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


【日期】= 1996.01.16
【期号】= 997
【标题】= 动力之源
【版次】= 01
【版名】=
【作者】= 张松
【专栏】= 走近万达·万达发展启示录之三
【正文】=
 

动力之源

张松  (1996.01.16)


<日期>=1996.01.16
<期号>=0997
<标题>=动力之源
<版次>=01
<版名>=
<作者>=张松
<专栏>=走近万达·万达发展启示录之三
<正文>=
    动力之源
    本报记者 张松
    何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
    对于这道命题的答案,万达人的回答竟是惊人的一致:科技。
    的确,跻身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行列的万达集团公司,仅高新技术
产品生产能力就占全公司产值的二分之一强、达到近亿元,这就是很
有说服力的印证。
    万达集团的决策者们,在多年的市场闯荡中认识到,市场经济条
件下,市场的竞争说到底也就是科技与人才的竞争,企业要生存发展
,科技和人才的开发利用至关重要。因此,视科技与人才为企业发展
的动力之源的观念,便逐渐地渗入到万达人的思想和行动中。
    他们首先采取聘请与培养相结合的办法,大力开发人才智能,最
大限度地启动科技活力。先后从石油大学、航天部404厂、华中理工
大学等十几个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聘请各类专职、兼职技术人才58名
,来公司从事技术培训和新产品研究开发。与此同时,他们采取多种
形式、多种办法,加快自身科技队伍的培养,已投资100多万元,培
养本科生8名、大专生10名、中专生34名,其他各类专业技术管理人
才300多名。现在,万达集团已拥有高中级职称的员工28名,初级职
称的66名,持证上岗的技术员工300多名,形成了一支素质高、科研
攻关能力强的骨干技术队伍,员工整体素质也明显提高。在此基础上
,万达集团成立了科技信息开发研究所,建立健全了科技开发体系,
与省内外40多家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建立了技术信息协作交流网,不
断利用信息反馈,指导生产,开发新产品。并设立了科技开发奖,技
术革新和小改小革、合理化建议奖、实用信息奖;为30多名做出贡献
的科技人员安排了高标准住房,加入了养老保险,极大地激发了科技
人员的积极性,加速了科技对企业发展的助推。
    万达人明智地选择了科技,科技也给万达人以优厚的回报。近40
0名科技人才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产品结构,深化技术改造
和产品创新。公司则加大投入,引进先进技术、工艺和设备,以高科
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为攻关目标,组织开发生产。电磁
线产品各项技术指标分别达到或超过同类进口产品标准,先后在国内
外获得6项大奖;绝缘润滑油的耐压强度超过美国同类产品1.0KV;
温芯合成树脂砂工艺比传统的熔模铸造工艺节省投资20多万元;无杆
采油泵轴产品以其较强的耐高温、耐腐蚀、耐磨损、韧性强、硬度高
等特点,适应3000米以下深井采油的需要,可成为替代进口产品,为
国家节约了大量外汇。十多种新产品中,有4种产品填补了省内空白
,两种产品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万达集团公司一跃成为名符其实的
高新技术密集型企业,并被评为全省科技开发先进企业。
    万达集团依靠科技创造出了名牌产品,依靠科技赢得了可观的经
济效益。他们以雄厚的科技实力和经济实力,叩开了走上国际市场的
大门。他们与日本“三华株式会社”合作,建成了“华达精密铸造有
限公司”,联合开发出了高质量的无杆采油泵系列配件及其它精密铸
件,产品不仅畅销国内各大油田,而且还成功地打入国际市场。
    在万达采访,总经理巴洪斌曾给我们说过这样几句话:科学技术
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思想体系,是人类征服和
改造自然的一种精神力量,是潜在的生产力;而“技术”则是生产过
程中的手段和工艺方法,是人类科学知识、劳动技能和生产经济的物
化形态,是现实的生产力。因此,谁先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谁就能
成为市场竞争中的强者。……
    记者释然。科技等于企业的动力之源。抓住了科技的开发应用,
就抓住了企业腾飞的源渊动力。任何一家企业,离开科技助推,将会
成为一现的昙花。

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