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


【日期】= 1998.01.02
【期号】= 1418
【标题】= 豆腐巷子的变迁
【版次】= 01
【版名】= 要闻
【作者】= 张大民 张吉山
【专栏】=
【正文】=
 

豆腐巷子的变迁

张大民 张吉山  (1998.01.02)

   豆腐巷子的变迁
    ○张大民 张吉山
    利津城古称凤凰城。凤凰城以南2公里处有一个不起眼的小村豆
腐巷子。
    别看这个不起眼的小村,在过去动荡仍频的艰难岁月中却几经嬗
变,还真颇有几分传奇色彩呢!
    翻开利津县城地图,你会惊奇地发现:利津城内有东关村、西关
村、北关村,唯独没有南关村。那么,南关村哪儿去了?
    有史书记载:利津城为凤凰城,城周围七里十八步,筑土为之,
有四大门楼,东门曰观澜,西门曰朝京,南门曰迎薰,北门曰镇海。
打开城东门就是东关村,打开城西门就是西关村,打开城北门就是北
关村,打开城南门就是南关村。
    南关村紧依大清河(今黄河),是远近闻名的码头。村内有赵、
隆、刘三姓以驾船经商为生,装着利津洼圆滚的黄豆和自织的土布从
大清河出海,北下天津卫,南到济南府。一时间,南关码头泊船林立
,商行云集,也曾名噪一时。
    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秋,连绵阴雨多日,狂风大作不休,
大清河水骤然猛涨,涌浪拍岸,大溜顶冲,南码头埽坝掉蛰入水。不
几日,暴雨越涨越凶,一夜间席卷了千疮百孔的土埝,将南关村全村
吞没。大水顺势而下,冲决了东南城墙角护城河石坝,石坝坍塌十余
丈,城内百姓无不遭患。从此南关村20几户百姓南迁一公里处依傍土
坝挖成半上半下的土屋栖身扎寨。这几十户人家由于离城较远,不再
称南关,加之赵、隆、刘三姓居多,改名为“三姓庄”。
    这一年,在任知县方桂芬喜欢吟诗作画,经常到东津学府与其文
朋诗友借酒侃诗作画。一次谈至深夜,便和几个小吏徒步回衙。闲谈
之中,一小吏禀报方知县:“城南‘三姓庄’夜赌最甚,家家户户昼
夜灯火不熄”。那方知县当即同随身皂吏说:“跟我出城抓赌如何?
”于是,方知县让那小吏带路,开了南城门直奔三姓庄而来。此时,
天刚三更,方知县进庄一看,果然不假。三姓庄家家户户明灯蜡烛如
同白昼一般。方知县抓赌心切,急带领众皂吏冲进一家房门,皆惊!
原来一家老小正忙于压浆打渣做豆腐。方知县仍不灰心,从东到西挨
家推门而入,都是做着豆腐的活计。方知县眼见平民食渣为生,睡席
盖草,贫穷万端,不免动了恻隐之心,急回衙将那谎报赌情的小吏重
打40大板,指派师爷起草公文调拨20万石豆子送至三姓庄放赈济贫。
方知县又大笔一挥写了一条幅“将三姓庄更名为‘豆腐巷子’”,与
赈粮一块送往三姓庄。
    豆腐巷子村没有土地,仅有的几亩河滩地也是十年九不收,一涨
水就“泡汤”,村西有片地是一毛不拔的碱场洼。豆腐巷子的人说“
坝西有地冒白碱,坝东滩地不保险”,村民只好靠撑船,做小买卖,
进城打杂工维持生计。解放后,政府在豆腐巷子村引黄压碱试种水稻
获得成功。胜利油田及县交通部门又相继在村东建起一所停泊能力为
2000吨的码头,年吞吐量10万吨,豆腐巷子村男女老少以装卸船为生
计,经济有了初步发展。不久,文化革命的狂潮刮起,村里也想找一
个地富反坏右斗斗,可全村竟未找出一户富裕人家。在“破四旧,立
四新”中,有人说“咱豆腐巷子这村名是旧县官给起的,得改!”恰
逢红卫兵走红一时,就有人提出改名为“红卫”。
    1983年,县地名委员会鉴““红卫”这个名字深深地打下了当时
的政治烙印,决定恢复豆腐巷子原村名。这年秋,村里摘下仅仅挂了
16年的“红卫村”的牌子,再次立起“豆腐巷子村”的石碑。
    纵观南关村变三姓庄,三姓庄变豆腐巷子,豆腐巷子变红卫,红
卫又变豆腐巷子的变迁过程,不难看出这个小村饱受了多少政治风雨
的侵蚀,从中折射出一个历史时期的沧桑风云和艰难历程。今日的豆
腐巷子村已非昔比。村民百姓早已告别了土坯低屋,迁入新村。农业
生产连年丰收,个体经济蓬勃发展,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