗?不久,人们发现,这个二十四五岁的女医生,不但能
吃苦,而且主动找苦吃,她不是在诊所里坐等病号,而是常年奔走在
乡间小路上,出入农民的家院里。
    自从有了女儿后,由于无人照看,她把女儿捆在背上,胸前挂着
药箱风里来雨里去。莲花殿村的一位老大娘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一
天,老大娘拦住了正出诊的陈小仙,恳求她把孩子留下帮她照看,从
这以后,陈小仙有了家,她把每月40多元钱的工资交给老大娘,接济
大娘的生活,孩子就整天留在大娘家里,晚上接孩子经常因时间太晚
和大娘挤在一张土炕上过夜。她出诊全凭两条腿,有一次陈小仙洗脚
,把大娘吓了一跳,只见她脚后跟裂着宽宽的口子,露着红肉。大娘
心疼地直埋怨:“脚都成这样了,咋还跑路出诊?”陈小仙笑着说:
“不要紧的,我用胶布一粘,明天照样出诊…”可脚还没洗完,又有
人来叫。大娘急了,冲着来人就喊:“没见她那脚,都裂了,不能走
啦!”可她呢,就像没事一样,穿上鞋,提起药箱就走,也幸亏她及
时赶到才又挽救了个孩子的生命。
    陈小仙时刻把病人的痛苦当作自己的痛苦,只要能解除病人的痛
苦,常人做到的事情,她做到了;常人做不到的事情,她也做到了。
有一次,耿家村一个叫文义的孩子突然发高烧,呕吐不止,病情严重
,当时卫生所一缺设备、二缺药物,唯一的办法就是送县医院抢救,
可又找不到车辆。她二话没说,丢下自己的孩子,抱起小文义,跑了
十多里路赶到县医院。由于治疗及时,孩子得救了。城关十二村有位
七十多岁的崔大娘,无儿无女,不幸得了肺癌,病情十分严重,生活
不能自理。她听说后就主动上门为老人检查治疗,帮老人洗头洗脚,
喂饭洗衣,打扫卫生,象亲女儿那样护理了近3个月,陪伴老人走完
了人生的最后一程。临终前,老人含着泪呼喊着:“小仙、小仙……

      “只要能治好你们的病,我就是少活几年也心甘情愿!”
    陈小仙时刻把病人的安危挂在心上,对他们倾注了无限的关怀,
却唯独没有她自己。她患有子宫肌瘤、美尼尔氏病、贫血等多种疾病
。但为了更多的病人,她始终瞒着大家,暗暗忍受着病痛的折磨,不
分昼夜地工作着。每天早上总是第一个到医院,里里外外打扫卫生,
给病人倒痰盂、打开水……工作中更是不分份内份外,内科、儿科、
妇产科、病房、门诊,哪里最忙她就出现在哪里。
    一天,陈小仙上班后觉得眼前发黑、心跳过快,明白这是美尼尔
氏症又发作了。这时十一村有个农民跑进卫生院,找到她,气喘吁吁
地说:
  “我那刚出生3天的孩子突然没了气……求您快给看看!”
    陈小仙强忍病痛赶到病儿家中,经过抢救,婴儿脱险了,而她却
因心力交瘁,晕倒在病人家中。人们把她送到医院,抽血化验,血色
素还不到7克。院领导决定强迫她休息,并请她的爱人老王协助,老
王上班前把她锁在家里。但是,老王走后,她从窗子里跳了出来。她
放心不下自己的病人,又步履匆匆地上班去了。
    1989年春天,组织上考虑到陈小仙身体已不宜在乡镇工作,将她
调到了市级机关门诊部,后又到市人民医院任副院长。她走到哪里,
就把光明带到哪里。她救死扶伤,为人民服务的事迹,比比皆是,广
为流传,就连淄博等地的人也慕名前来求医。一次,一位来复诊的病
人见她脸色苍白,眼窝深陷,眼睛里挂满血丝,心疼地说:“陈医生
,可别为了我们把自己累垮了呀!”她笑着说,“只要能治好你们的
病,我就是少活几年也心甘情愿!”
          35年中唯一的一次事假
    陈小仙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有一个在事业上理解她、支持她
的好丈夫,有一双好儿女。由于她把大部分时间都放在病人身上,很
少顾及家庭。她的两个孩子都是三岁的时候,就被送到老家,由他们
的奶奶用羊奶喂养大的。一次她12岁的儿子波波不幸被车轧了腿,送
到医院一检查,诊断为右腿胫腓骨粉碎性骨折,需住院治疗。孩子的
腿治不好可是一辈子的大事啊!在领导和同志们的催促下,坚持在工
作岗位上的陈小仙才请了假陪孩子接受治疗。当她看到孩子痛得满头
是汗、却强忍着、不哭不叫的样子,她的心颤栗了……多年来,她给
予孩子的母爱太少了!这次她内疚地守着儿子,要尽一尽做母亲的职
责,就这样,陈小仙守了儿子三天三夜。这是自波波懂事以后和妈妈
在一起待得时间最长的一次,也是陈小仙参加工作以来唯一的一次事
假!
    在心灵的天平上,最重的砝码是病人!
      “一滴水只有溶进大海,才不会干涸;一个人大代表只有把自
己融于人民之中,才会有所作为!”
    陈小仙的所作所为,人们看在眼里,记在脑中,热在心上。1983
年建市以来,她连续三届被选举为市县人大代表、两届担任常委会委
员。她说:“一滴水只有溶进了大海,才不会干涸;一个人大代表只
有把自己融于人民之中,才会有所作为!”
    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她利用当医生同人民群众联系面广这一
有利条件,充分发挥着人大代表的桥梁纽带作用。她经常利用给人看
病的机会,了解情况。群众反映的每件事,她都牢牢记在心上,一有
空就分类整理成代表建议,转给有关部门办理。每次常委会,她都积
极发言,因为她有得说!
    原牛庄医院因设施简陋、条件差,无法正常开展工作。陈小仙在
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牛庄医院搬迁建设的建议”,市政府及时
采取措施,把牛庄医院迁到了大王镇。东城建设很快,但基础设施不
够配套,陈小仙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提出了“加强城市建设规划及
增设公厕”的建议。在今年的市三届人大四次会议上,陈小仙提出了
“关于成立市急救中心的建议”,市财政局现场作了答复。人代会结
束不久,市财政局拨款30万元,及时筹建了市急救中心。血汗不会白
流,党和人民记得她,给予了她很高的评价。她曾经40余次受到国家
、省、市的表彰。1988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医务
工作者”称号,1989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卫生先进工作者,并
多次受到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这一项项荣誉不正是党和人民对她取得的成绩的肯定吗?不正是
她谱写的一曲曲爱的乐章中最强的音符吗?
(附图片)


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